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2009-05-21方强姬养洲
方 强 姬养洲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化的大趋势、大背景,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就是依靠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素质能力的各类人才,尤其是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业、创新、创造型人才,提升综合国力及核心竞争力。而加快人才素质能力现代化、国际化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强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因此,强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快人才素质能力的现代化、国际化,不仅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我国由工业化中前期向中后期过渡的成败,而且关系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成败,更关系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及融入世界经济与科技前沿,参与国际激烈竞争的成败。可见,继续教育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内容,地位特殊,作用重大。
一、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重要地位的决定因素
(一)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是我国国情决定的
当今世界有三种基本资源决定其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这三种资源分别为:物质资源、货币资源、人才(力)资源。在这三种资源中,我国人均物质资源水平较低,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大量的矿石、能源原材料、粮食等物质资源,且具有不可再生性;货币资源有限,资金周转率不快,且利润率不高,在快速发展中让国家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有难度,也不现实,而我国的人力资源则十分丰富,人才资源的数量更是世界第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来20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截止到2005年的人才资源总量为9900多万人(包括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业实用人才),到2020年的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将超过2亿人。就目前而言,我国近1亿的各类人才,大都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过程中。可开发性强。通过继续教育,尽快提升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和综合实力强国,意义重大。
(二)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是我国发展战略决定的
进入新世纪,全球逐步迈进知识经济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先后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创新型国家是建立在创新人才支撑基础上的。没有层次配套、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群体,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将是“纸上谈兵”。其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规模宏大的现代农业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我国小农经济几千年,传统农业几百年,计划农村经济几十年,农民的素质亟待“转型”,农业人才的能力亟待提升。再有,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人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涉及继续教育问题。可以说,在继续教育中实现人才素质能力的不断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在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上述地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的。
(三)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方针决定的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基本处于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党和国家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方针,且步伐逐步加大。加入WTO,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的企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如果不与国际接轨,加快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就肯定要落伍于时代,被世界抛弃。而要做到适应时代趋势,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我国现有人才素质能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则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大批外商投资,数十万、上百万外商企业,特别是外商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兴建与发展,又需要大批具有现代化、国际化素质能力的人才全力支持。否则,外商企业在国内就无条件兴建和发展。因为外商可以带来资金、技术、设备,不可能带来所需人才;再一方面,我国要开拓国际市场,在世界经济大家庭中占有足够份额,占领至高点,更需要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综上所述,足以凸现继续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我国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战略方针所必需的。
二、对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问题上的认识差距
我国至今仍有一些地区的领导或部门,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继续教育地位与作用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思维观念与行动滞后已成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制约“瓶颈”。
(一)继续教育是否真正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至今,在一些地区及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待继续教育工作还持续那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一到具体落实就不要”的观念或态度。重工程项目开发,轻人才智力开发;重人才使用,轻人才培养;重经济效益“硬”任务,轻人才教育“软”任务,仍是人才工作面临的难点和主要矛盾问题。在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专门派一名“闲置”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参加上级或党组织在党校、行政学院或相关培训基地举办的政治业务理论与技术培训班,目的是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在不少部门或单位,继续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工作,甚至处于无人关心、过问状态。
(二)继续教育是否真正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长效举措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继续教育的法规,也没有一个完整的、配套的、权威性强的继续教育规划。在大部分省、市,继续教育工作政策最高层次为政府规章,而在一些行业、产业系统及企事业单位,绝大多数还没有把继续教育工作放在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以及人才强企的战略高度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待。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仅有30%的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有相关的继续教育工作安排或相关的继续教育基地,至于制定继续教育规划的地区、部门或单位就更少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已经制定继续教育规划或有继续教育安排的地区、部门或单位,也有不少把制定规划或工作安排作为目的或应付“差事”,在制定或安排时下力气很大,规划或安排一旦形成下发或上报,就“完事大吉”。至于能否落实、如何落实、谁来落实、谁来监督考核评估、效果如何等等,进一步重视研究解决的不多。有的甚至规划或安排一旦下发或上报,就无人过问了,还有的一到具体落实时,这也不行、那也困难,领导不带头,骨干人才抽不出来,时间、资金全无保证,使其成为“一纸空文”。
(三)继续教育是否真正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条件
人才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地区、单
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要实现人才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没有经常性、不断增长的资金投入是不可能做到的。对继续教育不重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其投入的严重不足。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不仅全面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而且更重视继续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科研开发领域,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材料推广领域人才继续教育的投入,使他们的素质能力能够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材料发展的需要。而在我国,虽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但已比较重视,并逐年增长,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则不够重视,又严重不足。国家及地方财政还没有或很少有继续教育工作的专项资金,就是个别地区有,也很少。而企事业单位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更是不成比例。以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为例,绝大多数不到职工工资的1.5%的最低标准,有的甚至低于1%,还不到发达国家企事业单位投入的四分之一;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培养的投入更是缺乏;特别是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更是薄弱。对现有人才不注重继续教育提升,对未来人才不注重开发培养储备,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人才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的这种短期、短视行为,在一些地区、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表现依然突出。
三、提升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地位的对策
(一)形成国家继续教育法律与战略规划
一是把继续教育工作的部门规章或地方政府规章上升为国务院继续教育条例或地方法规,继而上升到国家法规;二是把继续教育工作的部门规划、地方规划上升到国家规划,融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三是把继续教育工作安排上升为发展战略,纳入更好实施人才强国的总体战略之中。
(二)形成国家继续教育基地与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高校、高职院以及技校和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国家及省级高素质、现代化党政领导人才,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化的劳动人才和创业人才、创新人才、创造人才、创优人才等“四高、四创”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建立健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接续互动机制,并逐步与国际继续教育机构合作,争取国际机构,特别是金融等机构的投入资助,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四高、四创”人才培训开发基地,主动与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地区振兴、中部崛起的需要对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主动、个人自动的人才培养开发和继续教育新机制。
(三)形成三位一体开发培训体系与模式
要下大力气解决普通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解决实际问题难、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出来的高新技术及其成果推广转化难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或科研成果寻找难的“三难”问题,努力打破继续教育工作的体制性阻碍和壁垒,形成国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培训新体系,加快人才教育、继续教育、科研和使用一体化步伐。
(四)形成知识与技术定期更新制度
从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看,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许多人离开学校后,对系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缺乏渴望,本身没有动力,二是相当部分领导自身不仅不重视更新知识和技术,相反还以工作忙、离不开为由,阻止属下,特别是骨干人才参加继续教育;三是许多地区尽管有继续教育规章,但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健全和强化继续教育的激励、保障、制约办法和措施,形成部门、单位、个人继续教育的动力机制,使其成为企事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五)形成国内外继续教育资源和渠道的整合优势
一是整合继续教育资源。目前,继续教育资源条块分割、区域垄断、部门利益,亟待整合。国家及省要对整个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考虑、统一部署、分层次实施,对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二是善于利用现有的国内外继续教育的渠道和资源,做到相互利用,优势互补;三是积极开辟国内外新的继续教育渠道,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材料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
(六)形成继续教育效果考核评估的指标和方法
一是建立并强化社会化、权威性的继续教育效果评价机构,形成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增强继续教育效果考核的权威性;二是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效果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增强继续教育效果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三是重视运用继续教育效果考核评估的结果,并据此实施奖惩。
(七)形成继续教育经常性、多元化投入机制
提升继续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大投入。对人才继续教育的投入应该是经常性、多元化、不断增长的,既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又要靠行政推动、社会甚至国际资助。为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设立继续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困难地区、行业、部门及单位和弱势人才群体继续教育的导向资助;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继续教育;另外,积极争取国际相关组织或机构和国内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对继续教育的资助,从而为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事厅
责任编辑:王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