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美育初探

2009-05-21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育

黄 慧

【摘 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实施语文美育,可以陶冶青少年美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用发展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才能,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着重从语文的角度去探讨其对青少年的素质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美育 人的素质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古希腊人把身心既美且善的精神作为教育人的理想,这些都提出了美育的思想。可见,美育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面临着的不可回避的课题。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使命,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将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更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根支柱,它能实现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完美,进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美育的内涵及功能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媒介,通过审美实践去引导、提高人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活动,它通过用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去净化人的心灵,感化和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开启人的智慧,使人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它是通过美的事物的生动、具体的形象引起人的美感,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使之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可以用来进行美育的审美对象主要有自然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虫鱼等)、艺术美(美术、音乐、电影、舞蹈等)、社会美(道德、理想、情操、行为等)。美育作为一种有教育作用的实践活动,既不同于德育,也不同于智育。智育是“真”的教育,德育是“善”的教育,美育则是“美”的教育,美育正是以美的形象、美的事物来净化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智、体的发展。

首先,就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来说,美育可以激发人的道德情操,深化人的道德意识。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明音乐在化民成俗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一切是儿童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这种“神奇教育力量”就是美的事物。一个美的形象、美的事例往往胜过千百个道德说教和政治道理。道理只是晓之以理,而美育则是动之以情,寓情于理,理中有情,能达到非同一般的德育效果。

其次,美育同样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即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说明了在诗歌审美中具有某种智育作用。审美活动不但使人视野开阔,感知觉敏锐,联想快速,更重要的是,审美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愉悦性,使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获得感受客观对象的形体、轮廓、线条、明暗、色彩等视觉感受能力;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旋律、和声、节奏等听觉感受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能力。在美育中,有意识地激发青少年认识真理和感知科学美的兴趣和愉悦,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探究心理和开发他们的智力。缺乏审美能力的人,很难完成美的创造。

此外,美育还可以增强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感受,不断提高人体健美的创造。人类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对象,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改变自己的形体,使其富有容貌的风采美,体态的造型美,肌骨的矫健美,运动的美,举止的风度美以及形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的精神美。由此看出,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不是我们主观设定的,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及要求和审美教育本身的价值及功能确定的。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育旺盛,最需要正确引导的时期,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鉴别艺术作品、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好与丑恶、纯真与伪善、文明与粗野、高尚与低级,培养他们审美的趣味、能力和创造美的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二、美育对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及渗透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可见,语文美育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倍受重视。语文教材又是一套经过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精心选订的,积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炉,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每一篇小说,每一曲戏剧,甚至每一首小诗都是一件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都蕴藏着无穷的美育因素,通过这些优美的课文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理想情操,丰富他们的生活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文学作品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形象,如屈原的悲天悯人,祥林嫂的善良凄苦,阿Q的精神胜利,水生的机智勇敢,林红的坚贞不屈,路瓦裁夫人的爱慕虚荣,夏洛克的贪婪狠毒,窦娥的感天动地。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个性特征,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对这些形象的审美感知与评价,将深刻地启迪学生认识什么是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假识真,揭恶以扬善,显丑以示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道德品行得到规范。

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的,这也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科教学的地方。曹雪芹《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都是血”。这字字血就是作家感情的凝聚,有着深沉的美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语文课本中的每个篇目,都是由一串串语言文字排列组合而成,如跳动着的音符,奏出的美妙诗章。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就是一种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什么文体,都可以进行美育,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小说类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描绘环境或场景时,都渗透着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洋溢着生命的美,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身上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通过阅读《阿Q正传》,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用语的精妙,了解封建社会的罪恶和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可奈何,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并鉴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所以小说美育能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

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尤其是山水诗,尽管在中学语文课中比重不大,却是我们进行美育的好素材,优秀的山水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从“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到近代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无不赞美祖国的美景胜境,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将祖国河山的雄伟瑰丽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激发了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题西林壁》、《凉州词》、《饮湖上初晴后雨》、《终南山》等诗篇,通过深情朗读,静心思味,以画面、节奏和音韵作用于耳目,使匡庐的奇峻、黄河的雄伟、西子的柔美及祖国壮丽山川在心中荡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语文教学对青少年有着直接的渗透作用。由于青少年思想单纯,形象思维较发达,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开始,任何事物只有当它能激起人们的满意、愉悦和振奋的感情时,它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才能真正具有美的价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身,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可见,美好的形象可令人赏心悦目,愉悦性情。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均是语言凝炼优美、形象生动感人的文章,给充满好奇和渴求知识的青少年展示了新的世界。语文世界里那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催人奋进的社会美、引人神往的艺术美,还有聪明才智的科学美,以及阴柔阳刚之美,悲痛和欢乐之美,都有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学生不断受着自然美、现实美的熏陶,受着艺术形象的感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学生的美育,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自然界、艺术、人与人的关系)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来确定这些美的品质。”

由于美是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无所谓美和美感。而语文课本中的每个篇章均以丰富的文学形象给受教育者崭新的视觉感受,与美育的最显著特点——具体形象性相适应。美育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人或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难忘的印象,这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完全代替的。如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感受到一种自然景色的和谐和这自然美景与作者心境的和谐,感受到荷花色泽的美,月光清辉的美和夜晚宁静的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美育相辅相成,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离开了美育,语文教学就会枯燥无味,达不到育人的预期目的。

三、语文美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科,应该将美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并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审美教育:

1.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不同的美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好材料。通过对课文的赏析,特别是其中人物形象的赏析,让学生在美感中塑造美的心灵。如《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长得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蓬松松的刘海”,“尽咬着嘴唇笑”,然而,更美的是她的心灵,为了伤病员不受冻,他将一条里外全新的印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借了出来,最后则毅然地献出的不仅是一床被子,而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对人民军队的一颗火热的心。新媳妇的舍己为人,拥护人民子弟兵的高尚情操,无人不为之动容。

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是进行美育的因素。诗歌语言的凝炼,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教师应把语言美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品味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使学生从中汲取语言营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欣赏茅盾的《风景谈》一文,可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生动贴切的语言:“银色的月光,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爽朗的笑声落在水上,使得河水似在笑”,“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这些语句,色彩、声音、形态都描绘得异常生动而真切。在分析揣摩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领悟每幅风景画的含义,完成审美的过程。

好的作品都有意境美,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深层,在对作品意境进行审美时,应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让文章在头脑中转化为形象,让作品表现的意境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主体情感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教育。通过审美分析,把学生引入作品描写的特定环境,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

2.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受到美的感染

直观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因为人的美感大多数是外界美的事物,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传入大脑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而得到。加强直观教学,就是从美感着眼,把文字表达的审美对象转化为画面和声音,让学生从直观感觉中受到美的感染。马克思也认为,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脑际形成活的表象,再从表象感受到美,进而从美感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这是美的教育最关键的一步。

中学语文课本中一般都有几幅课文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欣赏或分析插图,深入领会课文并获得美感。如《归园田居》的插图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生活情趣,看图观景,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景象中寄寓着诗人所追求的“真实”。

语文教学中,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可以进行朗读教学,将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通过朗读,使作品语言抑扬顿挫,体会并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情和意,获得美的享受。如朱自清的《春》(初中课文),用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之美。教师范读时应该用较为喜悦、轻快、热切的感情,读出课文的“情”,而后让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开拓学生的思想,训练其形象思维,结合自己所见的春景,从课文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中,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风景,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对于课文中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可配乐朗诵或制作朗读录音带,听听配乐朗诵,会增添诗词、散文对学生的感染力。

3.通过语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育因素,如通过欣赏名著、电影、电视、文艺表演、参加诗歌朗诵、故事讲演,参观名胜古迹,参加书法、写作比赛等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美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还会不断产生创造美的意愿。又如组织语文课外小组,创办校园文学社,办手抄报、办黑板报、排演文艺节目等,学生一旦接受了关于美的诱导,他们就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去表达美、创造美,并使这种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长期坚持,不断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提高他们美的鉴赏水平和美的创造力。

教师作为美的使者,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必须先加强自身美的修养。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坚持不懈地用美学观点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就会使自己长期沐浴在美的阳光下,在对美的感受与理解中逐渐深化自己的审美观,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追求、创造美。

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和仪表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语言自身就是一种艺术。教师甜美的语言,悦耳的语调,优美的词汇,再加上融洽畅达的感情美,新鲜有趣的意境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美,深深地吸住了学生,让学生得到全新的美感。仪表是一个人教养的外部表现,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教师的仪表应该庄重大方,自然,衣着朴素雅致,大方得体,态度和蔼亲切。正如语言学家张志公所说的:“教师,只要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便是一位很可敬的人物,跟一个母亲一样。做母亲了,即使长得不怎么好看,在他孩子眼里,他总是美的。所以做家长、教师的,要从高从严要求自己,说话要纯洁,要优美,这关系非常大。”

总之,美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杰普莉次卡所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黄慧,广西河池市巴马县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美育教师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