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9-05-21潘凤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新课程

【摘 要】高中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培养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强调张扬学生“个性”的今天,作文中如果没有“自我”,缺少“真情实感”的抒发,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本文着重探讨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以真情抒写人生。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教学 真情实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部分所作的阐释。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一句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然而现实的情形依然令人忧虑,明眼人都能看到这样的事实,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高中作文训练已经陷入了“技术化”的泥淖,充斥应考学生四周空气里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道路上,笔者认为必须澄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中国古人如何评价一首诗的好坏。钟嵘《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之动物”是说自然界的冷暖、寒暑感动了外物,所以有花开有叶落;“物之感人”是说花开叶落的现象感动了人的内心;“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所以就使你的内心有一种摇荡的感动,表现在你的歌舞、吟咏的诗歌之中。这正是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评价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诗人内心是否有一种感动,表达的是否是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陆机《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人们看到强劲、寒冷的秋风中凋零的落叶,就有一种萧瑟的、凄凉的、悲伤的感觉;当美好芬芳的春天到来,我们看见草木发芽长叶,就有一份欣喜。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所以,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歌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中写出来的。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正是秉承了这一传统,对作文教学提出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所以,重视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培养应该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强调“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新课程背景下,作文中如果没有“自我”,缺少“真情实感”的抒发,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二、传统作文训练中,学生“怕”作文的根本原因何在?

校园有一句流行语:“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着“惧怕心理”,“畏难心理”,往往咬了半天的笔杆子也“挤”不出几个字来,甚至连接近成人的高中生的作文也“不堪目睹”: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谎话、大话、空话、套话,甚至闹出笑话,。一位网名叫“二月的烟花”的高考阅卷老师,在某网站发出一个名为“爆笑高考作文——来自评卷一线(2008广东卷)”的帖子。帖子中,详细罗列了经由其手批阅的今年参加高考的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犯的错误,如“我国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绝了美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如果爱因斯坦止步于1000次的失败,还能发明出电灯吗?”,考生作文出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常识性错误,责任仅仅在学生的学上吗?显然,教师的教也值得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将学习写作的真正意义讲清楚,而只是将写作的意义归结为功利目的,即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故凡是能取悦改卷老师、能够获得高分的,都不择手段加以利用,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哪管引用的材料真假与否,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是假。这是传统作文教学善因结出的恶果。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所以,传统作文训练中,学生生活贫乏,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低下,缺少对生活的“发现”、“感悟”、“思考”,缺乏写作热情,是学生“怕”作文的症结所在。

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首先,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教学生“写什么”比教学生“怎么写”来得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的确,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生活如同一座金矿,必须经过“淘金者”的淘洗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黄金。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同学,同样的教室,每个学生眼中的校园生活却各不相同,笔下的文字也高下不一,这其中的差别便是对生活的感觉、观察、思考能力的差异。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认为,可侧重从阅读入手进行尝试:

1.借鉴名作,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品味生活

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什么可感觉可写的材料。其实不然,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留意周围的一切,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只小猫,一处自然景观,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能引发你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托尔斯泰产生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冲动,是在午饭后朦胧的睡态中,眼前忽然出现的一个妇女的影象;冰心女士的散文《一只木屐》缘于她从日本回国的途中,在海面上看到的一只漂浮的木屐;朱自清《背影》中催人泪下的表现父子深情的永恒图画来自一次平常的送别;鲁迅的《一件小事》则是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而成的,……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学习他们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的见微知著的能力;学习他们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拆开来写的化瞬间为永恒的能力。告诉学生,如果你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可以感化你:一方静夜的星空,能读出缠绵的诗意;一泓轻漾的秋水,能品出空灵的画魂;一节傲然挺立的竹枝,能悟出铮铮的风骨;一枝随风摇摆的杨柳,能引发幽深的思念……

2.走进经典,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高中生肩负升学的压力,加上时间、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和精力都受到限制,但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弥补。《语文读本》、《知音》、《读者》、《散文选刊》、《小小说》、《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等,都是阅读的好材料。特别是阅读一些名篇经典之作,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同学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正如孙绍振所说,阅读的目的是“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所以,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读李若微的《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的同时,更应与作家那颗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诗意的心灵碰撞……

其次,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挥洒才情的自由天地。十几岁的青少年追求最多,梦幻最离奇,思想最新鲜。语文课上正式的作文并不能让他们自由驰骋,即使是拆除樊篱,鼓励个性的出题方式,也不可能适应每个人的特点,而与课内作文相对的课外练笔,大都在作者的自主意识下进行,较少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无论是家庭、校园,甚至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也无论是情调高亢或是抑郁悱恻的,都可反映在写作行为之中。所以,笔者在高中语文第一节课,就和学生做好约定:每周一记,不能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如果信得过老师就尽情吐出来,对教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一学期下来,每生课外练笔少则十来篇,多则二三十篇,内容涉及学习、亲情、爱情、友情、社会,……几乎无所不包。从初入高中的迷茫,重点校人才济济的威压到期中考的失利;从“美室杯”布置教室的磨炼,“歌咏比赛”的成功到“校运会”的拼搏;从寄宿生的思乡,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好感到对“武侠”、“游戏”的迷恋,……我们能真实触摸到一颗颗跳动的心,倾听一声声真挚的诉说。此时,教师理想的角色是一位聆听者、鼓励者、引导者,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处于困惑、迷茫、封闭状态的学生从个人的情感误区中走出来。所以,在这些课外练笔中,笔者的评语常常是这样的:“从你的文章中,老师感受到你的善良和孝心,你在慢慢地长大。”“有一种爱好,是一生的幸福。老师相信你能合理安排好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哪个男子不善于钟情?把这份纯洁而美好的情感珍藏在心里,它将成为你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没有谁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才能谱写出一曲平凡而又动人的生命之歌。”教师以欣赏的眼光,宽容而真诚的阅读回应学生真情的抒写,这种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比写几句诸如“中心明确、结构严谨”等空洞生硬的套话,或修改几个错别字,找出几个病句,几个标点误用有价值得多,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因此而经久不衰。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而笔者所思考尝试的,犹如广阔大海中的一瓢水。最后,套用屈原先生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潘凤兰,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作文立意的探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