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曲鉴赏如何“眼观五路”

2009-05-21许华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鉴赏诗词解题

【摘 要】在古典诗词曲鉴赏的过程中,如何能“眼观五路”,即关注文本的诗题、作者、正文、注解及试题的题干,可以有效地把握作品的主旨,理清思路,从而迅速有效地解答试题。

【关键词】诗词 鉴赏 文本 解题

有个成语叫“眼观六路”,它出自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鉴赏诗词曲应做到“眼观五路”,只不过需要关注的不是方向,而是会影响鉴赏的方向及有效性的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诗题、作者、正文、注解和题干。

一、诗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告诉我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些诗歌是比较含蓄的,就诗句而言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甚至误解了诗人的用意。比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不少学生初读时可以感受到景象的气势,也能从“端居”中看出作者以悠闲为耻的心态,又从最后一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某种羡慕之情。但是孟浩然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旨,还是不够明了。此时,学生如果能够重视诗歌的标题,就可以从张丞相的身份联想到作者以“端居”为耻的根源、“羡鱼情”究竟有何指了。浩瀚的景象就可以与作者的政治热情联系起来,渡河无舟中希望丞相引荐的愿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很多诗歌鉴赏题中,诗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词,作为诗的衍生体,它的题目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是词还有词牌名,我们常常在词牌名后加间隔号,再跟上题目,比如《沁园春·雪》。很多词只有词牌名,而没有题目,比如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时应该了解有关知识,即词的题目决定内容,但是可以省略;而词牌名不能省;词牌名不一定和词的内容相关,它主要是用来限定词的格律、字数等。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误将词牌名当作题目,根据词牌的字面意进行猜想,结果造成对整首词的主旨的误解。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要学生阅读郑域的《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问: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这首词咏颂的是王昭君,既然是“昭君怨”,那肯定表达了怨恨之情,然后来个知人论世,离开原词,进行了一番人物遭遇的阐述。而《昭君怨》只是词牌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诗句中把握,它写的应该是梅花;从花开的季节(冬末将春之际)、花色如雪般洁白、气味清香高雅等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如果有了一定的诗词知识的话,学生就不会产生前面的误解了。所以鉴赏诗词曲应该认准它们的题目,明其含义。

二、作者

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思想。我们对一首诗的作者如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至少有基本的了解,那将对读懂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风格清新明快,淡而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读到高适、岑参,也应该想到他们处于晚唐时期,战事频繁,他们的诗歌多写边塞士兵的生活,或有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迈奔放。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鉴赏诗歌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正文

鉴赏应该是一种有依据的行为。一个善于鉴赏的人,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脱离诗文的意蕴,他不会仅仅从题目的需要出发,枯燥地讲述一些理由和见解,会鉴赏的人应该会用诗中的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要读懂一首诗,我们应该从正文中发现诗眼,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要找出诗中的意象,把握其意蕴及营造的意境;鉴定诗歌所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要鉴赏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的作用、特色,就应该根据上下文,看它对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作用。对每一个问题的阐述都应该以对整首诗内容的把握为基础,这样才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

比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的诗歌鉴赏题选用了周密的《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提的问题是:(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就应该发现正文与标题的关系: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几句中有“冷磷”、“萤”、“月”等意象,起到了渲染凄凉夜色的作用,从而令人体会到作者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中表现出的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即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回答第二个问题,其实是以对第一题的正确回答为基础的,也就是逐字逐句地读懂全诗后才能阐述“竹窗斜漏补衣灯”的用意。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或者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个画面中流溢出来。所以,鉴赏诗歌要从正文出发,做到言之有据。

四、注解

在我们鉴赏诗歌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注解,那就不必太担忧。因为注解中对诗人、背景、或者某个词语的解释,常常是解决难题的一把钥匙,鉴赏者是忽视不得的。

比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选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我们只能从诗中读出作者有过愁闷,但是又借景物的壮观与行动的豪放,将这种愁绪驱散了;可是我们不知道作者为何而愁,因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身世还是比较复杂的。幸好诗歌下面附有注解: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样一来,要具体地解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再是件困难的事了。

再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选用了张籍的一则《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第一小题问学生:“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句中“碛”字难念更难懂,但是学生如果能注意到注释“碛(qì),沙漠”,那么解答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该句要表现的是“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景象。

有时候,不重视注解的话,我们根本无法看懂诗词讲了什么,那就更谈不上合理的鉴赏了。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选用了元代魏初的《鹧鸪天》: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要想读懂作者的用意,必须结合前面的短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但是“室人降日”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怎么可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呢!幸好注解告诉我们“室人降日”就是“妻子生日”的意思。这样一来这首词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鉴赏诗歌,千万不可忽视注解的提示作用。

五、题干

有时候,我们已经完全读懂了诗歌的意图,甚至于对诗中每一个词语使用的艺术特色都已经了如指掌,但是照样会答错题目,仔细想来,竟然是忽视了题干暗示的信息。

比如有一道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阅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出的是填空题: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的修辞方法和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多学生觉得答案似乎很简单,却很难拿到满分。其实,这些学生产生困惑的根源就是忽略了题干的暗示性。第一格比较容易填写,应该是比喻或者象征,广义上说,象征也应该是一种修辞。第二格比较麻烦,但是三四两格比较好填,学生基本都会写上“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被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如果注意到题目中前后语句的关系,回过来填写第二格也就不难了,“表面上”、“实际上”,这两个词语暗示学生可以填“虚实相生”。

再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选用了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的“梅花酒”一段: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很多学生在阅读时,连这段曲词是谁唱的都不清楚就开始答题了,结果自然是走错了方向。其实题干写在引文的前面,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这样一来,学生只要再根据曲词中“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就可以确定这段话不是王昭君唱的,而是汉元帝的话,然后再来鉴赏曲词,解答题目就不会出大错了。

★作者简介:许华斌,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猜你喜欢

鉴赏诗词解题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