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综述

2009-05-21

魅力中国 2009年5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对策研究

陈 丽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理论界对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争论,以及如何消除择校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最后指出我国学者对择校问题理论与对策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择校问题;基础教育;对策研究

择校问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备受争论的热点问题,并与高收费、乱收费等教育腐败问题联系在一起,一时间出现了扩大化、集团化、社会化的态势。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择校问题,并消除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公平与效率、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理论界对择校的争论以及研究现状作一下梳理。

一、国内外理论界对择校问题的争论

1国内理论界对择校问题的争论

一是择校危害论。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教授就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择校给教育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失大于得。表面上看,好像是促进了学校间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扩大了校际间的差距,要说“竞争”,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竞争;要说“效率”,这是不公平的效率,是损害大多数学校、学生的效率。择校危害论的主要依据是:(1)择校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择校有悖于教育的公平理论,造成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阻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表现:一是择校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校不公平。择校会扩大校际间的差距,使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越办越红火,一些条件差的学校则越办越难办。二是择校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不公平。对于有着同样教育需求的学生来说,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家庭拿出一笔赞助费就可以进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而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的适龄儿童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教育起点就不公平,潜在地埋下了影响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隐性因素,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的长远发展与全面实现。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平。择校对家庭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们极易由此引起不满,进而产生对教育公平的质疑。(2)择校加剧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许多麻烦。如加剧教育腐败,远距离求学给学生带来的交通不便、交通安全问题等。(3)违反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免费、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择校现象属于社会越轨行为,应坚决制止。教育专家吕型伟、邵宗杰强烈呼吁,现在盛行的择校现象应该立即停止下来,绝不能把应该是政府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家长头上,办好义务教育就是政府的责任,这一点无可置疑。

二是择校赞同论。其论据是:(1)择校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人、财、物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展开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市场配置使得各个学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办出各具特色的、能满足学生家长需求的学校。”另外,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有限,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可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带来的限制,谋求学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国家可以重点投资薄弱学校,促进其质量的提高。(2)择校是一个具经济意义的行为。谁交费谁择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受益原则,而且择校收费也是解决经费奇缺的权宜之计,不必取缔。(3)择校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择校是对教育公平的正确理解,是教学规律的又一体现”。择校有利于儿童的多样化发展。儿童是有差异的,有权利要求到更适合自己的学校接受教育,仅仅由于居住区域的差异导致学生不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有悖于公平的;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公平的,由于流动人口现象日益加剧,“如果按就近入学,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回到父母所在地接受教育,会带来父母对儿童的监护和教育的不便,这样做对流动人口是不公平的,而择校可减少这种不公平的产生”。

三是折中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其有利有弊,择校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但是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择校在某些理论上或者政策上经不起推敲,但是对其的解决应该是一个辩证的渐进过程,不能搞一刀切,以理想代替现实。肖鸣政就持这一观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劳凯声先生认为择校“一方面,它可以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扩大学习者的选择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学校办学的责任意识和效率,培植一种竞争、进取的市场精神。它还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教育资源,吸引各种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大大缓解国家投资的沉重负担。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改革又会扩大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分层的强化,并有可能将那些因社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和择校的新机制之外,产生社会的不公平问题”。

2国外政府和理论界对择校问题的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有了一个逆转,政府从限制择校到鼓励择校。在美国,自从1988年布什总统提出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的学校选择计划以来,择校政策得到了美国克林顿政府和现任总统布什的支持。与美国一样,英国政府也逐渐推行择校政策,并且家长的选择权利也在逐步扩大。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在尝试推行择校政策。就择校政策的实质而言,都试图借用市场手段来提高教育的高效率。“在国外,择校问题始终与市场问题密切相关,是否允许择校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将市场引入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至于具体的择校政策则是基础教育市场化的程度与方式的问题。”

国外理论界对择校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赞同择校。依据是择校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提高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且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的约翰·E·丘伯和泰力·M·默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两种不同制度下的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效率更高,因此应该实施择校制以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对择校持赞同态度,如,DavidT.Keams和DebusP.Dyle,James,S.Coleman和David,S.Seeley。日本学者黑崎熏被认为是导入学校选择制的第一人,他认为择校制度作为催化剂是不可缺少的,它能激活现行公立学校,改善教育质量。另外一种是反对择校。反对者主要是从择校会损害社会公正这一角度来论述的。英国学者杰夫·惠迪、萨利·鲍尔等在其所著的《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市场和政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对各国教育重建中的各种研究报告进行了梳理与评价,他们的结论是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并不像其支持者所宣扬的那样更为公平,相反,它在很多方面是不公正的,择校使得好的学校和好的学生在市场中相互将对方挑选出来,它使强者越强,弱者更弱。日本教育社会学者藤田英典认为择校可能会导致学校的序列化,升学竞争的低龄化,择校措施不仅不能改善学校,恢复其活力,还很有可能会加重其倾斜程度。

二、国外对择校问题的对策研究

在国外,特别是英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政府鼓励择校,

已把择校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择校制度,而且采取持久有力的措施保障其贯彻执行。只要建立家长自由择校制度的地方,就会受到资助,这样学生不用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去质量较高的私立学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花国家的钱进行择校,因此像中国的教育乱收费、以权择校等教育腐败现象就很少出现。择校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欧美学者对择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实施择校的同时确保教育机会均等。例如,在美国,乔治·布什2001年提交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中,给各地政府和学校更多的自由和灵活度,进一步加强绩效责任制,并要求学校设立高标准,每个学生每年要获得足够进步,如果学校两年仍然未获得发展,那么处境不利的学生可以转到一个水平更高的公立或私立学校学习,或是有目标地选择补习教育。从这一改革计划可以看出,其旨在通过高标准和提高教学效能来实现教育平等。英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设立直接拨款学校,成立教育行动区以扩大家长选择的权利。而在日本这个反对择校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择校现象,2001年东京都的日野市、丰岛区,2002年足立区、江东区也开始实施学校选择制度。建立了特色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个别学习推进校(小学、初中),学科担任制推进校,小学初中一贯教育推进校,小学、初中公开授课推进校(初中)。

三、国内学者对择校问题的对策研究及不足之处

在对择校问题的对策研究上,国内一些学者着重介绍欧美国家的择校制度,以及他们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总的来说,主要有这几种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举办多种类型的教育;正确引导公办学校转制;实施教育券,扶持民办教育:建立金钱和分数两种择校手段规范运作的择校机制等。还有一些学者从分析我国择校出现的原因人手,认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上涨是择校产生的根源。因此解决的根本策略是缩小校际间的差距。还有学者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治理择校问题的对策。

但是还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忽略了择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产生的必然性,即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以及从民主、人权的角度,为义务教育阶段消费者选择权的合理性提供理论论证。二是在当代以择校为突破口,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引进义务教育阶段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而为义务教育做出准确的价值定位,对此研究还不够深入。三是学校选择制度对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原则——教育公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大部分学者主要从道德层面,从公正的立场出发,认为学校选择制度加剧了社会不公。很少有人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出发,以及从教育公平的发展历程来考察学校选择制度促进了教育公平概念的重构。

出现上述不足与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很多学者注重对国外择校的研究和借鉴,但很少有学者具体分析我国的国情。立足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传统,分析我国的择校与欧美国家有何不同,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二是很多学者把目光投向国外,忽略了我国在治理择校问题上所做出的一些尝试。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择校,例如推动部分公立学校转制,在部分地区实施教育券等。这些措施是否解决了择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除了择校的负面影响,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对策研究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