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快乐起来

2009-05-21徐晓梅

甘肃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游戏老师课堂教学

徐晓梅

〔关键词〕 高中语文;朗读之乐;

思考之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B)—0058—02

让语文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听了在江门举办的教材研讨活动中由来自珠海、深圳、香港的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后,深有感触,有以下一些见解。

一、 朗读之乐

“读”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朗读、默读、赏读、诵读。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学生能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珠海二中的詹小俊老师执教的郭沫若的新诗《天狗》一文是一节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语文课,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师生的“朗读之乐”。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师很有层次地安排了几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朗读之乐”。首先,刚开始上课时,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其次,让学生推荐一位读书最有感情、最有气势的学生朗读;再次,让学生点评后,教师再进行朗读示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才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在学生理解了这首诗歌后,教师又让学生自己带着感情大声朗读,然后让三位学生合作进行朗读表演。学生生动的表演,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节课的朗读是精彩的,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也慢慢进入了文中的意境。

二、思考之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孟子主张把弓拉开,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但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还要“发”。这对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有好处的。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朱熹说过:“学则须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设疑——释疑——无疑”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引导其达到较高的学习境界。

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要看学生是否在积极思考。而能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设计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问题是课堂的发动机,问题设计的浅表化会导致课堂的低效率”。高质量的问题能收到举一反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深圳南头中学的茹清平老师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设计的问题十分巧妙,如剥竹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茹老师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烛之武去见秦伯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师”而不是“晋师”?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了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秦晋两国的关系。这就为下一步理解重点文段“说秦”做好了铺垫。接下来,茹老师引导学生研讨教学重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段‘说秦共125字,说了几层意思?”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分析,学生就理解了烛之武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的思维特点和极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说辩特点。

茹老师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设疑——点拨——释疑”,层层推进,形成一个完整而又流畅的教学环节。

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还要巧妙地给予学生适度的引导。以詹小俊老师教学的《天狗》为例,当一个学生说道:“这首诗没有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含蓄之风,‘我吞日吞月,‘我食肉喝血,狂妄,目空一切”时,詹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提出一个新问题:“‘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这样的表达非常怪异,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入揭示。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学生说:“应该是一种力量的释放。”有的学生说:“是诗人自我野性的表现。”还有的学生在思考后说:“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脱胎换骨和重生。”詹老师适时抓住时机,提到了郭沫若的另一首新诗《凤凰涅槃》。这样,就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的精彩过程自然也就无法展现出来。有些公开课,教师把学生的思考过程放到课前,课堂上只展示成果,岂不知,这样忽略了学

生思考中意外发现的问题。

三、表达之乐

香港沙田循道卫理中学的樊丽珊老师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阅读教学课。这堂课重能力、重表达、重写作,而大陆阅读课教学中的重点——阅读分析,则被轻轻带过。

刚开始上课,樊丽珊老师就为学生准备了三幅有趣的图片做表达的“热身训练”:一幅怒目圆睁的女子的漫画,一张目光纯真的婴儿照片,以及刘翔跨栏的瞬间定格照片。教师要求学生从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几个方面描述自己对画面的印象。这些富有生活情趣又生动可爱的画面放松了学生的情绪,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这种训练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帮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为后面课文内容的讨论做好了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创新活力。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是立体的课本,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学生所面对的是自己在生活中所熟悉、所感兴趣的材料时,他们怎么会没有表达的冲动呢?这时,表达的天性就会体现出来,表达就成为一种快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那么畏惧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呢?教师,是否为他们做好必要的指引和准备呢?樊老师的做法,可以给教师带来一些启示。

四、游戏之乐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成年人来说,游戏又何尝不是一种天性?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学习和游戏似乎是两个极端:一个严谨,一个随意;一个严肃,一个轻松。教师应如何把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呢?很多教师对此是谨慎的,因为处理不好,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香港沙田循道卫理中学的樊丽珊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樊老师在引导大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学习了文本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即“猜猜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暗暗在班里选出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从相貌、语言、动作、心理四个方面来观察所选人物的特点,时间限定在三分钟内。然后让一位学生叙述,其他学生竞猜,若猜中了,叙述者和竞猜者都有奖励。

这其实是一个口头作文训练,所不同的是采取游戏的形式。这个口头表达训练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重点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训练形式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系数不高,也不新奇。但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气氛轻松、热烈。

让游戏进入课堂,可以让课堂生动起来;让游戏进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活跃起来;让游戏进入课堂,可以让课本有趣起来。

教育大师魏书生也提倡“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教师可通过茶馆式、谈话式、活动式、歌唱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成为发现者。而樊老师在这堂课上通过设计活泼、生动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猜你喜欢

游戏老师课堂教学
爆笑游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六·一放假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