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概念教学

2009-05-21王建文吕亚军

甘肃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精加工升华概念教学

王建文 吕亚军

〔关键词〕 概念教学;传播;同化;精加工;升华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B)—0029—02

一、在探究概念的形成中传播概念

化学概念反映着化学事物内部的共同属性。它的形成同其他概念一样,都是将事物的共同属性用程序性的知识概括起来即成了概念。如高一化学中,学生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了解:有些化合物在溶于水还是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有些化合物无论是在溶于水还是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这是化合物的两种不同性质,也是两类化合物截然相反的属性。根据这一点,人们把它们定义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如NaCl、BaSO4等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等无论是在溶于水还是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最后,教师再把上述的共同属性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与逻辑推理关系组织起来,结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赋予一定的修饰与限制关系,组成程序性知识,即形成了概念。如此一来,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形成条件、原因和过程,并将叙述概念的程序性知识和讲授概念的陈述性知识相互转化。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将会对概念的传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并使其趋于完整、严密和科学。

二、在“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中同化概念

学习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因此,在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的方式帮助其学习概念。如在讲电解质分类时,我们可认为原有概念为“电解质”,新概念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在原有概念和新概念中,原有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都比新概念要高,因此在学习强弱电解质时需要进行“下位学习”。即首先帮助学生复习电解质的概念。当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好之后再学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学生便能轻松、愉快地接受了。而概念的“上位学习”则是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已经形成几个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另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时进行的,这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在讲有关盐类水解的概念时,我们便可以运用这一方法。“盐类水解” 是在“盐”、“电离”、“离子”、“弱电解质” 和“水的电离”等几个概念的基础上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因此在学生学习盐类的水解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要让他们对原有概念进行复习、巩固,为其学习盐类的水解搭建一个平台。

在概念学习中运用“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自发规律,还能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概念的构成成分中精加工概念

1.概念例子。每一个概念都指的是一个类,这个类中有许多成员,符合概念本质特征的例子是概念的正例,不符合概念本质特征的例子就是反例。如化合物这个类中, NaCl、HCl、NaOH是电解质的正例,SO2、CO2、蔗糖则是其反例。

2.概念名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电解质”这几个字所引起的是概念的意义而不是具体的化合物,因此,“电解质”这个词只是概念的符号或名称。

3.概念定义。即对其正例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如电解质概念的共同本质特征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

4.概念属性。又称关键特征或标准属性,是指概念中一切正例的共同特征。例如,电解质都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和“化合物”这两个属性。

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将化学概念进行分解,然后精加工分解的成分,再对各成分精讲精练,便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吃透概念。

四、在对概念的理解中升华概念

在对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掌握水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四个水平。所谓三个阶段即“懂”、“透”、“化”;而四个水平则为:1.符号水平。即知道概念的名称。2.语音水平。即能定义、分析概念,对命题能判断,但不能举例,对于概念的理解处于“刻板”的印象,不能灵活运用。3.实质意义。即把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概念,并做到举例丰富。4.升华水平。即概念与个体经验相结合,能与自己的经验融为一体。

对学生来说,如果掌握了第1、2层次,我们就说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了“懂”的阶段;掌握了第1、 2 、3层次后即达到“透”的阶段;而四个层次全部掌握之后便达到了“化”的阶段。例如,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文字符号是第一层次。知道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内容,对于命题能够判断是第二层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说他们“懂”了概念。但对于学生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求他们对概念的学习起码要达到“透”的程度。如在对电解质的学习中知道:①电解质是化合物;②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是电解质。要不然有的同学就会因Na2SO4、AgCl在水中不导电而依次误认其为非电解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将二者对比理解,以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不然他们也会得出金属Cu、Al、Fe等能导电是电解质;SO2、CO2、Na3等溶于水能导电,因此是电解质;NaCl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能导电,因此它们是电解质;既然Cu、Al、Fe等不是电解质,那就是非电解质了之类的错误结论。

对概念学习的较高层次是达到“化”的阶段,即升华水平。达到这一阶段后,对概念的学习便已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与自己的经验融为一体,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例如,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解释SO2、CO2、Na3等溶于水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这一问题。要知道,对概念的理解与个体经验相结合并升华概念是对概念理解的一个飞跃。如强电解质的概念是“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但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BaSO4、AgCl等几乎不溶于水,为什么是强电解质?学生之所以不理解这一概念,是因为他们对概念的学习没有和个体经验相结合,没有升华概念。我们知道,BaSO4、AgCl等是难溶于水的化合物,但也有极少量的一部分溶解于水,而溶解于水的那一小部分则是全部电离成了阴、阳离子,因此属于强电解质。相反地,Ca3COOH、Na3·a2O等尽管都溶与水,但在水溶液中有一部分是以Ca3COOH、Na3·a2O分子形式存在的,因此属于弱电解质。

猜你喜欢

精加工升华概念教学
贪吃蛇升华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三次参数样条在机床高速高精加工中的应用
椭球精加工轨迹及程序设计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高校学习方式从知识精加工型到知识贯通型的探讨
精加工数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