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

2009-05-21李兴昌

甘肃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利用教学

李兴昌

〔关键词〕 教学;利用;动态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B)—0016—01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重视并合理利用课堂上产生的丰富的生成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一定的时间限制以及有一些教师偏离了生成的轨道,走入了生成的误区,脱离了预设的目标,使得生成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生成呢?

一、课前应精心预设

实践证明,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课堂上就没有精彩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前精心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掌握文本的精髓,才能全面考虑并精心地进行预设,才能有效、恰当地利用生成。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全面分析学生、教材等的基础上以“块状式”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作出两种甚至多种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预设,要思考当每一种可生成资源发生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利用等问题以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阅读文章后学生会有哪些感悟,交流讨论后会有哪些答案等。

二、合理建立生成的“生长点”

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从教学实际来说, 生成往往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 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重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预设 ,善于捕捉课堂中可以开发的生成资源,灵活地生成学习活动。但灵活地生成也绝不是信马由缰, 随波逐流, 而应围绕一定的要求,顺着预设的目标进行生成。那么,应该怎样生成?应该在哪些地方建立生成的“生长点”?

1.在满足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之后师生共同筛选出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研读的重点。如果质疑和教学不能有效统一、相辅相成,那么课堂教学就会与生成失之交臂。

2.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会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想法,从而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当学生的思路错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索。

3.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

多元解读文本可以使学生的不同观点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都融入了他们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他们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4.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过程中“生成”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极大地发挥。各种版本的教材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这无疑是生成很好的“生长点”。

5.在随机偶发中“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信息资源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正确的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进而确认资源的特点,取其精化,并将之融入教学之中。

三、生成性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还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之中,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生成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要审视、反思生成中的“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达成度”,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发挥潜能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展示的过程, 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既需要教师的灵活调整,使课堂教学资源自然生成,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和课后及时反思,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生成。

猜你喜欢

利用教学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倒推破难点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