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根湖畔
2009-05-21韩家榕
韩家榕
初冬时节,虽然密西根湖畔寒风凛凛,但是有序的城市规划设计,优美的景观环境让人兴奋不已。也许由于我们在国内长期从事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对于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和人居环境特别敏感。每当看到科学合理的规划、舒适美观的环境,必然心生舒畅,感受深刻。身处繁华都市却能享受到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的美景,使人难以置信芝加哥这座曾是重工业污染城市如今秀美的面貌。
2008年11月,中国雕塑艺术家赴美访问团一行10人,在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范伟民先生的带领下观摩了美术馆、当代艺术馆,参观了艺术画廊,访问团还走进艺术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与艺术专业机构的专家进行了座谈。
美国之行的重要一站是走访芝加哥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是美国顶尖的艺术教育机构之一,建校于1866年。其学院旨在培养视觉艺术人才,曾就学的有华尔特·迪士尼、奥森·威尔斯、闻一多等。在学校担任景观设计教学的李沙教授陪同我们参观了艺术学院的各科系教学活动。芝加哥艺术学院的院长托尼·琼斯教授与访问团一行亲切会见,并与范伟民团长就公共艺术设计等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因为托尼本人参与了千禧公园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制作,话题自然就围绕着千禧公园展开……
芝加哥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位于市中心风景秀丽的密西根湖畔,占地24.5公倾,投资近5亿美元,经过6年时间营造完成。因公共艺术品的设置在整个公园规划中是浓重的一笔,公园就如同一个露天的公共艺术陈列馆,自2004年建成开放后,立即成为当地市民以及全球游客喜爱的一处游览景点。也因为这一处景点的号召力,前来芝加哥的游客每年达到近千万人,大大推动了旅游业,随之拉动相关的酒店,餐厅、商场和娱乐业的良性发展。千禧公园注重公共环境和公共艺术品的设置,除了邀请一些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建筑师为公园内的设施和环境艺术进行设计,连—些功能性的环境小品都十分注意艺术品味和它的自然属性。如供游人歇息的长凳,采用巨大的天然原木制作,朴素而又高贵!除功能作用之外,恰到好处地摆放在公园台地的过渡区域,就像优雅的陈设,点缀装饰了这个空间,可见设计师的用心。当然,谈到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就要连带到社会效益、商业效益。托尼院长告诉大家。且不说游客的增加带来极大的效益,而仅就公园地下设计的地处市中心的巨大停车场而言,便使得周边的各行业的人们停车得到了方便,产生极好的经济效益。
千禧公园中几件主要的公共艺术设计令人印象深刻,给人许多启发,一定有助于我国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创作。
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音乐会堂(Jay Pritzker Music Pavilion),除特定功能的音乐演出场所外,其实就是一组庞大的公共艺术作品。音乐厅主建筑结构奇异,可让你觉得是花叶片片,也可视为水浪飘舞,不同角度,完垒不同的感受。空旷的室外草坪上方是弧形钢架横穿,音响与灯光都悬挂在钢梁上,可以想象当人们躺在草地上,优美的音乐旋律如从天而降,声光交流将会是何等如痴如幻的享受!而曲折延伸,形似雕塑作品的大跨度步行过街天桥,功能完善地将千禧公园与密西根湖畔的绿地连接在一起,形式又是那么优美轻盈,宛如轻柔的飘带,随风一摆,自然天成!
英国雕塑艺术家设计的云门(cloudGate),是不锈钢制作的超大光面金属球形雕塑,因外形又象颗豆子,所以被大家昵称为“银豆”。作品表面光洁如镜,不同弧形折射了芝加哥摩天大楼光影,到夜晚更是璀璨迷人。而当你走近“云门”,它又是一个巨大的哈哈镜,将人们的身影扭曲变形,你看到自己的怪样时,其实已参与到对公共艺术的体验中了。那种既亲切又莫名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真是妙不可言。近前观察,如此巨大的金属表面,找不到一丝拼接的痕迹,倘若没有高科技的工艺手段是无法完成的。
由托尼·琼斯院长与西班牙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一对巨形玻璃砖墙(Crown Fountain),更是极具参与性、娱乐性,充分显示了公共艺术的魅力。据说西班牙艺术家Jaume Plensa创作并提供了这一作品方案。但他本人未到芝加哥来,是由托尼院长带领一些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师生共同协助完成的。这一组相对而立的巨形墙体,有近16米高,是两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由计算机程控交替播放生动有趣的画面,其中艺术家选取了芝加哥本地1000个市民的笑脸,每十分钟切换一个画面。各民族、各种肤色的男女老幼,脸型模样虽不相同,但人类美好感情共同的表达方式——笑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象征着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推崇的多元文化融合互动。有趣的是当人们注视那不同的笑脸时,突然会从入像的口中喷出巨大的水柱,喷洒在围观的人群中,此时大家必然发出兴奋的呼喊声。观赏者与公共艺术品之间融为一体。惊诧、戏虐、欢快!强烈的参与性又达到了最佳的娱乐效果。公共艺术品的生命力,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徜徉在千禧公园的公共物作品之间,不由地联想到“泛雕塑”这一话题:只要是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创造物体,都能以“雕塑”的审美视角度来定义,正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得人类文明的创造达到了“没有办不成,只有朱想到”的状态。如此的客观条件极大地鼓舞了各行业的创意思维。如近年来现代观念的建筑设计,谁又能无视它们带来的视觉审美多样性,功能上它们可以是建筑物。而视觉审美上来讲,那些奇异的形体不就是雕塑吗?
在雕塑艺术创作中能否突破所谓传统藩篱的束缚,跳出“架上”的慨念。广泛运用备种形式和材质,并结合高科技带来的诸多技术手段,融合平面设计,多媒体影像的传达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的社会影响。这是国内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命题,也是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状态、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精神生活的质量也必定要相应地提高。正如范伟民先生提出的那样:“……‘美作用在艺术作品中的价值。必然会被其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精神与物质又是相辅相成的。“泛雕塑”的概念,无疑是大大拓展了雕塑创作的思维疆界,并使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现,从而达成更广泛的社会功效。
访美期间,访问团还与ISC执行主席Johannah Hutchison以及美国SCULPTURE志社主编进行了座谈和会晤,使得此次赴美之行内容更加充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世界文化潮流不断变异更新,而有生命的事物规律相同,那就是必须“与时俱进”,我国雕塑艺术的创作,一定会在垒球性的文化交流中得到启发,结合建设规划,景观设计,扩展公共艺术创作的领域,发挥更强的生命力,为人类创造和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期待着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