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乐舞”塑彭城
2009-05-21李本华
李本华
徐州古称彭城,具有五千多年的建城史。是汉文化发祥地之一。凡是到过徐州的人都会领略到大汉雄风的遗存,九里山前古战场。戏马台上霸王阁,子房山上子房庙,兵马俑阵布楚王陵。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名人名地随处都可见,地上地下的文物要数汉墓、汉俑、和画像石。被列为汉代三绝,江苏三宝。
作为生活在徐州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丰蕴的两汉文化滋养着我们,而我们更应该以反映两汉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为己任。为徐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每当我在整理翻阅有关徐州的历史书籍,观看出土的大量文物时,许多精美的祥禽益兽,抽象夸张的神人造型,特别是—个个“建鼓舞”的造型形象就立刻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作为—名专业文化工作者、雕塑家职业的敏感使我觉得用雕塑形式,以建鼓舞图案为原型,来反映汉代文化最具历史性,最符合时代的需要,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首先“建鼓舞”起源于古代社会生活之中,从汉画石中可以看到有建鼓的图形里,驱兽的场景、争战的场面、市俗的表演、特别是宫廷的欢宴,个个生动活泼,件件栩栩如生。直到后来的演艺中及生活里,哪里有争战,那里有欢腾,哪里就有鼓声。“鼓舞”一词,究其来源还应追根于此吧。其二“建鼓舞”的形式,歌舞生平—派祥和的欢乐情景,是人们的世代追求。也可以成为当令创建和皆社会的象征。第三就其“建鼓”字体形状本身,也与徐州又着紧密的联系。大家都知道徐州古称彭城是彭租的封地。是一个善于击鼓而舞的方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称,“彭”为“彭声也”。甲骨文中建“古”型加三划。好似一人在击鼓,也如鼓声之符号。声形兼备的。建鼓”具有徐州的标志性。还有我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仅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以建鼓为主要乐器来表演均图形就有17处之多。可见古人喜闻之程度,再往深探,“喜”字也与鼓的字型有一定联系。经过以上研究和反复构思,“汉风乐舞”雕塑数拟其稿。立体小模型在不断修改之中,创作和定稿制作期间又得到北京和南京等雕塑家的指导,为雕塑的成功起到了有力保证。
构思汉风乐舞雕塑大概也有十余年了,无论是本市的专家还是外地学者都认为徐州有丰富的文化资原,不要舍近求远,挖掘一些就会成为你们的亮点。以往城雕的失败就在没有个性。这些理论都给了我很好的创作指导。两年前,在市委市府的直接关心下,徐州成立了雕塑管理委员会,在众多专家具体指导,市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筹建新城雕,重塑新形象的工作开始了,由于我的创作紧扣徐州历史文化主题,因此“汉风乐舞”也被选进定稿之中。城市雕塑是环境艺术,必须与环境相协调才能成功,考虑具体定位,根据东三环路口四面观赏的特点,我重新设计成两猛士击鼓催征、二仕女起舞欢庆的圆雕、融以吹奏乐队、打击乐队、杂耍、巡游四组浮雕。组合成了一个谐和欢快而又奁进鼓舞的群雕造型。为了满足现代人的欣赏习惯,跟上时代发展要求,我没有局限在原始图形上,也没有简单摆放几个放大的陶俑模型。而是进行了多次再创作,我在从立意到造型,直至加工到监制整个过程中。都是以现代人在表演具有汉代风格的舞蹈为思路框架完成这项创作任务的。从服饰到形象都采取了夸张的装饰化、戏剧化和有意强调的剪纸效果。目的就是想建成既能反映徐州的历史文化,又能展现当今社会的精神风貌的城市雕塑。
在城市雕塑的用料及做法上,我也是采取了较永久性的锻锕和花岗石刻。从这一点也可反映出当政领导的决心与我们的经济实力,所以说历史上好的城市雕塑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徐州今天以城雕的方式标志性地向公众向世界展示它的文明成果,它的风姿和魅力。这是创造优美环境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旅游创汇发展经济的需要,一句话就是一座历史名城与时俱进走向世界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