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奥巴马会否重蹈肯尼迪覆辙
2009-05-21于时语
于时语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近G20峰会上的低调国际合作表演,获得良好的反应,接下来在土耳其宣布美国不与伊斯兰世界为敌,也赢得不少掌声。奥巴马在国际上尤其欧洲的形象,因此与当年英姿飒爽的肯尼迪极为相似。
奥巴马的阿富汗政策,与肯尼迪总统肇始的美国对越南政策,也越来越显露出平行之处。
两届政府最大的相似点,是东北部常春藤人士充斥的“精英班子”。对奥巴马而言,这一常春藤班子与华尔街金融大鳄们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不免成为尴尬拖累。前哈佛校长、白宫最高经济顾问萨默斯被披露去年获得对冲基金520万美元酬报,是最新的例子。
但更大的威胁,是肯尼迪的“常春藤精英”班子,正是将美国拖入越战泥沼的主要决策者。“罪魁”包括肯尼迪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和主管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副国务卿邦迪兄弟,两人都是耶鲁大学毕业,先后在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名校任教。而越战的首席设计师——国务部长麦克纳马拉,则曾经是哈佛商学院最年轻的助理教授。
虽然上任才几个月,奥巴马的阿富汗策略已经显露许多与当年越战过程平行的发展:
首先是奥巴马政府针对塔利班组织势力高涨的增兵计划,与当年南越越共武装不断发展时五角大楼的逐步升级战略神似。
其次是奥巴马政府对腐败无能的卡尔扎伊政权的态度和手法,被美国传媒形容为一种“慢镜头政变”。这可以看成是当年肯尼迪总统批准南越军人发动政变推翻腐败无能的吴庭艳政权的慢镜头版本。
白宫不断呼吁北约盟国增兵阿富汗,同时奥巴马政府十分清楚大部分欧洲盟邦面临国内反战压力以及社会厌战心理,向阿富汗派驻军队基本上只是象征性义务,真正恶仗还是全靠美国大兵支撑。这和越战期间,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甚至连泰国也派兵参战,不无相似。
美军在阿富汗的反游击战略,尤其是以军力加强阿富汗乡村的“安全”,令人想起五角大楼在南越的“战略村”。增兵的同时,奥巴马政府增派国务院民事人员去阿富汗从事“和平建设”,与肯尼迪政府的“和平队”异曲同工。
最令人不安的,是阿富汗战争的明显国际化,美国不仅继续对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恐怖目标”发动军事袭击,还为此制造了AfPak(“阿富巴”,“阿富汗-巴基斯坦问题”简称——编者注)这一组合地理名词。回顾越战,柬埔寨境内的“胡志明小道”和“越共避难所”,使得美国将战火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
“盟邦”之中,加拿大总理哈珀和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等领袖都公开承认,在阿富汗无法取得军事胜利。但是正如越战局面急转直下之前,西点军校毕业的“反游击战精英”仍然坚持军事胜利在望。
(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