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的贫民百万富翁
2009-05-21林孟仪
林孟仪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黑马姿态成为第81届奥斯卡最大赢家后,也让它的原著作者维卡斯·史瓦鲁普知名度跟着水涨船高。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改编自《Q&A;》这部已被翻译成37国语言的畅销小说。原著作者维卡斯·史瓦鲁普(Vikas Swamp),今年47岁,目前是印度派驻于南非的副代表。如今,随着电影走红,史瓦鲁普的知名度也跟着水涨船高。
出生于印度阿拉巴德(Allahabad)的律师世家,大学时主修当代历史、心理学与哲学的史瓦鲁普,从小即爱好写作,求学期间得过辩论冠军。在学校也常参加猜谜比赛;之后成为外交官,曾派驻于土耳其、美国、埃塞俄比亚和英国,并曾担任印度对外事务部部长。
《Q&A;》是史瓦鲁普第一部小说,是派驻在英国期间,下班后花了两个月完成的。从没去过孟买达拉维(Dharavi)贫民窟的他提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来自一连串的灵光乍现,并希望造成书本知识与街头智能的对比。
“我认为,知识并不是受过教育的精英所独享的事物,即便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孩们也是能拥有知识的。或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街头智能。”史瓦鲁普强调。
为了改编小说,英国电影编剧还跑去孟买达拉维贫民窟附近住了半年。电影中也采用与小说相同的叙事手法,益智节目现场与主角的人生遭遇交错,而两个场景的连结点,就是“记忆”。
不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英文片名“Slumdog”在印度引起强烈反弹,加上“英国”导演丹尼鲍伊忠实呈现了印度街头举目可见的混乱、贫穷,甚至描绘了最底层的残童乞讨集团、妓女户与黑帮生活,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印度民众大为光火,认为这部电影“消费了印度贫民窟”。
没料想到电影版会引发这么多回响与争议的史瓦鲁普,不愿多谈印度人对英国的反殖民情结与民族自尊。不过,这部电影与小说仍普遍受到认同与喜爱。史瓦鲁普曾指出,尽管电影和小说的背景是在印度,但所传达的精神,是在全世界每个国家文化中共通的——“你要创造自己的命运,扭转劣势。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以下是《30杂志》对史瓦鲁普的专访摘要:
问:身为一个从小生长于律师家庭的外交官,是什么勾起你创作这本以贫民窟孩子为主角,讲述其成长历程为主轴的小说?
维卡斯·史瓦鲁普答(以下简称答):我曾经因为一篇报纸上所报道一个被称为“墙上的洞(Holeln the Wall)”计划,而深受启发。这个计划是一群科学家在德里的贫民窟摆了一部免费使用的电脑,结果他们发现,贫民窟这些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甚至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尝试着使用这部电脑。知识真的不是有能力上学、受教育的那些印度精英所独享的。在我们普遍视为弱势的这些贫民窟孩子中间,其实有一股很强大的自觉意识与求知欲望。
问:所以通过这本小说,你主要想传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答:通过这本小说,我想要表达的是,知识并不是受过教育的精英所专属独享的事物,即便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孩们也是能拥有知识的,或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街头智能。
因此我这本小说背后最基本的构想,正是希望表达出,纵使没有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也永远无法阻挡这些贫民窟孩子们,在街头大学的历练之下变得心灵手巧;而且,在一个小小的益智节目中,就可以证明这个道理。
问:回顾你的成长历程,你和贫民窟的居民有过任何接触。或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吗?为什么你能将贫民窟孩子们的生活描绘得如此身临其境?
答:虽然我去过印度其他的贫民窟,但事实上,我从未去过孟买的达拉维(Dharavi)贫民窟。所以我在脑海中,将我所去过的那些贫民窟的所见所闻放大1000倍,来想象达拉维,这个亚洲最大贫民窟的景象。
为了完成这部小说,我做了不少研究,也阅读了许多书。对我来说,目前我所听过对这本书最大的赞美,是有一次我出席孟买的一个签书会时,一个女士问我:“史瓦鲁普先生,请问你在达拉维贫民窟住了多少年?”
问:现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以商业娱乐手法重现你的小说。风靡全球,也引起不少争议。你当初有料到会引起这么两极化的评价吗?
答:我想没有人能料到,这部电影竟会造成这么大的回响,还得到这么多奖项。其实曾经有一度,电影的发行代理商已经放弃这部电影,打算不上院线,干脆直接发行DVD了。不过,我的小说在电影拍摄前,使已经大获成功,被翻译成37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现在是借着电影的成功,把我的小说带到另一个新的层次。被更多人所认识、注意。许多没听过我这本小说的人,都因为这部电影的关系,也跑来买原著小说一探究竟了。
问:针对这部电影重新诠释你原著的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参与这部电影有多深?给过电影公司什么建议吗?
答:整体而言,我对于电影的呈现手法感到很满意,这是一部在视觉上很绚丽,能带给观众感官满足的电影。虽然电影改编剧本与我的原著小说仍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却保留了我原著的精神,并采用了我小说中的整个叙事架构。可以说,电影忠实呈现了我在小说里欲表达的,关于社会底层那种奋力渴求生存与希望的主旨。但我比较遗憾的是,剧中的主人翁从罗摩·穆罕默德·托马斯变成了杰默·马利克。
问:请谈谈你去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是什么样的主题?通过你的小说。你希望全世界怎么重新看印度?
答:我的第二本小说,《六个嫌疑犯》(Six suspects),是一个跳脱传统模式的悬疑故事。在一个谋杀案的调查中,六个不同背景的人都是嫌疑犯,我想实验多重叙事的手法,所以将谋杀案的解剖过程作为架构。我试着设计一个旁白由六个人不同的声音来呈现。所以你会听到退休官员、宝莱坞女星、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专偷手机的小贼、一个愚蠢的美国人、一个采白原始部落的印度人的自白。我计划用这六双眼睛所看到的视野,呈现当下真实的印度社会。小说将搬上大屏幕,导演采用天真无邪的小演员,加深故事的感染力。
(编辑/胡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