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涟湖徽州鱼商研究

2009-05-19朱小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明代

关键词: 涟湖;歙邑;明代;徽州鱼商

摘 要: 明代淮安府境内涟湖的徽州鱼商已出现了举家迁徙,定居贾鱼的现象,按资金多寡和营运方式来看,大致分为行商与庄贾两类,经营活动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到万历十一年,其在涟湖地区的活动至少有百年之久。明代涟湖地区便利的交通,与淮北盐场密切的联系,以及淮安府内本地人不善经商的风俗等,都为涟湖徽州鱼商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6067905

Research on Fish Dealers of Lian Lake,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ZHU Xiaoya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Lian lake; She County; Ming Dynasty; fish dealers of Huizhou

Abstract:

The fish dealers of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in Lian Lake emerged for family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finance and modes of operation,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peddlers and wholesalers.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also showed some seasonal. In Wanli 11 year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area of Lian Lake have at least a history of one century.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 close contact with Huaibeis salt fields and the local peoples dislikes of doing business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fish dealers in Lian Lake of Huizhou.

在淮河与大运河交汇的苏北淮安地区,河网、湖泊众多,蕴含着丰富的鱼业资源。明代此地有一跨越安东、沭阳、海州三地的大湖——硕项湖,即明人方承训在《复初集》中所提的涟湖,曾有大批歙县鱼商在此经营鱼业生意。关于明代涟湖徽州鱼商问题,我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新发现的明代徽州鱼商材料》、[1]《明代徽州鱼商经商地涟湖地望考》,[2]后一篇文章主要考证出涟湖的地理位置。前一篇由于篇幅所限,一些问题无法展开,本文拟根据《复初集》中的材料,结合方志和有关文献资料,对涟湖的徽州鱼商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涟湖徽州鱼商的经营情况

涟湖徽州鱼商在涟湖贾鱼出现了定居贾鱼的现象,经推测这个群体在涟湖贾鱼的历史至少有百年之久。在此部分先论述涟湖的鱼资源与当时的鱼业市场,再分析徽州鱼商在涟湖贾鱼的经营方式及时代。

(一)涟湖的鱼资源与鱼业市场。

涟湖徽州鱼贾中,“上饶者”多达五六千两银子,“次饶者”也有上千两银子的资本,除了这些大商人以外,还有资本在百两、几十两,甚至几两银子的小商人。他们都在这里“贾鱼”,显然这里鱼业市场十分兴旺。《复初集》中还有《闻涟湖友归》[3]卷12、《饯宗人之涟城》[3]卷9、《宗弟久处涟》[3]卷6、《涟湖歌送宗弟之安东》、《送友人冬往涟湖》[3]卷13和《冬日思涟湖》[3]卷13等众多诗歌和《游涟湖记》(以下未注明者均出自《复初集》),都明显反映了当时涟湖有一批方承训族人长期在此活动。《方长公传》载:“歙邑渔贾多矣。”《游涟湖记》载:“徽贾丛居贾鱼。”这些都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为什么这里鱼业如此繁荣?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涟湖”,即硕项湖。“涟湖”在方承训的笔下是:“览百里而无阻兮,觉寰宇之无方。跨三郡而同汇兮,偕十洲以徜徉。”涟湖的鱼资源又是很丰富的,方承训在《泛涟湖赋》中写道:“设罩网以取鱼兮,群万艇而成罗;疾号声以大呼兮,扣舟舷若浩歌。讶

鱣鲤之蔽网兮,惊鲲鲵之盈艖;即巨舰之不胜兮,虽庐舍亦莫如之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热烈的捕鱼场面和鱼业丰收的喜悦。其中“万艇”、“巨舰”、“鱣鲤之蔽网”、“鲲鲵

之盈艖”、“虽庐舍亦莫如之何”等虽有文学的夸张,但当时涟湖的捕鱼船只之多,捕获鱼量之大也由此可见一斑。集中的《淮郡南沟北湖俱足鱼贸事甚殊》:“二月春暖足嘉鱼,贾客奔驰道异庐。昌水乘舟迎钓叟,沙渠坐旅待鱼车。孤帆漂泊风波夕,联舍枭庐慱塞舒。四顾寥寥成独卧,谁如夷坦乐居诸。”也透露出了二月里,当地鱼业市场的繁荣。

在淮安府及各其所属的各县均有专门售鱼的街市如:山阳县“鱼市:在迎远门内,双塞街口,售鱼者集此故名。”[4]卷3“邳州街市:鱼市。”[4]卷3光绪《淮安府志》有“干鱼巷、南门市(大、小鱼市)、海鲜市”[5]卷3、“鱼市口坊”[5]卷3、“鱼市后街”[5]卷4、“鱼市口”[5]卷4,在《重修沭阳县志》记载有“鲜鱼巷”。[6]卷1出现专门以鱼市为名的街道,可见当时当地对鱼类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也说明了当时鱼业贸易在城镇商业中以据有了一席之地。

(二)涟湖徽州鱼商经营方式。

《方长公传》中记道:“歙邑渔贾多矣,上饶者五六千金,次饶者千金,又次百金,又其下者数十金,或数金。其所获子钱,母益寡,子愈益盈,何以故?母寡而运筹捷也。”《游涟湖记》也记道:“贾皆歙民,民皆携母钱,饶者千金,上饶者五千金,次饶者五十金或二十金,下者亦持中人一家之产,又其下则五六金,四三金,亦能捷往来奔趋糊口,鱼之利也如此。”[3]卷25两段材料都反映了此处歙县鱼商所持资本的规模。其资本的规模跨度极大,从三四金到五六千金不等。

出现大量的歙县鱼商持不同资本数额进行贸易,也显示了歙县商人拥有多种方式的灵活的销售途径。“饶者千金”,“下则五六金,四三金,亦能捷往来奔趋糊口”,规模大小各有不同。

在涟湖经营的徽州鱼商基本可分为行商与庄贾两大类。《送友人冬往涟湖》有这样的诗句:“行商多内顾,庄贾独浮楂。”[3]卷13在《游涟湖记》也有“庄贾日以舟泛湖就渔翁市鱼”。《冬日思涟湖》诗云:“岸岸棲庄贾,艟艟荷笠蓑。芦齐煨颗芋,酒肆臑腴鹅。”[3]卷13相对于行商而言,庄贾就是坐贾。庄贾由于资本雄厚,在当时可能拥有相对稳定的获得盐的渠道,可以深加工鱼产品,进行腌制,从而囤积待价销售。而与之相对应的持小资本经营的鱼商就应该是行商,强调“运筹捷”,没有稳定的盐源,就只能靠少进快出获得资金的快速周转得到回报。

《方长公传》记载了传主方应一次成功的小本钱操作的贩鱼贸易:“时涟鱼大昌炽,视常时嬴什七,鱼丛盐寡,於是鱼愈益贱,侔粪壤。长公母钱即徵得鱼,视价盈四十金矣。其岁江鱼诎,湖即鱼伙,不损价,於是获子钱十金,并其母盈五十金。”这时的方应刚刚来到涟湖贾鱼,“二十年未鱼饶,年四十馀,复携资斧不盈四金,独往涟贾鱼。”方应是靠着对市场信息的准确判断,挖掘到他贾鱼生涯上的第一桶金。

徽州鱼商在涟湖的经营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徽州鱼商一般会在当年的十月、十一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三月这段时间内停止经营活动。

《复初集》中有一些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秋冬休鱼这一情况。如《饯宗人之涟城》中的诗句:“三月违涟花已开,君辽舟道登高台。十月还乡菊未摧,君来复去祖含杯。往来靡定别离哀,小阳暂往春犹回。雨雪霏霏舟舣廽,杨柳依依拟君来。”[3]卷9这首送别诗中,方承训写其在涟湖的宗人十月还乡,三月登舟去涟城。而在《送友人冬往涟湖》诗中有“冬寒尚涉家”,《游涟湖记》也有“正月发新安江,二月达涟城。”的记载;《淮郡南沟北湖俱足鱼贸事甚殊》写道:“二月春暖足嘉鱼,贾客奔驰道异庐。”[3]卷14以上各条材料都显示出,一部分徽州鱼商在深秋返乡,到第二年的初春才到涟湖经营。

《复初集》中有一篇《冬日思涟湖》,其中写道:“冬仲水初结,涟鱼畜愈多。罩量闲不事,鲫鲤草成窝。”[3]卷13明清时期的气候比之现在要冷的多,历史地理学上称之为明清小冰期。在明代地处黄淮海平原的涟湖水在冬季里可能大部分时候是结冰的。由于“冬仲水初结”无法捕鱼,所以“罩量闲不事”,这样就使涟湖的鱼资源得到修养生息,“涟鱼畜愈多”、“鲫鲤草成窝”。客居涟湖的歙县鱼商,正好籍此休鱼季节回家过年省亲。

(三)涟湖徽州鱼商世家的出现及时间跨度的推测。

在涟湖的徽州鱼商不仅有大、中、小各类商人,而且出现了鱼商世家。“长公姓方,讳应,邑新城人也。曾大父、大父咸贾涟湖鱼,以故长公亦贾鱼。”可见方应一家,从曾祖父起就开始经营鱼业了,已是四代鱼商世家了。“弟三人,友爱均一,诸弟咸长涟湖,习湖利,忘家邑业,长公日夕谕之曰:‘湖即利,贾所耳;家即土瘠,祖宗旧也。奈何忘祖宗之旧,而以贾为家邪?诸弟咸化长公,思归奠基本,卒以涟为贾所。”可见方应的三个弟弟全是在“涟湖”地方长大,几乎忘记了自己的祖籍徽州,所以方应教育三个弟弟不要“忘祖宗之旧”。由此可知,方应一家已在“涟湖”定居很长时间了。当一种行业一个家庭世代经营时,这个行业一定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一个世家出现后必然会影响一批家庭,像这样的鱼业世家在歙县

应还有一些。这就说明了当时徽州鱼商确有举家迁徙涟湖定居的现象。

那么徽州鱼商是从何时开始在涟湖地区开始经营鱼业的呢?笔者只能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推测。从《方长公传》可知,传主方应一家在涟湖做鱼业生意已达四代。而“长公生当家诎,不兢壈坎,二十年未鱼饶,年四十馀,复携资斧不盈四金,独往涟贾鱼。”根据这条材料,保守估算:方长公20岁时,其父亲40岁,其大父60岁,曾大父应是80岁。那么方长公40岁时相当于那一年呢?根据前述戴震所记“是集乃承训所自编,前有万历癸未自序”来看,假设方承训编成《复初集》时即万历癸未年,也即万历十一年(1583),又保守地假设《方长公传》也写于此年,从传中所述情况来看,方长公这一年(1583年)至少已有50岁,那么他的曾大父这一年至少110岁,再假定曾大父20岁开始“贾鱼”,从万历十一年往前推90年,即1473年,是明成化九年。因此,我们可以说最迟在成化初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就有歙县商人来到涟湖“贾鱼”了。这样看来,用最保守的估计,徽州鱼商在此经营的时间也有百年以上。

二、涟湖徽州鱼商兴盛的原因

涟湖徽商为何愿意在这里长期贾鱼呢?从自然地理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考察,原因主要如下:

(一)徽州鱼商经营地涟湖的便利交通条件。

淮安地处漕运咽喉,南北要冲,黄、淮、运河均流经淮安府境,因此淮安府的交通四通八达。“淮郡东濒大海,西接长淮。射湖带其南,黄河环其北。水陆交通,舟车辐辏。”[7]卷3黄河河道从金、元开始向南摆动,洪水在黄淮平原上漫流,客观上造成了明代淮安府境内水网的纵横交错。在古代路上交通工具简陋的条件下,水运是最理想的运输手段。淮安府境内纵横交错的水网给涟湖徽州鱼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当时涟湖地区的水渠众多,水网纵横。在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有载:“硕项湖:即大湖。(张志)治东九十里与桑墟湖通,有小河达淮。袤四十里,广八十里。沭阳海州安东各隶三分之一,通商贾,连高家沟,馀详海州。”[8]卷12“高家沟:(张志)治东九十里,通大湖,接安东界。”[8]卷12又载:“板浦场:自西北下家浦会于板浦关,南由新安镇经安东关至永丰坝,车运渡黄,达于淮所。”[8]卷17“在安东县治北三十里。源自西涟河来,南通中涟,东流散入遏蛮诸湖入淮,北通海州诸盐场。万历四十五年,淮商醵金挑浚,大利行舟。”[8]卷12“颜家河:万历年间,开草湾河,分杀黄流入颜家河,至今水势溜急。凡新安、安东鱼盐食货诸商,由佃湖而来,或南河、北河来者,皆于此经过。”[7]卷3根据当地方志中所载和《续纂淮关统志》的记录,当时在涟湖贾鱼的徽州鱼商的确能享受到便利的交通。

《游涟湖记》有这样的记载:“暮至新安镇,镇辖海州,而徽贾丛居贾鱼,以故,称新安镇。”可知,当时海州有一个新安镇。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在记载新安镇时写道:“张家店南三十里,与安东界。徽人聚处贸易,故曰新安。”可以看出歙县有一大批商人在此贾鱼,并聚居而住,故将此地命名为新安镇。新安镇不仅在当时是歙县商人在涟湖地区进行鱼业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而且也是淮安府北路通往海州的交通要津。“新安镇盐河西岸,惠家涧西受六塘河水,新开周家田沟”,“新安镇北,南受中河水,新开路沟”,“新安镇东首,南受中河水,西受六塘水,新开田沟”,“新安镇东北,西受南六塘水,新开杨家田沟。”[8]卷12在《天下路程图引》载“礼字坝搭船,九十里至安东县,三十里传门镇,七十里至新安镇”。

[9]456这条重要的商业路线就是要经过新安镇。便利的交通,利于商品的运输,这是歙县鱼商在此大规模经营鱼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淮安府境内适宜经商的社会条件。

明代淮安于弘治年间涌入大批盐商在淮北盐场业盐。淮安府又是漕运路线上的中心位置,也是漕运管理中心,南北流向的大宗货物均要在淮安府西的淮关纳税。大批的客籍商人在淮安境内经商,使得此地商业繁荣。“余尝登高以望板浦、徐渎、临洪三场,海壖晒池,纍纍如阡陌,沿河至安东商船无虑千艘,昼夜连络不绝,其利可谓博矣!”[10]卷2描述的则是淮北三场至安东商路线上的繁忙情况。可见当时淮安境内的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业的繁荣自然能给“涟湖”的徽州鱼商带来发展的机会。

当地方志对风俗有载:“土虽广远而瘠薄,海产鱼盐,民多逐末,故曰田野不辟,小民不出境事商贾,不习工艺,虽本土贸易之事,亦皆外来人为之,故民多贫。”又:“民务多种而薄收.俗务鱼盐,或舍本逐末,故境无富户,里多饥民。”[8]卷12“善造农具,家自为业,不待匠而成。商贾鲜厚资,力田所赢,负贩有无,鱼鲜、蔬菜之属,朝出而暮归,城镇坐列。亦有千里贾客水陆并辏,而土人莫有效者。”[11]卷2也是记载外地客商于安东经商。淮安府当地的风俗习惯利于外来的商人经商。

《淮安府志》记载赣榆、沭阳两县经济情况道:赣榆“土瘤民稀,尚质直,勤农亩,少业贾者。” 沭阳“土瘠民贫,务农亩,不事工艺。”“州境东滨大海,而鱼虾之利多闻之墟沟营,每岁三四月间鱼虾至者积如山阜,然其操网□以制嬴,余者皆贾客也,而民亦因以为利。”[10]卷2记载的就是海州境内有大批外地商人前来贾鱼。

既本地人不善于经商,即使有经商的,资本也不会太大,且局限于本邑,而淮安府境内丰富的鱼盐资源,众多的人口,便利的交通等,极有利于经商。如此便利的经商条件,本地人没有把握,这样就将经商的机会来留给了外来的商人。而境内的人们多习惯从事农业、渔业,这就给持大量资本来此地的徽州鱼商让出了经商的资源,也给徽商们提供了很多劳动力。需要大量渔民捕鱼,才能提供给鱼商们大量的鱼产品,而在鱼商们购买鱼产品之后的加工,贩运的过程中也是需要的劳动力。在理论上,当地有条件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这就为外地来淮安经商的商贾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涟湖徽州鱼商与淮北盐场的联系。

在《游涟湖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凡湖属淮地者皆容贾资,惟涟贾居最。”为什么涟湖会有如此之多的徽商鱼商经营活动呢?在《游涟湖记》中就有:“市不鬻鱼鲜”的记载。明清时的鱼产品保质主要是靠盐腌。明代时期渔民腌鱼使用的盐,两浙实行鱼票制,即在渔汛期,渔民依照自己渔船的大小登记领票,凭票买盐,这类专门卖与渔户的盐的价格比之卖给普通百姓的食盐会便宜很多。“桐山港每年销引五十二道,续议加引八道。令纳课饷,不准支盐。只额盐三十一万五千斤,分司给发小票一千五百张,付啇转付沙埕水客照,卖温州收鱼过客,及店下澚腰南镇流江各渔民,照盐赴沙埕抽税。官查验完日,票投本官缴销。”[12]以上这段材料清晰地记述了明代的鱼票制是如何实行的。虽然这只是两浙的鱼票制,笔者也未发现明代两淮地区的渔盐制度的史料,但渔民在当时可以买到较普通食盐价格低的盐,进行腌鱼,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渔汛期捕获鱼类数量很多,如渔民全部按照官盐价格购盐加工腌制,渔业生产就无法进行。

海州东面大海,在明清两代都是两淮盐场的重要产盐基地之一。“明初海州有临洪、板浦、徐渎、莞渎四场盐课……嘉靖二年……於临洪场北,设兴庄场盐课,司凡五场。”清代“原设徐渎场,顺治十八年因禁海裁,康熙二十年开复,后归并板浦场。原设临洪场、兴庄场康熙元年皆裁,雍正六年合并为临兴场。原设莞渎场,乾隆元年裁,新设中正场,以莞渎废场并入,凡三场。”[8]卷5可见直至涟湖消失的康熙年间,海州还是有三个盐场。“板浦场:徐渎并入,在海州之东分司,驻其地,东至中正,西至州境,南至祝项河,北至海运盐河。”“中正场,莞渎并入,在海州境,东至海口东陬山,西至板浦界沙冈半路桥,南至安东界,北至云台山茶庵。”“临洪场,临洪、兴庄并一,在海州赣榆之間,民窝错处,东滨海,西接赣榆民地,南抵海州,北连山东日照。”[13]卷1

明代的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治所设在扬州府城内。下辖的淮安分司治所就在安东县城。安东县城与涟湖地区的交通又是极为方便的。洪武十二年三月,“改通州批验盐引所为通州盐仓,淮安批验盐引所为安东盐仓,设大使、副使各一员。”[14]卷123有学者指出“仓”即官收盐组织,官收盐的“仓”,具有征收、贮存、放支盐货、给发工本的四大功能,实际上处于联系官商灶三大人群的中心位置,具有调节盐生产和协调官商灶三者关系的作用。[15]102可见安东县是明代两淮盐场中淮安分司的管理中心,与储藏中心。

“金城镇在治北三十里。”[11]卷2可见从安东县至新安镇的路程是先去县城北边30里的金城镇,再登舟由水路往新安镇。方承训在集中也提到由安东县至新安镇的路程。在《游涟湖记》“二月达涟城,步金城登舟往焉,暮至新安镇。”涟湖的鱼资源丰富,又地处盐资源的生产、运输、储藏、管理的中心位置。“张氏论曰:‘果实之荣落与风雨气候相为占验,然其栽培护视亦必有法,如世所传种树书者。惜州人之业于此少也。纵有数品,其圆结滋味与名土所产者绝差,岂鱼盐之邦,而地力不宜与!”[10]卷2张峰所谓的“鱼盐之邦”道出了涟湖鱼商存在的基本条件。

明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改“开中”制为“开中折色”,即将原来商人由运粮食到边境换取盐引,改成直接向盐政衙门纳银换取盐引。实行运司纳银,内商可以在运司所在地纳银,即可“中盐”,使得内商免去长途跋涉之苦,又可以充盈国库。徽州地近两淮,徽商可以在两淮盐政衙门纳银取引,随即在两淮业盐。从“开中折色”制开始实行的弘治年间至万历年间,徽州商人大批涌入两淮,在扬州、仪征、淮安等地业盐。

万历四十五年(1617),盐法改革,创立纲运制。就是将原来分散的单个盐商,组成商纲,结纲行运。

这次盐法改革使得更多的外籍商人加入两淮的盐业贸易中来,使外籍商帮的势力更为强大。明代两淮盐场是全国最大的盐场,很多徽州盐商都聚集在这里,而其中又以歙县盐商最多。淮安府是淮北盐场所在地,大批盐商居住在这里。这样,盐商的亲朋好友、同乡之人肯定会经常来到这里,这里丰富的鱼资源的信息很自然地就传开了,善于捕捉商机的徽州人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而一旦有人经营成功致富,就必然会影响一大批人前来经营,所以歙县鱼商就多了起来。徽州商人的乡谊、宗谊观念极重,做鱼生意的鱼商与同在海州三场业盐的盐商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在涟湖的徽州鱼商所需盐资源的提供带来了便利。

参考文献:

[1] 朱小阳.一篇新发现的明代徽州鱼商材料[J].中国史研究,2008,(2).

[2] 朱小阳.明代徽州鱼商经商地涟湖地望考[J].安徽史学,2008,(6).

[3] 方承训.复初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4] 万历淮安府志[O].明隆庆刻本.

[5] 光绪淮安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6] 民国重修沭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 马璘,等.续纂淮关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8]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9] 憺漪子,杨正泰. 天下路程图引•淮安由海州至胶州水陆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 隆庆海州志[M].明代隆庆刻本,宁波天一阁藏.

[11] 光绪安东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2] 周昌晋.鹾政全书•盐引[O].明天启活字印本.

[13] 海州分司所属三场.两淮鹾务考略[M].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8.

[14] 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

[15] 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肖建新

猜你喜欢

明代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