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奥塞斯库墓,不再频遭泄愤

2009-05-19

环球时报 2009-05-19
关键词:甬道十字架公墓

本报驻罗马尼亚特约记者 吴 雅

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西南的根恰公墓是这个城市规模最大的公墓之一。该国前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夫妇被认为安葬在这里,罗马尼亚民间的政治思潮也不断在这里留下冲刷的痕迹。

夫妇墓地曾多次被毁坏

走进根恰公墓的大门,一条又长又宽的中央甬道直通教堂。据说齐奥塞斯库的墓地就坐落在离教堂不远的甬道左侧,而其夫人埃列娜的墓地则在甬道的右侧。我们不知道齐氏夫妇墓地的确切位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哪儿鲜花最多、蜡烛最多,哪儿就是他的墓地。”这样的话多少让我们有些惊讶。走近观察,齐奥塞斯库墓地静卧于两座坟墓之间的走道内,看上去十分简单。如果没有人引领几乎很难发现。但正是其十字架前摆放的鲜花和蜡烛,让我们一下就找到了它。齐氏墓上竖立着一个1米多高的十字架,上面刻着“尼古拉·齐奥塞斯库,1918-1989”。相比之下,其夫人埃列娜的墓地只有一圈简易的铁栅栏,显得有些凄惨。

从东欧剧变到现在已有20年时间,这些年来齐奥塞斯库的墓地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变迁。墓园看护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初媒体报道齐氏坟墓所在地后,有人为了泄愤,曾多次将木头十字架烧毁,以至于木头十字架不得不换成水泥的。后来,埃列娜墓的水泥十字架又被砸毁,只得换成铁艺十字架。为了阻止人们毁坏埃列娜墓地,有段时间她的墓上还挂了一块“故人面前应念好”的牌子。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近些年罗马尼亚国内要求客观看待齐氏的声音逐渐多起来。记者近期再次走访墓园时,发现齐氏夫妇的墓地干净了不少,感觉明显刚被修葺过。旁边还有人留下“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共产党”的纪念标牌。于1996年去世的齐奥塞斯库小儿子尼库,也被安葬在其父旁边。相比之下,尼库的白色大理石墓碑更大更体面,其规格在普通人之上。据说该墓地是由他的生前好友出资修建的。记者到时,其墓前也摆放了不少鲜花和蜡烛。

罗马尼亚人不再言“过”必“齐”

不过时至今日,关于齐氏夫妇的真正安葬地仍是个谜。根据罗马尼亚法律,公民死后应由居住地政府签发下葬证明。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见过齐氏夫妇的相关文件。其子女坚持认为,齐氏夫妇并没有葬在根恰公墓。齐奥塞斯库的女儿佐娅直到2006年去世也拒绝去那里扫墓。

无论如何,根恰公墓已经是名声在外,并成为不少外国游人的驻足之地。与剧变初期相比,如今的罗马尼亚人已不再言“过”必“齐”。记者在那里就遇到一对夫妇,让我帮他们照相留念。女士是罗马尼亚德族人,上世纪80年代移居德国。她表示对齐氏夫妇的结局很遗憾。她的一位朋友去美国旅游时,当地人听说此人来自罗马尼亚,立即用手比划成手枪指着脑门说:“就是枪毙总统的那个国家?”听到这话,她当时感觉如芒刺在背。

齐氏故居是个农舍

罗马尼亚朋友告诉记者,几年前,齐奥塞斯库的故乡奥尔特县斯科尔尼切什蒂市提议,要将齐奥塞斯库的故居改建为一座博物馆。当地人说,不管齐奥塞斯库做了什么,对斯科尔尼切什蒂来说,他毕竟是一位名人,值得为他开一家博物馆。

齐奥塞斯库的故居目前由他的外甥伯尔布列斯库照看,去年记者曾专程前往。这座房子是个典型的农舍,院子的两扇大门上挂着“中国制造”的铜锁。见有陌生人,院子里的几条大狼狗警觉地狂吠起来。我们见到伯尔布列斯库时已近暮色。这位前奥尔特县警察局长告诉我们:“舅舅生前很少回老家。回来再匆忙也要跟亲戚一起吃顿饭,但跟他单独长聊的机会很少。”▲

猜你喜欢

甬道十字架公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抗拒
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美国公墓像历史博物馆
神秘的恐龙公墓
贪官转世
唐代郝公墓志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