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2020-09-26盛秦陵
[摘 要]产生于秦汉时期,作用特殊的“甬道”,尽管应用范围有限,但其在秦汉之际发挥的作用却令人瞩目。通过对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对“甬道”知识学习的梳理,既可以对刘邦的学习历程做出准确的勾勒,又能真实地解读其学习特点。不仅是对“甬道”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再认知,更是对“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再认知,帮助我们对刘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刘邦;楚汉战争;“甬道”;学习特点
[中图分类号] K23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3-0031-04
Abstract:The special word “YongDao”, which was produced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lthough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is limited, its rol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eye-catching. By combing Liu Bangs study of “Yong Dao” knowledge in the Chu-Han War, we can not only accurately outline Liu Bangs learning process, but also truly interpret hi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the re-cogni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Yong Dao”, but also the re-cognition of “Liu Xiang originally did not read books”, which helps us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 of Liu Bang.
Key words:Liu Bang, Chu-Han War, “Yong Dong”,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甬道”作为道路交通的形式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宫殿间的通行或作为战时运输存在,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刘邦使用“甬道”东向与项羽争天下,并有效摧毁项羽以“甬道”为主的后勤补给交通线,不仅为楚汉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机遇,而且闪烁着刘邦善于学习,认真学习的耀眼辉煌。
一、关于“甬道”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扫六合,一统六国,大力发展道路交通事业,各种类型与作用不同的道路形式相继出现。“甬道”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甬道”《史记集解》:“应劭曰:‘筑垣墙如街巷”[1(304)]。《史记正义》:“应劭云:‘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2(242)]。王子今先生认为:甬道是“作为欲禁秘宫事,以令‘外人不见的特殊道路”,[3(33)]其形式确实为“筑垣墙如街巷”。[4](33)在“甬道”初现时,其作用特殊,后来具备了军事运输的作用,“秦汉时代还有专门作为军事运输道路形式的‘甬道”。[5(35)]《史記正义》“韦昭云:‘起土为墙,中间为道”[6(373)]。刘邦与“甬道”作为外人不见的特殊道路联系在一起是在公元前202年的诸侯分封过程中,他与张良在“甬道上”见到诸多将领围在一起,窃窃私语,经张良的解释与谏言,分封了雍齿,化解了诸将的内心不满。刘邦能与作为军事运输道路使用的“甬道”联系的史实有二:一是巨鹿之战。“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7(304)]。项羽以黥布、蒲将军帅两万将士渡河断绝秦军甬道。项羽随后赶到“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8(307)]。二是楚汉战争中刘项对峙荥阳。“汉王军荥阳南,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与项羽相距数岁。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9(372-373)]。刘邦筑甬道,项羽也在筑甬道,转运军粮。博阳侯陈濞“以都尉击项羽荥阳,绝甬道”[10]。蒯成侯周继“击项羽军荥阳,绝甬道”[11(927)],周绁“东绝甬道”[12(2711)]。刘邦一生与“甬道”发生联系较多的是战时军运通道的使用。我们虽然看不到刘邦是如何学习“甬道”知识,掌握“甬道”使用的记载,但刘邦知晓并运用“甬道”却是无法抹去的事实。
二、刘邦对“甬道”知识的学习盛秦陵.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楚国,在楚国的治下生活了32年。芒砀起兵时,在秦帝国的治下生活了16年。以刘邦成为秦帝国基层公务人员划界,此前能够接受学校教育,为吏后的教育只能是继续教育。他对“甬道”知识的学习或是在学校教育时期,或是在继续教育时期。
从刘邦的学校教育经历看。刘邦家族本非楚人,其先祖迁徙之沛而定居。经过多年的拼打,到了他父亲刘太公一代“刘邦的家庭大概快接近小地主的行列了”[13(14)]。具备了使刘邦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能力。但是一则由于战国末期战争影响,刘邦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空间被压缩。二则由于战国养士风气的盛行,游学成为接受教育的一种常态,使得刘邦选择教育的类型被放大拉长。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刘邦最早的求学记录是“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14(2572)]。也就是说跟从魏之名士张耳完成了早期学校教育的“首秀”。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张耳被通缉,刘邦结束了他人生中短暂的早期游学教育经历,此时刘邦年方31岁。已为“壮”(《礼记·曲礼》“三十曰壮”)的年纪。但又被父亲太公送到了学校接受传统教育。“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15(2637)]但这段学习经历,也不会很长,因为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16(342)]再也没有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机会了。
那么在刘邦为时不长的传统学校教育时期,可能学习“甬道”知识吗?我们认为,几乎不可能。一是“‘甬道一称,多见诸秦汉史籍”[17(33)]。“甬道”出现在秦汉时期,从时间上讲并不长,从其特殊作用看,“甬道”的修建只可能集中在咸阳。毕生致力于农业生产,长期生活在楚国之地的刘太公,远离咸阳,对咸阳出现时间不长的“甬道”知晓的可能可想而知。刘邦从家庭渠道了解学习“甬道”的几率也就不言自明。二是从刘邦跟随张耳游的过程看,不仅时间短,而且对于毫无文化知识功底的刘邦而言,张耳要教给刘邦的知识,相比“甬道”而言,从重要性和内容上超过“甬道”的要多许多,短暂的时间内,教给刘邦“甬道”的知识也似乎不太可能。三是从他与卢绾短暂的学习经历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书”,学习“甬道”知识的可能更不被看好。
既然在传统学校教育中,刘邦没有学习“甬道”相关知识的机会,那么在担任泗水亭长后,是否能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了解“甬道”的相关知识呢?笔者以为可能也不大。
刘邦为亭长,只是“试为吏”,应邵曰:“试补吏”。[18(343)]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刘邦只是尝试为吏,或试用为吏。二是补充为吏。无论怎样,都是要看他在“试”的期间是否具备够胜任岗位职责的能力,需要通过考核决定是否录用。亭长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呢?“秦法十里一亭。亭长者,主亭之吏也。亭谓停留行旅宿食之馆”[19(3)]。《史记正义》也谈到:“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者,主亭之吏。高祖为泗水亭长也。《国语》有‘寓室,即今之亭也。亭长,盖今里长也。民有讼争,吏留平辩,得成其政”[20(343)]。亭长管理两个人,一个是求盗,负责地方治安,抓捕盗贼。一个是亭父,负责亭舍的管理等杂务。刘邦在此时急需掌握的东西是与他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要么是基础文化知识,要么是行政管理知识,要么是法律法规知识,以期通过考核,被正式录用。刘邦在做亭长时对“甬道”知识的学习可能也不会令人满意。
刘邦芒砀起兵后,残酷的军事斗争及刘邦东向争天下的志向所指迫使刘邦尽快的学习自己尚不熟悉的相关知识,不断学习成为必须。同时在刘邦睿智的团队管理策略的感召、凝聚下,一大批各怀其才的贤者达人汇集在他的旗下,不断学习成为可能。对“甬道”知识的学习就在这一时期。那么他向谁学呢?
1.向張耳学。秦灭魏,张耳被通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张耳加入了反秦义军。公元前208年,项梁定陶兵败身亡,章邯集中力量北上与王离军汇合攻赵歇,赵王、张耳被围巨鹿。秦军以王离的北部军围困巨鹿,章邯在巨鹿南负责后勤,阻挡援军。章邯利用黄河漕运,以敖仓支援王离,棘原成为敖仓粮草的转运仓储之地。为使棘原粮草安全运达巨鹿,章邯在黄河与漳水间修筑“甬道”,输送粮草。项羽在诛杀宋义,为上将军后,向巨鹿发起进攻,“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力”[21(2598)],黥布对守卫“甬道”的秦军展开攻击,“切断了秦军通往巨鹿城的粮食运供应线,也将章邯和王离军分割开来”[22(247)]。项羽渡河,破釜沉舟,艰苦九战,取得巨鹿大捷。对项羽及其所率部队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战斗中的表现,巨鹿城中的张耳会时刻关注,对楚军断绝“甬道”,隔断秦军后勤补给线的前瞻之举,切中要害的行为,也一定会铭记在心。公元前204年(汉二年)张耳被陈余所败,投向刘邦。刘邦有了学习“甬道”知识的绝佳人选。张耳在不经意的日常中会教给刘邦“甬道”知识。在刘邦与项羽对峙荥阳以敖仓为补给的经意间,张耳定会将巨鹿城中秦军建“甬道”,项羽破“甬道”的精髓毫无保留、一五一十的告诉刘邦,使刘邦学到“甬道”作为军运通道的知识,也才会有刘邦筑“甬道”与派兵断绝项羽“甬道”的决策。
2.向陈平、韩信学。刘邦还定三秦后,陈平弃项羽在修武加入刘邦团队,“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23(2062)]。陈平跟随项梁、项羽的经历及他自身的谋略,不仅会对项羽巨鹿之战中绝秦军“甬道”的举动给以高度关注,更会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加入刘邦团队后一定会向刘邦细致的分析、讲述“甬道”知识,并对如何使用,防范对手破坏,并积极有效的攻击对手“甬道”提出谏议。韩信在项梁渡淮北上时,就仗剑从之。后跟随项羽,因为“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24(2610)],韩信跟随项梁、项羽叔侄,一定见证了轰烈的巨鹿之战。何况韩信本身就是被刘邦认为战必胜,攻必取;被萧何认为国士无双,被张良认为是可独挡一面的军事干才,他对在他眼前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不会充耳不闻,同陈平一样,会对巨鹿之战中项羽绝秦“甬道”做一番深入探究,更会向刘邦做就“甬道”知识做精辟的阐述,提出自己使用“甬道”,攻击对手“甬道”的攻防之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既能使“甬道”为己所用,又能破坏对方“甬道”,在陈平、韩信那里一定学到了不少。
3.向秦帝国的降臣学。刘邦的团队组成成员多元,秦帝国的降臣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博士叔孙通;精通律例的张苍就是典型。他们为出入朝堂,为秦帝国服务多年,对“甬道”作为宫殿之间的通行路线自会知晓,刘邦从他们那里也会学习到“甬道”的知识。
4.自学。巨鹿之战时,刘邦以怀王之命西征,作为西征军主帅,虽未参加巨鹿之战,但对项羽断绝秦军“甬道”的举动一定知晓。西征进入咸阳,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25(2037)],在秦宫内一定会看到了“甬道”。何况刘邦又是一个能听之人,即便遇到不懂、不熟悉的问题,也会虚心求教。作为一个“好谋”[26(80)],“凭谋仗计”[27(1976)]之人,出于政治目标的追求,军事斗争的需要,刘邦都会对“甬道”做充分学习与研究。同时从谏如流的他对团队成员关于“甬道”知识的传授与阐述也会细细咀嚼,通过自学,对“甬道”的有深刻的了解,从而正确发挥“甬道”的作用,为自己政治目标的实现服务。
三、从刘邦对“甬道”知识的学习解读他的学习特点
秦汉时期的“甬道”形式奇特,应用范围有限,但是刘邦在实践中,学习“甬道”,运用“甬道”,凸显了他特有的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特点。
1.学习对象、形式多元。学习对象既可以是曾经的老师朋友,也可以是后来加入自己团队的新战友;既可以是秦帝国的死敌,也可以是秦帝国的背叛者。学习对象的多元,决定了他学习形式的多元,既可以向“甬道”建设使用的亲历者学习,向在特殊时期使用“甬道”的研究者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己揣摩、消化的自学。学习对象与形式的多元性的特征明显。
2.从自醒到自觉。刘邦随张耳游的断断续续,“及壮”后,被父亲送去学书,可见他自己的学习处于被动地认知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从他为亭长开始,职责所系的要求及秦帝国对政府官员的考核,决定了他的学习由被动向自觉转换。特别是在亡秦灭楚的过程中,客观的环境、政治目标的追求使他对学习有了迫切的需求,实现了学习由自醒到自觉的本质升华,学习不再是外界的设计和推动,成为内心世界的本源。刘邦对“甬道”的灵活使用就印证了他学习态度这一变化。
3.实用性。刘邦一生的的学习,大都集中在他亡秦灭楚、治国理政后半生的继续教育时期。这时的他要么是负责秦帝国基层迎来送往、行旅邮传、诉讼治安的国家公务人员;要么是带领团队为完成政治目标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残酷的军事斗争,迫切的治国理政,决定了他的学習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是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更不能是纯粹之乎者也的追风诵雅,他对“甬道”知识的学习实证了他学习实用的特点。也正是刘邦学到了“甬道”的实用价值,也才会不遗余力的多元学习“甬道”知识,将他学习的实用性价值点缀的玲珑剔透。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7][8]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4][5][17]王子今.秦汉交通考古[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9][16][18][20]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11][27]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司马迁.史记·傅靳蒯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安作璋,刘德增. 汉高帝大传 [M]. 北京: 中华书局,2015.
[14]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司马迁.史记·韩信卢绾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26]班固.汉书·高帝纪一(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李开元.秦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3]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4]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5]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 王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