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2009-05-18危立鑫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程度政治思想

危立鑫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场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77-04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与同龄人相比。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因此,不论其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还是政治参与能力。明显强于同龄人。他们将成为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也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最富活力的时期,该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承继者、传播者,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都要求达到的目的之一。

一、海口经济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结合问卷调查的资料分析.本文主要从习得的程度(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政治知识等);认同的程度(主要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觉悟、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政治行为、政治阅历、政治经验、政治技能等)这三个维度来描述海口经济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习得的程度。

政治文化习得的程度是对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等的学习掌握情况。笔者主要设计了三个变量对这一问题进行测量。包括;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职位”的认知以及大学生的“两课”成绩。

从收集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习得程度不容乐观。经常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数仅占有效样本人数的37.4%,57.1%的大学生只是偶尔才关心国家大事。仅有30.7%的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导职位的认知是正确的,这与大学生地位极不相称。而只有大学生的“两课”成绩让人感到欣慰,成绩优秀的占11.5%,成绩良好的占50.8%,成绩一般的占28.7%,成绩及格的占7.0%,成绩不及格的仅占2.0%。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对“两课”的学习方法令人担忧,有53.3%的大学生选择了考试之前临时突击的方式来应对“两课”教育,而只有41.6%的大学生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平时积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

通过仔细分析调查中收集的材料进而判断,笔者认为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学生成长的宏观历史背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没有错。但是其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人们改变了价值观,于是产生了“金钱万能论”、“拜金主义”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加之西方思潮的负面影响,使得一部分政治观不坚定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色彩。同时随着高校收费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扩招以及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等项改革的进行,社会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在校期间压力增大。罗森伯格和本斯曼的自居作用认为通过模仿他人行为,以他人角色自居,从而内化文化,形成态度和人格的社会学习方式。在自居过程中,个体既扮演自身角色,又扮演自居对象的角色。双重角色扮演的结果是个体逐渐将自居对象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内化进自己的人格结构中,成为自身稳定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大学生产生实用主义意识,更倾向于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从而缓解对就业压力的恐惧。

2、认同的程度。

政治文化认同的程度主要包括对现有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体制的评价及其政治觉悟、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从一定意义上将对主流政治文化认同的程度就是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另一种表达。如果社会成员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其所在的政治体系的合法程度也就越高。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社会成员的微观角度,另一个是从政治体系的宏观视角来进行分析。按照戴维·伊斯顿的政治体系理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具有层次之分,即依次体现为政治共同体、典则和当局。尽管伊斯顿的解释并不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程度这一问题,但这种层次的划分对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程度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对这一问题相应设计了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程度”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

第一,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政治共同体层次。“政治共同体,就是结合在同一政治过程中的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用政治发展理论的语言来表示,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常常被称为‘国家的认同意识问题”。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有46.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有43.8%的大学生表示热爱自己的祖国,二者加起来共有90.3%,甚至有66.0%的大学生表示假如重新选择国籍会保持自己原有国籍不变。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较高归属感。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典则层次。伊斯顿对典则这样界定,认为它是“所有的系统中对政治活动的一系列制约”。笔者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就是“典则”的最核心内容。对“社会主义”的评价就是测量典则层次合法性即对典则认同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极端认识都占很少的部分,认为“最好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平均分配的状态”的大学生占3.2%;认为“如果全盘西化,中国会发展得更快”的大学生占7.6%。使笔者感到困惑的是竟然有62.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有利弊.无优劣之分”,这与27.2%的大学生认为“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强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合理的解释是大学生更趋于相信事实,社会主义只有在中国一枝独秀,而资本主义则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并且社会主义吸收了大量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这使得大学生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定模糊。

第三,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程度——当局层次。伊斯顿把政治系统中“权威角色的承担者”称之为当局。由于在中国一切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中国意义上的当局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考察和测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当局认同的认知。有55.1%的大学生表示热爱共产党,其中有25.6%的大学生表示积极争取加入党组织。另有22.1%的大学生表示“支持中国共产党,相信

她的情况会渐渐变好”,二者加起来共有77.2%。但是也有17.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腐败的政党,并表示不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说明社会宏观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包括一些消极负面信息,形成了与学校和家庭正面教育相对峙的格局。尤其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突出。“反腐倡廉”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成为大学生对党中央工作成果的评价水准,分别有43.0%和46.7%的大学生认为党中央对解决上述问题毫无成效。(具体情况请看下表)这可以用泛化作用来解释。泛化作用是指通过态度的转移和投射,形成新的政治态度的过程。个体能将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移换到其它事物上去,从而形成对后者的态度。斯通指出,“个人的信念系统塑造了他的政治观点。”亦即人们对非政治世界的观点是政治态度形成的基础。他还说,个人政治定向的许多方面都是从那些不是明显的政治性社会境遇中产生出来的。

综合上述分析,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现在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3、参与的能力。

参与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政治文化的习得和认同如果需要作用于现实社会就需要一定的参与能力。同时参与的能力也是这三者当中最难以测量的一个变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有通过几个相关变量从侧面对其进行测量。这主要包括:参与实践频率和参与实践深度、民主素养。

第一,参与实践频率和参与实践深度又可以细分为测量样本的“政治面貌”、“参加社会团体的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以及“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这四个变量。我们假设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层次越高,“参加社会团体”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频率越高,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就越强。根据调查中收集的材料,政治面貌为团员的大学生占77.0%,政治面貌为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大学生占10.5%。其中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的频率为50.0%。有45.0%的大学生选择了参加社会团体,只有30.4%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社团生活。68.8%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参加。有37.5%的大学生曾经或现在担任学生干部,其中62.1%的人当选学生干部的频数是一到二次。对于“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的测量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实践深度。其中有57.1%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基层民主选举,剩下的42.9%表示没有参加过,这一结果令笔者十分费解。原因是在2006年11月份海口市举行了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并且在海口经济学院设立了分会场,除了06年的年龄小于等于17岁0.85%的大学生(见表2)因为年龄原因不能参加选举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应该参加过。另外在这57.1%表示参加过基层民主选举的大学生当中,能够记得上次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仅占67.1%,而能记得“赞成的候选人当选”、“赞成的候选人的大体情况”和在赞成的候选人当选的前提下能知道“候选人当选后在人代会的一些工作情况”的比例分别占表示参加过基层民主选举大学生的26.2%、25.5%、12.7%。(具体情况请看下表)

但是看了大学生对“选举”态度的认识之后,上面的矛盾就很好解释了。有54.1%的大学生认为选举“只是走形式,上面已经订好人选了”,有40.1%的大学生认为“谁当选无所谓,反正我又不了解候选人”,认为选举是“个人的权利民主的表达方式”和选举“能真正代表我的利益”的大学生仅占21.8%和4.1%。

综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海口经济学院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参与实践频率还不是很高和参与实践深度还有待于拓宽。

第二,对民主素养的测量,笔者主要设定了两个主要的变量,分别是“对人民代表的标准的偏好”和“对妥协的态度”。大学生对人民代表的标准的偏好的选择可以看出在赋予其选举权之后大学生是否正确地行使公民权利。虽然“看候选人的名字是否顺耳”、“看候选人和自己的关系”、“看周围同学的意见”和“看候选人的外貌”等非理性偏好都占比较少的比重,但是人民代表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代表和维护广大选民的利益,而选择“看候选人的竞选政策是否能真正体现我的利益”这一偏好的大学生仅占到24.4%(具体情况请看下表)。大学生把选择人民代表当作学习和工作的先进分子来进行选择,这是需要我们十分警惕的。

在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是能够容忍别人的意见存在。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主张发生冲突时,我们要能够容忍.如果没有相当大的容忍气度,只有徒发冲突,最终问题也不会解决,反倒会加深政治系统的裂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损于民主政治。然而大学生对“对妥协的态度”却不令人乐观。有74.8%的大学生认为妥协是危险的,“因为它常常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在一方显然正确,另一方显然错误的情况下将坚持自己的立场”。

虽然“对人民代表的标准的偏好”和“对妥协的态度”这两个方面不能反映大学生的全部民主素养.但是至少它们反映了一些我们必须警惕的问题。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的民主素养不容乐观,有待加强。

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以下就是笔者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家庭层面对改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提出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第一,切实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场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群体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及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富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些都必须坚持并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并强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在政治参与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政治技能的养成最好能通过切身的政治实践来进行。“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又涉及他们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他们更加确信,自己

猜你喜欢

程度政治思想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