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
2009-05-14绿窗
绿 窗
我非常喜欢一些自画像。
看过陈丹青的一张自画像,只有二十一二岁吧,不屑的眼神,散发着20世纪70年代里最与众不同的味道——但也真是年轻,年轻而饱满的生动,那是我看过的最年轻的自画像。他常常放在自己的书中。这让我觉得他应该是个眷恋童年的人,虽然已经50多岁,但是,我一直相信,人毕生的修为不过是延续十四五岁少年的梦想。在陈丹青的眼里,始终有燃烧的少年梦,在他那张自画像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798”画廊里,我看到过一张徐悲鸿的自画像,30多岁吧,一意孤行写在了脸上,清高孤傲,一脸的狂妄,如同他笔下的马,奔腾万里,绝不受半点儿约束,也像他告诉他的学生的那句话:“好的画家,一定要一意孤行。”“一意孤行”是他的座右铭,他终生贯彻。
和他同时代的画家潘玉良的自画像,那么惆怅的眼神,一个人在法国的孤独漂泊,还有爱情的寂寞。女画家那种自怨自艾还有眉宇间透出的坚硬与无奈,都可以一览无余。相比较她的其他画,我更喜欢她的自画像,更本真,更纯粹,更接近于她的内心——从一个风尘女子到留法画家。画魂缠绕,客死他乡,爱情染了一生的灵魂,她眼神里无限的凄然,是因为艺术还是因为爱情?
相比较而言,夏加尔的自画像那么飘逸空灵。脸上是淡定与从容。很显然,这是一个被爱情滋养得十分丰盈的男人的眼神,他的蓓拉给了他最完美的爱情,他给了这个世界最完美的绘画。那些飞翔在空中的人们,有着怎样灵动的心呢?夏加尔的自画像充满了人文情怀与宽容,是一朵莲花绽放,饱含禅意与安宁。看过这个男人的眼神后,会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善良,宽容与慈悲。
而伦勃朗,好像写日记一样画着自己,不断地画着,他不美,却有着巨大的慨叹,我仿佛听到他的生活由盛及衰的叹息,就像《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个穿着西服去教孩子英语口语的上海女人,为了生活所迫终于又回到东北,面对着粗俗的女儿和丈夫,看他们骂粗口,最后沦落到在集市上摆摊位,很冷的冬天,穿着极脏的棉衣,吃着冷馒头。伦勃朗曾经是有钱人,在晚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开了一个杂货店。他的自画像,由富贵到贫穷,诠释着生活的幸与不幸。
拉斐尔的自画像让人安宁——难怪他画天使那么好,原来他本身就如天使一般,眼神安静得几乎要滴出水来,穿了黑衣,清高寡淡的样子,让我想起名作《泉》中的女子亦有这样的眼神。
在中国美术馆看过一个画展,“从提香到戈雅”,看画展的人几乎摩肩接踵,从来没有过的热闹。提香的画那么华丽,非常注重形式感,但提香的自画像上是个大胡子,似哲学家或一个传教士。而戈雅太像牛顿,戴着眼镜,实在像物理学家。倒是画家库尔贝,天生一个男文艺青年形象,至于莫奈,像一个挖矿的工人。而张大千的自画像,宛如一个白衣飘然的道长,有着蚀骨的美……
最迷恋凡·高的自画像。
他有那么疯狂那么绝世的孤单,眼神是正宗的绝望与无奈。还有一只耳朵的他,脸上布满了刚长出的胡须,火在眼里燃烧着,他看到自己蓝色的天空了吗?他闻到了阿尔焦灼的太阳了吗?他是别人眼中的疯子,终生只卖出过一张画,还是他的弟弟提奥怕他伤心买走的。没有人肯定过他。没有人相信他,小镇上所有人都以为他是疯子,一次次送他进疯人院,除了死。他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那只耳朵听到过他的呼唤,于是,他割下了它。
每次看这幅画,心都在疯狂地疼——他一生中共有35张自画像,疯掉之后还画过几张,特别是有一张缠着绷带的自画像,神经已经弯曲,处于崩溃的边缘,一脸的焦灼与疼痛,隔了岁月烟尘,我仍然能感觉到那疼痛,来自心的最里面!
这些自画像,远远比画家自身的作品更能打动我,因为那画的是他们自己,不美,不神采奕奕,他们更能看穿自己在生活中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他们知道自己灵魂深处究竟要什么。
很少看到画家的自画像有开心地笑的,他们抓住的是自己生活的一个刹那,那个刹那,是深邃的,是怅然的,亦是空灵的。
如果我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会是什么样的呢?
(倩儿摘自《读者·原创版》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