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橘不掉价的秘密
2009-05-14
一到11月,正是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金橘收购点的销售旺季。赶在霜冻前把树上的金橘卖掉,是农民们的头等大事。 但他们不慌不忙卖金橘的架势,有些出乎观察者的意料。要知道金橘挂在树上经常遭受风吹雨淋的话,便会裂果,损失不小。
问题的提出
沿溪镇几乎家家都靠种金橘为生,近两年这里的金橘产量都在2万吨以上。面对这么大的产量,外加受时间因素影响而降价的可能性,农民却丝毫不为自家金橘的价格紧张,反倒耐心地在家等待收购商的电话,按照他们的要求送货。
送去的金橘价格也着实有保证。种植户吴家福说: “特装金橘能卖到3元到4元一斤。小一点的要卖到两元、2.5元一斤,即使是再小一点的,也可以卖到1元多钱一斤。”
这样的金橘收购价,在沿溪镇一年中不仅变化不大,而且所有的金橘都能按时销完。这中间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过去的糊涂账
拥有独特山区小气候的沿溪镇,很适合金橘生长。但也因其长在山沟里很少被人知道,价格低廉。2005年以前,每到收获季节,农民们一听到经销商来了,便迅速把金橘一股脑地摘下来,争先恐后出售。
农户余国芳回忆:“经销商如果出价9毛钱收购金橘,有的农户8毛5分钱就肯卖。其他橘农如果想把自己的果子賣掉,只好接受8毛钱一斤的低价。”
典型的买方市场再加上无序的销售让农民本来就赚不到多少钱。不曾想,2005年全国金橘产量普遍偏高,来的经销商屈指可数,价格一落千丈。
带头人的出现
就在农户冥思苦想出路时,几乎人人都注意到一个人,他的金橘从来不愁卖。
这个人叫陈江。不仅是镇里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而且年轻机灵,人缘关系颇好。平常在卖果子的过程中,他常常把经销商请到家中吃饭,沟通感情。所以,每次他的金橘都能够卖出好价钱。于是,为价格伤透脑筋的乡亲们都上门委托陈江帮忙销售金橘。
而在陈江看来,和经销商搞好关系,不仅是为了自己的金橘好卖,他还有另一个小算盘。他看到经销商比较赚钱,自己也萌生了参与经销的想法。橘农的这种信任,让他坚定了在金橘销售领域闯一闯的信念。2006年初,在镇政府的牵头下,成立沿溪镇金橘合作社,陈江一手接过了全镇金橘销售的重担。
短暂的双赢局面
其实,金橘经销商早就想在他们和橘农之间寻找一个人代收代销。这样不仅能够统一收购价格,还能将金橘按大小、色泽分为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市场方便发货。
国庆过后,陈江在镇里设了12个点,开始代理收购。上等金橘销往南京、无锡、上海一带,中等金橘销往河北、河南。
好的势头,让合作社社员喜出望外。陈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可没过三两天,就出现了新问题,经销商前来提货的时候,纷纷压价。陈江不明白,自己明明是按照经销商的要求安排收购,不存在恶性竞争,为什么也要压价?
原来,当时有七八个经销商从陈江手里进购金橘,这些经销商各自为战,因缺乏沟通,往往几个经销商把金橘销售到同一个市场。山东市场行情好,5个经销商同时把货发到了山东市场。尽管那里的价格不错,但每天的销量不过1000箱。5个经销商同时发货,使得瞬间多出3倍的数量,山东市面上的批发商开始纷纷压价,使得经销商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
在山东市场上赔了钱的经销商,在沿溪镇的收购价肯定就要压低些。找到了原因的陈江这下急坏了,他觉得自己光顾着管理合作社社员了,外地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样被着实忽略了。他决定亲自拉着金橘去周边省市边销售边考察。
来之不易的市场真经
当陈江来到山西市场时,麻烦也跟着他来了。他出发时携带了一车金橘,共计800多箱。在山西市场上转了一天,却是一箱也没有卖掉。
陈江立刻意识到金橘供给量一下子饱和了。如果在这里耗上几天,商贩们肯定要压价。情急之下,他并没有慌张,而是硬着头皮偷偷找了个偏僻的仓库,存放多余的金橘。
第二天,他只拖着200箱到市场出售,没想到竟然一抢而光。陈江盘算了一下,要像当初,800箱一股脑地投进市场,商贩肯定将价格死死地压低在1.5元到1.4元这个区间。而现在,则稳稳的维持在1.8元一斤的高位。于是,把准脉了的陈江,每天只拿出200箱金橘销售。很快,这批货顺利的销售完毕。同时他也悟出了市场经济的大道理。
正常运转下的商道
这一年,陈江以同样的方式到河北、南京等地的市场销售金橘,效果不错。这让他意识到,每个批发市场都有一定的销售量,超过了这个量,市场饱和,金橘的价格就会下降。相反,控制不同市场的供货总量,不让市场饱和,金橘就不会被压价。
2007年,陈江和他的经销商商量,每天由他来安排大家发车供货,并通过来进货的经销商,掌握金橘走往哪个市场。如果有经销商往一个市场发货,其他经销商当天就不再发往那里,避免在同一市场相互竞争,造成金橘降价。
不久,这种方式得到了经销商的认可。为了更新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经销商们甚至还主动配合陈江,及时反馈市场信息。
通过陈江的疏通,农户和经销商之间的销售都顺畅起来。尝到甜头的农民都开始扩种金橘面积。为了延长销售时间,今年扩种到20亩的大户李定中还给一部分金橘盖上了大棚。
(本刊编辑曹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