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问连岳之——如何成为一个公民
2009-05-14刘炎迅
刘炎迅
提名理由
他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一个网络“达人”,但其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2007年反对PX项目事件中,以连岳为代表的厦门市民富于理性和建设性,具有可贵的勇气和行动力。中国公民维权史与中国环保进步史,皆因此而改写。
人物简介:
连岳,当今中国最活跃的专栏作家之一。
1970年出生。原名钟晓勇,福建长汀人,现居厦门。
《南方周末》原记者,现为专栏作家。先后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第一财经日报》《外滩画报》《上海壹周》等媒体开设专栏。出版作品有《来去自由》《我是鸡汤》。
连岳经历颇多,成为记者之前,曾当过老师,做过检察官。
言论:
“我本来想躲进这小岛,可是逃到哪里都没用,空气是你躲不掉的。你当臣民都没得当了,只能当公民。必须要表达出我们自己的意愿。从3月写到12月,没有太多的想法,只不过是尽一个媒体人的本分,就算别人觉得没用,也得尽本分。不算容易,但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连岳
连岳在电话里的声音很低沉,甚至有些慵懒,不熟悉他的人仅仅听着声音,很难联想到这就是那位被舆论定位为厦门PX事件中的勇敢斗士。
眼看奔四的年龄,但很多时候,连岳都被人误认为是80后。
唯一的那点战斗感,来自浓重的眉毛,丝毫不含糊。
PX之后,回归个人的散步
他说自己是个宅男,不出鼓浪屿岛,大部分时间接待朋友,他会选择在自家那座老别墅附近的一家茶馆里,一边慢悠悠地泡功夫茶,一边听朋友说话。
得知入围《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环保人物,连岳并没有特别的兴奋,依旧低沉着嗓子。
相比于电话里的交流,连岳更习惯用电子邮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就像他每天的工作一样,从自己邮箱中的若干封“我爱问连岳”的读者邮件中,选出几封,认真阅读,并很有效率地回复。
家国大事和儿女情事,在连岳那儿都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大事,因为二者都关乎个人的独立人格。
连岳最近都在厦门,他偶尔出门,生活平淡,看书、上网、更新twitter,写写专栏。
问他最近对厦门的环境还满意吗?
他说,无论走到什么地方,现在只会希望环境更好,很难说满意,满意的状况是要等中国环境的总体质量上升以后才会有的心态。
他现在每天都会在鼓浪屿散步。
“散步”,这个如今让人们浮想联翩的词语,带着那么点民意的初萌。而在连岳看来,当下的这份清净生活,完全归功于2007年夏天的那场集体散步,可谓惊心动魄。
PX事件之后,连岳觉得生活没有太多的变化,现在的自己,更看透了一些世事,也更成熟了,他不会经常和一些环保人士聚会,不做太多的交流,他习惯一个人做事,理由很简单,“厦门有的NGO,在PX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畏缩及消解民众勇气的做法,让我无法对其有信任感。”
再次提及PX,让连岳印象最深的是,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袁东星教授及其他一些院士教授的专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厦门市民普遍体现出来的勇敢与担当。
“经过此事,再有人跟我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民众无力、软弱,我是不会相信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环保政治的几万分之一
连岳的专栏都是大实话,正如他这个人。他不会因为被舆论定义为环保斗士,而感觉身份陡变。他说,之所以当初那么上心地参与PX事件,说白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住在鼓浪屿,是切身利益攸关者。
自己的生活,自己不上心,还想指望谁?就一味跟着那些过度阐释的报道往自己脸上一个劲儿贴金。
他说,如果咱们中国人每一位都能这样,那局面就好了,先得有小我,才能汇聚出大我。谁也不是天生就做英雄,没那么多大道理和大情怀。
事实上,PX事件之前,他对环保的态度只是“一般关心吧”,当时有时事评论专栏,也会关注媒体上出现的环境事件。
那时的连岳,还叫钟晓勇,“还只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情感专栏作家,跟小资、小智慧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写写文化专栏。”做过《南方周末》记者,也做过老师,当过检察官。
1997年,27岁的连岳一口气买了三本《中国可以说不》,激动地四处送人。如今往事重提,他总嘲笑自己当初的愚蠢。
十年一晃而过,连岳庆幸的是,“我在关键时刻没有糊涂,在该做选择的时候,没有逃避。”
十年后,厦门发生PX事件,这危及岛内百万民众的生活。连岳终于坐不住了,他开始大量在自己博客里写申讨和思考的文章,那段时间他利用网站发布内地和香港有关PX的最新消息,引人关注,被舆论列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公民记者。
“将环保回归为地方政治。”这是连岳长久以来基于环保政治的思考。那就是,让民众广泛参与,让各方的声音充分表述,公众治理环境将比政府与企业更有效率。
很多人赞扬连岳参与PX事件的过程,体现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介入环保的一个样本。而作为连岳自己,只是觉得做到了一个公民的本分。“这是整个城市的公民行为,我只是其中几万分之一。” ★
(实习生陈欢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