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

2009-05-14罗雪挥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8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

罗雪挥

责任意识与政治智慧,完美结合于一身。作为政府机构的高级官员,他精妙拿捏话语分寸,“开启官智”,点拨常识,其发表于主流媒体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之论,引发遍及全国的对民主话题的公开探讨,将政治民主提上公共议程,打开一扇虚掩太久的窗。

上世纪90年代,俞可平说了一句实话:人权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基本价值。2006年,他又说了一句实话: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由此被卷入了民主的风暴眼。他所描绘的“增量民主”,成为过去十年中最动人、最现实,实践中又最难精准把握的中国民主路线蓝图

“民主肯定是个好东西!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俞可平在2007年3月接受媒体专访时再度表示。此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早已经洛阳纸贵,这是一本俞可平同名访谈集的自序,2006年9月15日就上传至中国政府创新网,同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在争鸣版刊发了这篇文章后,12月27日又被《学习时报》文摘版转载,同日,人民网、新华网也全文转载。这篇走了“正常的流程”的稿件,因为俞可平的官员身份,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中国最新政治风向标,被视为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重大突破。虽然之后有读者感叹,这不过是中国共产党五六十年前就已经讲过无数遍的常识,一贯号召民主正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治党治国的法宝,比如著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她实行了民主好处多”,而《团结就是力量》唱到,“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民主是个坏东西?

俞可平,作为新一代的学者型官员,突然借助着民主这个“好东西”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而此时,民主这个词及其关联词,早已经在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里淡出。美国汉弥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在《让民主造福中国——评俞可平的民主思想》里表示,“正如某些中国学者已观察到的,俞需要特意提出‘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件事本身就已暗示这个国家许多人持相反的意见‘民主是个坏东西”。

作为新世纪十年涌现出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共理论新秀”,与上一代理论家们不同,俞可平在文革期间长大成人,他是中国过去30年巨大社会变迁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俞可平积极地参与了改革时期的学术讨论,思想活跃。在俞可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根本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早在1994年,俞可平在美国期间,就发表了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文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编辑对此极为赞赏,称“他用的是我们对外广播的语言,而不是《人民日报》的用语”。他还是中国最早提出公民社会概念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俞的研究曾被攻击为“自由化”。

2006年,当著名的《民主是个好东西》文章出炉时,据说只花了两个小时,但这却是俞可平多年的心得。该文迅速流传,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俞可平曾向媒体坦然表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批判,“分别来自两个极端。第一种批判说,我写的这个东西,就是为共产党的‘专制统治作辩护,是‘伪民主或‘假民主。另外一种正好相反,说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鼓吹超阶级的抽象民主观,是用资产阶级的理论来否定共产党的理论,其险恶用心就是想推翻共产党的领导。”俞可平认为,这正是他所期望的,既有来自极右的批判,也有来自极左的批判,“缺少一个,我都感到很遗憾。这说明了我的文章避免了这两种极端。”

俞可平以颇具传奇的方式在中国完成了一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扫盲和普及。也因此而受到了海内外媒体及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史天健认为,“从原来说这个东西不好,到现在说是好东西,这是个很大的飞跃”。不过,他认为俞可平的这个说法不一定代表中共党内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而很可能是兴起一种新思潮的体现。

民主的中国模式

而无论被动或主动,俞可平都已同“民主”绑定。如何得到民主这个好东西?俞可平提出了“增量民主”的概念,即在当前的社会和环境下,中国的民主不应也不会通过激进的方式来实现。应该渐进达成,并且在规模上是可控的。“增量民主”的路径包括党内民主、基层选举、行政改革和公民社会的成长。俞可平认为,突变式的休克疗法,对于中国政治将是一场灾难。他强调党内民主,“从权力核心向外围推进”,表示在一个有着长期中央集权传统的大国推行民主,上下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

俞可平坚持民主在中国是可行的,中国能够找到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成本走向民主的道路。为此,俞可平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动着民主试验的进行。2000年,他发起创办了“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其中的获奖项目就包括“两票制”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公推公选”乡镇领导、“民主”恳谈等。俞可平曾经说:民主就像陀螺,只有运转起来才有意义。这是他的生存状态,也是理想。与他同窗的金高品回忆,俞可平尚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就对政治哲学产生了兴趣。这个变化曾使他惊奇不已。后来金高品与之促膝畅谈,终于明白了俞可平学术兴趣变化的原因。原来,“俞可平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及民主进程怀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雄心,使我隐然感到俞可平的前程将不可限量。”

而俞可平选择的,绝非是一条康庄大道。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心目中的“民主”,指的是无须征求臣民的意见就可以事事替民作主的君王。而公元前431年,古希腊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已经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2009年,俞可平再度推出了访谈录《让民主造福中国》,与早年《民主是个好东西》一书相比,无论在中国模式的探讨还是实践总结上都更进一步。美国汉弥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所著的评论文字,成为该书最后的压轴之作。文中说,“一个屡次被提出的疑问是:俞可平的民主概念是否同世界上大多数人,尤其是西方人的民主概念相似?”李成提醒,中国的思想家们如俞可平,有着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形式,必将有而且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它若想要被认为本质上是民主的,就必须具备一些共性,比如“制度上的分权制衡、政治选择权、宪政、新闻媒体的独立、确定的公民自由权”。 ★

人物简介:

俞可平,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1959年生于浙江诸暨。中学毕业后,俞可平成为一个年轻的农民,生平的第一个官职,是诸暨农村一个生产队的干部,负责植保。他与他的同辈中人,那些在今天掌控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命运的许多重要官员、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一样,均在青年时体验了农村劳动的艰辛。这种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造就了这代人诸如“忍耐力、批判性思维、谦逊”的品质。

1977年,俞可平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考入浙江绍兴师专。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俞可平也是中国大陆首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的两名学生之一。

2001年起,俞可平担任中共中央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该局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和理论研究机构,也是中国领导层的智囊机构之一。

言论:

“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民主政治将沿着三条路线稳步向前推进。第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第二,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一些重大的改革将通过基层试验,逐步向上推进。第三,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人民在政治选择方面的自由程度将逐渐提高,竞争性选择的机会将日益增多。”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中国式民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政治机关必须突出政治建设
尼日利亚 民主日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再说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