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金华的民主眺望

2009-05-14庞清辉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8期
关键词:风暴新闻周刊公众

庞清辉

新世纪以来,在审计并非完全独立于政府体系的情况下,李金华推动下的中国审计,把更多阳光打进政府各部门。由于他矢志不渝的坚持,审计的独立性不断得到加强。李金华所守护的最宝贵财产,其实不是国库的资金,而是一个政府的基本公信力。

“只有阳光、透明,才是有力量的表现,虽然可能不一定公平,但起码是公正的,不是偷偷摸摸的。”12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见到了履新全国政协副主席近两年的李金华。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今,在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上,他最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以及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另外,一直萦绕在他心间,并让他备感欣慰的还有中国政务的逐步公开和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前行。

审计风暴

李金华的全国闻名起缘于一轮又一轮的审计风暴。在一个为尊者讳的国度,他和他的团队顶着不可言传的压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揭开了挡在公众眼前的厚重幕布,将一个个财大气粗的部委和一项项巨无霸式的工程,解剖式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知道了资金运转过程中的巨大黑洞和随意浪费。

1985年9月,李金华从陕西调任进京,担任审计署副审计长,在担任副审计长期间,李金华的政绩多为外界所不知。回顾起来,李金华在1988年参与的打击“官倒”、整顿“五大公司”(中信、光大、康华、工商、农信)是最有影响的事件。当时,根据中央指示,审计署兵分5路,李担任了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

1998年,李金华升任审计长。1999年6月26日,作为李金华第一次的公开审计报告,在《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中,审计署通过对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审计,发现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31.24亿元。该报告被称为“多年来最好的一个审计报告”。作完报告,人大常委会各位委员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自此之后,每年一度的审计报告,总会引发一场令全社会沸腾的“审计风暴”。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体育总局、国防科工委、国家电力公司等一批声名显赫的“国字头部门”和公司都名列其中,报告在用词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含糊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问题严重”等严厉字眼。

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更有分量的审计清单,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足够震撼。同时,也就是在这一年,审计署在审计报告公开的基础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重大项目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发布公告,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不但了解审计情况,而且关注、参与、监督审计结果。

同样在李金华的力推下,2006年6月1日新《审计法》开始实施。中国审计不断地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走向公众舆论的中心,同时也打上了李金华鲜明的个人化色彩。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六亲不认的耿直个性,对腐败丑陋的疾恶如仇,“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当好国家财政“看门狗”的不遗余力,每一次审计风暴都让他锋芒毕露。以至于,在2004年一项民意调查中,76%的公众表示了对审计长的担心,认为“有人可能会打击报复”。

2008年,李金华以审计长身份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选择站在一塘盛开荷花的国画面前照了一张相。画的左上角,有他题写的“荷颂清风”四个字,他想说的话已不言自明。

李金华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铁面背后的脉脉温情,是李金华更真实的魅力。“有时只是惊鸿一瞥,但让人回味无穷。”

多年的审计生活,让李金华清楚地知道审计人员生存在怎样一个有无数潜规则支撑着的社会环境里。而他们的职责,却是要从内部敲碎那些注定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他很心疼审计干部的艰难处境。

在中央电视台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李金华赢得满堂彩,一个人赢得了两座奖杯。“您最想对全国审计干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提问,李金华意外地哽咽落泪。他回答:“我对不起他们。”这突如其来的泪水让全国观众震惊无比,一个掀起全国“审计风暴”的人,刹那间的柔肠竟如此令人感慨和怜惜。

“我们的审计干部太艰难了,我懂他们,我也理解他们,因为共同的事业能够使人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我会跟他们在一起的,一直在一起。”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他不会过问但会一直关注中国审计人和中国的审计事业。

同时,李金华也表示了对审计人员能否抵挡外界诱惑的担心。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在审计长任上时,他曾经努力和审计人员一起去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就是让审计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工作有荣誉感。因此,在李金华卸任之后,除了留下了令人至今记忆犹新的审计风暴、卓有成效的审计制度之外,更留下了一支堪称铁军的审计队伍。

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儿

2008年,李金华即将卸任时,外界曾有一些担忧,“审计风暴”的力度会不会减弱?李金华斩钉截铁地说:“不会。可以肯定,我离开之后,审计风暴还会继续下去。”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审计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中国审计不会随着某一个人的卸任而弱化或退缩,但要实现独立审计,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李金华卸任时,给自己十年的审计工作打了70分。而对于剩下的30分,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30分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审计制度还不完善,比如它的独立性、规范性、建设性等方面。同时他还说:“分数打得太高就没办法前进了,要留下更大的空间和余地,让后人去发展、提高和创新。”

李金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当审计长期间写了四十本日记,现在经常翻翻看看,反思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过去以为财政是政府的钱,政府在为老百姓掏钱,实际上是颠倒的,应该是老百姓委托政府花钱,所以政府必须要把你怎么花钱告诉老百姓,要对老百姓有个交代。”

审计,在李金华的眼中,就是受纳税人的委托,把政府怎么花钱做个公正的评价。李金华谈到如何还原审计本来面目时,必须要把握两点:“第一,我们的权力是老百姓授予的,谁授你权,你就应该对谁负责任;第二就是求实。你宁可不说,要说,就一定要说真话”。

正是这种从“财政监督”到“监督财政”的转变,激起了蕴藏在公众之中但久未迸发的良知和民主热情。而公众之所以如此敬重李金华,也不仅在于他一次次刮起审计风暴,更在于他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可以像主人监督雇员一样监督政府花钱,在于他给公众带来了一种强劲的公民感和纳税人地位。正如李金华所说,审计是民主与法治的产儿,也是推动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工具。

另一方面,审计署要被审计,也是李金华之前反复强调的。李金华没有沉浸于审计风暴给他和审计署带来的道德声望,没有利用舆论对审计的力挺而理直气壮地扩张审计权力,而是想到自己手中这种凌驾于其他部门之上的监督权,天然地隐藏着一种滥用的风险,于是他一次次地要求审计风暴刮向审计署。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哪怕是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他的生命力都在于阳光和透明。”李金华深深明白,权力的合法性只能存在于“自缚”中,一种受到外部监督的权力才拥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这种把自己的权力置于监督之下而不是凌驾于制度之上的政治品质,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显得尤为可贵,公众寄希望它能刷新中国官场的政治风气,传播一种“以受到监督为荣”的政治品性。 ★

人物简介:

李金华,1943年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拼茶镇,童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1962年,19岁的李金华考取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前身)金融系。1968年至1971年,李金华任西北财经学院财金系教师。1971年至1985年在航空部五七二厂工作。

1985年,李金华上任陕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厅长不到一年,调任审计署副审计长,时年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1998年,李金华升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至2007年,李金华担任两届共10年的审计长。十年间,一轮又一轮的审计风暴,让审计署和李金华闻名全国。

2008年,李金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新华网在显要位置推出原创评论《国家重用李金华是正义的胜利》一文。

言论:

“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转变政府的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你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审计要成为一种制度,一年到头都要进行,我希望审计是一种和风细雨的、风调雨顺的,热带风暴都要带来灾难,风暴不一定是好事。

惩治腐败也好,惩治官僚主义也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政策。”

——李金华

猜你喜欢

风暴新闻周刊公众
旅行的没落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脑风暴大挑战
泽西风暴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头脑风暴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