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陆军飞起来

2009-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2期
关键词:航校黎平陆军

黄 卫

当刘亚楼准备随十四兵团南下时,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通知,面见毛泽东主席。于是,刚被任命为十四兵团司令的刘亚楼,奉命组建空军

1949年8月9日,一辆满载四野十四兵团指挥机关的军列行驶在京汉铁路上。

旅途漫长,破旧的列车一路咣当咣当地颠簸着,但干部和战士们却毫无倦色,兴奋异常。因为,他们要当空军了!

根据军委电令,以十四兵团指挥机构和直属部队为基础,成立空军司令部。在兵团参谋处长何廷一的率领下,2515人由兵团驻地汉口一路北上。

一路上,大家三句话不离“空军”,互相打听空军到底是怎么回事。有那见多识广的就开始吹牛:空军就是坐飞机、住高楼、吃大米白面,反正就是享福去了!也有不少人来问何廷一,他坦率地说,自己也不知道。

他更不知道的是,就在此刻,就在他们头顶的蓝天上,他们的司令员刘亚楼正在赴苏联谈判援建中国空军的路途中。在苏军的C-47运输机上,从没有坐过飞机的空军司令吐得翻江倒海。

几年后,毛泽东一本正经地问刘亚楼还晕不晕飞机,他开玩笑地说:“空军司令晕飞机,海军司令晕船,这就是本人的干部政策!”

毛泽东亲自点将

一个月前的7月1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刘亚楼,亲自点将,要他担任空军司令员。

此前在研究组建空军的会议上,有两位元帅对这个酝酿中的新兵种很感兴趣,都表示愿当空军司令;林彪给中央发电,请求让刘亚楼上前方指挥作战,“如亚楼留中央不来,我们前线指挥甚感困难”;甚至刘亚楼自己也以“学陆军不懂空军”为由推辞⋯⋯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毛泽东的决心。

事后证明,毛泽东的用人眼光的确独到,刘亚楼确是空军司令的不二人选。除了看中他集指挥、谋略和行政于一身的全才,毛泽东深知组建空军离不开苏联“老大哥”帮忙。而刘亚楼曾经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卫国战争时期还在苏军干到少校,而且,他还兼任过“东北老航校”的校长,和空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北老航校”1946年成立于吉林通化,原名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堪称中国空军的摇篮。

日本投降前夕,东北空军部队云集。由于经常遭美国轰炸,日本将不少飞行训练单位从其国内迁移到中国东北。1945年,日方甚至将陆军航空士官学校第59期新生约4500人全部调至东北训练。日本投降时,这些装备几乎全部留下了。苏联空军的装备比日本先进,飞机型号也不一样,对这些器材未必全部缴获运走。中共敏锐地看到这一形势,立刻从延安调集学过飞行的人员,抢先进入东北,各处搜集航空器材,创立航校。

吕黎平就是从延安被派到“东北老航校”去的。他曾经在盛世才举办的“新疆航空队”(该期43名学员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学过飞行,到“东北老航校”后担任了训练处处长。他因此成为随刘亚楼赴苏谈判的两名助手之一。

赴苏之前,毛泽东再次召见刘亚楼,吕黎平也参加了接见。

7月31日下午4点,刘亚楼一行准时来到中南海。朱德总司令首先接见,勉励他们要像“老母鸡抱蛋”那样,一窝一窝抱下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接着,周恩来副主席交代了去苏联的行程安排。5点半,刘亚楼等人来到毛泽东住处。

毛泽东满面春风地跟他们一一握手,向秘书交代留饭,然后点燃一支香烟,坐在藤椅上开始漫谈。毛谈到,过去穷所以没有向苏联开口,现在请苏联援助我们建立空军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因为,有全国性政权,可以做生意,有偿还能力。”

刘亚楼汇报了空军的建军方案,指出中央拟请苏联援助的一两百架飞机数量太少。理由是,国民党空军尚存有200到250架作战飞机,为了达到1.5:1的数量优势,我军需要300到350架作战飞机。

他们还指出了两个比例失调。1200名飞行员和500名地勤人员,显然失当;歼击机和轰炸机的比例又过小。“美帝要侵略别国”,轰炸机占作战飞机总数的52%左右,苏联的轰炸机则只占30%多。中国组建空军,歼击、轰炸机比列按2:1到3:1比较合适。

毛泽东用很温和的口气肯定了他们的方案,并且归纳出两条建军方针:第一,以一年为限建立空军作战部队,协助陆军渡海作战,解放台湾。从陆军选调飞行人员采用速成训练的方法。第二,要贯彻勤俭建军、厉行节约的方针,因为是贷款建空军,花钱买经验。

刘亚楼不负所托,用流利的俄语跟苏联空军总司令维尔希宁元帅进行了三轮会谈,几乎完全按照领袖在中南海勾画的蓝图签订了协议。至于“花钱买经验”究竟要花多少钱,并不在谈判之列,协议中只是约定,按照国际标准价格计算,将来偿还。但哪里有国际标准价格呢?只好由苏联单方面定价。1954年接收苏军在旅顺大连地区的飞机装备时,苏方把机场塔台的旧桌子都折价了。

一个月变出6所航校的超级魔术

空军司令部在北京灯市口同福夹道7号办公。这个地方原是国民党空军某大队的驻地,有两栋小楼、一排平房。

掌管机关和直属部队的参谋处长何廷一,可以说是空军机关的大总管。对于空军的家当,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所以,当他听刘亚楼宣布,要在一个月内创办6所航校,不禁怀疑自己听错了。看周围,大家都在小声议论着。

空军的特点,是建军必须先建校。10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了空军创办6所航校的方案。当天下午,刘亚楼就召集了空军第一次干部会。

刘亚楼站了起来。会议室里的嗡嗡声停止了。他双手撑着桌沿,身子前倾,扫视全场后下达了落地有声的军令:12月1日必须全部开学!“按规定时间开学,是英雄;拖延开学日期,是狗熊。你们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12月1日见分晓!”

被任命为第四航校校长的吕黎平一天都不敢耽搁,怀揣着250亿元办校经费(相当于现在的250万元),第二天就赴沈阳上任了。这笔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了。

一个月后,航校从无到有生长出来了。吕黎平向刘亚楼报告开学条件已具备,在签署电报日期时,11月28日的“八”字刚划了一撇,还缺一捺,头已歪倒在桌上睡着了。

筹备期间,吕黎平接到东北军区机要处转来的电报,知悉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告各军区、各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宣告成立。此前,总参谋部就空军的名称及级别问题向毛泽东写了报告,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和“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两个方案中圈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暂时定为兵团一级。

6所航校都在12月1日如期开学。稍后,以“东北老航校”为基础的第7航空学校也在牡丹江成立了。

1950年3月,蒋介石宣布恢复“总统”职务,命令国民党空军空袭中国沿海城市。而在朝鲜半岛上,战争的阴云也在聚集。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情况下,空军的发展计划一再提速,航校三次扩编。刘亚楼也被聂荣臻封为“超级魔术师”。

在这样的超常规发展之下,中国空军也创造了很多超常规之举。为了解决人多飞机少的矛盾,空军党委在征求苏联顾问同意后决定,将飞行学员的航校初级、中级、高级教练机再到部队改装战斗机的四级训练体制,改为三级训练体制,免去高级教练阶段。

吕黎平见证了航校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航校开办前半年,中方干部实际上处于见习阶段,由苏联顾问、专家负责组织教学。校长做的实际上是后勤部长的工作。

开办初期,专业俄语译员奇缺,不懂行的翻译在苏联教员讲课时,把驾驶杆译成“一根棍子”,飞机座舱译成“飞机上的小房子”,飞机横滚动作译成“圆桶在空中旋转”。学员听得大眼瞪小眼,教员急得敲鞭发火,翻译更是汗流浃背。吕黎平组织“诸葛亮会”,利用分配来的40名国民党航空人员当助教,解决了问题。

第四航校有苏联专家100多人,由校长顾问谢尔格也夫领导。到1950年5月第二次扩编之后,全校人员1547人,其中飞行学员124名,比协议多了三分之一。苏联专家普遍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航校有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雅克-11中级教练机各14架,还有少量拉-9高级教练机。僧多粥少,显然不能让所有学员同时开飞。包括林虎、王海在内来自“东北老航校”的16名学员被编入速成班,首批开飞训练。由于基础较好,苏联顾问决定,这16名速成班学员全部越过中级教练机训练,直上高级教练机。

吕黎平建议,其中有三四个学员技术基础较弱,最好再飞一段时间中级教练机。但苏联顾问没有采纳。

悲剧发生了。

1950年4月14日,范辉和一名年轻的苏联教员走下飞机拉-9高级教练机。谢尔格也夫问教员,当日能不能按计划放范辉单飞。教员迟疑了下,但又不愿在上级面前丢脸,就说“可以吧”。问范辉自己,他老老实实回答说自己心里还没有底。顾问指着一架架腾空而起的拉-9,大声说:“他们都行,你为什么不行?不要怕,大胆上飞机单飞吧!”

在大家的注视下,范辉启动,加油。飞机增速怎么不快呀?大家纷纷议论着。教员说他带飞时就这个毛病。

眼看飞机超过跑道三分之二的距离了,速度仍未达到离地要求。这下,所有人都急了。就在一片“加满油门!加满油门!”的叫喊声中,飞机撞到跑道尽头的一条小沟坝,起火爆炸⋯⋯

这次机毁人亡的一等飞行事故之后,谢尔格也夫受到了苏联空军总顾问普鲁特柯夫少将的批评,收敛了急于求成的心态,工作变得谨慎了。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

中国空军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明确,党委是领导核心,不允许强调空军技术性、专业性强而另搞一套领导制度。

何廷一谈到这样一件趣事。有人问空军的一个干部:“陆军大还是空军大?”那个干部说:“空军是老子,陆军是儿子。”刘亚楼听说后非常生气:“胡说八道!不知天高地厚!没有陆军哪里来的空军?陆军是老子,空军是儿子。”

刘亚楼把自己的这一思想系统地表述为: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

这个提法明确提出,是在1950年7月7日。当晚,刘亚楼来到毛家湾林彪的住处。刘亚楼说:“林总,我想提一个关于创建空军的基本指导思想。我考虑是不是可以这样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林彪说:“空军也是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怎么叫做在解放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呢?”刘亚楼反应很快,马上说:“那么,改成在陆军的基础上创建空军好不好?”林彪沉吟了一下,然后说:“在陆军的基础上创建空军,很好。就是要在陆军的基础上创建空军,这样提很好。”

后来,刘亚楼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具体阐述为:要从陆军调机构来,从陆军调干部来,从陆军带作风来,从陆军带传统来。这一建军方针上报中央后,很快得到了批准。从此,这个方针就正式成为中国空军的建军指导方针和原则。

早在1949年8月,空军筹建之初,中央军委就向各野战军、各军区发出了为航校选调第一期飞行和机务人员的电令,明确规定:从陆军中选调政治可靠、身体健康、18到24岁、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连排职干部。以后又多次发出选调令,为了培养高级飞行指挥人员,还直接从团营级干部中选调了93名学员。

从陆军一步变成空军,难免有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熟悉不同军队空军文化的刘善本,对此感受最深。他在美国学过飞行,在国民党空军中当过上尉飞行员,第一个驾机起义,新中国空军成立后当了第一航校的校长,后来又成为第一支战斗部队混四旅的副旅长。

1950年6月19日,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周,空军第一支作战部队第四混成旅在南京组建,对外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平洋部队”。

这支部队是以航校速成班成员为骨干组建的。6所航校的速成班,共毕业空勤人员137名,其中飞行员78名。

除航校底子之外,混四旅从陆军成建制划拨而来。他们来之前,战友们欢送时都说:“你哪辈子烧了高香,到空军享福去了。”结果到了空军才知道,不是坐飞机来了,是站岗、扫跑道、做饭。

空军的伙食标准也差异很大。空军后勤部规定:大灶每人每天的菜金800元,空勤灶每人每天39000元。两者相差几十倍。空军分大、中、小、空、地勤灶,有人发牢骚说:“革命革出了‘五大灶!”

不但基层人员,领导成员也有磨合过程。除刘善本之外,混四旅旅、团两级领导干部绝大多数不懂飞行。有不少人不想干空军,要求回陆军。甚至旅长聂凤智也感到指挥空军很困难,隔行如隔山。

刘善本是候补党员,不是旅党委委员,只能列席党委会。他为了多争取一个飞行日争得面红耳赤。他认为,政治教育不一定要集中整天时间,尤其不要多占好天气。上海、南京春夏季阴雨天多,要抓紧难得的晴天突击训练。其他领导开始反对他的意见,后来逐渐心服口服。

有一次,旅部召开会议时,聂凤智作报告,他指着主席台上的刘善本说:他很讲礼貌,是正规军人仪表的样板,是精通飞行技术的好飞行员,好指挥员。

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持高级军事会议,再次研究出兵援朝问题。刚访苏回国的周恩来带回了斯大林的口信:苏联空军不准备入朝作战。

会场一阵沉默后,彭德怀起身,看着刘亚楼,说:“空军司令员,我等着你的空军哪!”刘亚楼胸脯一挺:“请彭总放心!”

第二天,混四旅升空,从苏军手中接防,正式担负起保卫大上海和东南沿海的防空任务。

这一天,10月19日,正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大规模跨过鸭绿江的日子。★

猜你喜欢

航校黎平陆军
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某航校推行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赵黎平获死刑
1946·骡马·飞机·白山黑水
中国陆军司令外事“首秀”给了巴基斯坦
命运多舛的俄罗斯陆军总司令部
情妇反水引发街头杀戮,公安厅长的“联保阵营”崩溃了
赵黎平警察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