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题族制造争议才是发地震国难财

2009-05-14

杂文选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震灾卖点北川

曹 林

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清明节,祭奠震灾死者当然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来自震区的新闻,标题是《北川部分居民以地震为卖点谋生被指发国难财》,说在北川老城外的路边、县城及周边的一些居民向路人卖地震光盘和画册。还未抚平地震带来的伤痛,他们便以地震为卖点开始谋生。面对周围的质疑,他们回应说“不是在发国难财”,是靠这些生意挣钱养家自谋生路,不然无法生存。

不得不佩服一些网络标题族制造冲突、炮制争议、编造噱头的能力,一个标题就能让一条本来很平常的信息成为火爆的新闻。比如,前段时间,四川省彭州市某景区建了一个CS游戏基地,并没有建在地震废墟上,是很正常的景区重建。可到了某些媒体那里,就成了“在遇难者遗体上娱乐”、“在死人身上游戏”,激起了激烈的道德讨伐。“北川居民以地震为卖点谋生被指发国难财”也是如此,是一些媒体和网络标题族们为吸引眼球而刻意制造出的冲突。

怎么是“以地震为卖点”呢?不过是卖一些有关地震的光盘和画册——不用说,盗版是违法的,可以从法律角度批评这种行为,但其是否具有“道德批判”的意义?我觉得有些人的思维非常可笑,销售有关地震题材、反映震灾场面的光盘和画册,是许多人早就在做的事情。各地电视台在震灾专题片中不断回放那些场面,许多出版社和书商出版销售有关抗震救灾的画册、光盘,除了铭记历史和凝聚精神之外,不也赚钱吗?为什么震区以外的人、非震灾受害者都可以冠冕堂皇、名正言顺地做这些事,而北川的居民、那些震灾的直接受害者却不行?他们这样做就成了“以地震为卖点”?自己心安理得地“消费”着震灾场面,却在道德上容不得受灾的人卖地震画册,这是一种极其虚伪的道德高调。

逝者已逝,生者还要活下去——不是等着别人的救济,而是自力更生自谋生路。看看所谓的“以地震为卖点”吧:记者掏出二十元购买一套售价十五元的光盘时说:“钱你拿着吧,别找了。”可摊主硬把五块钱塞到记者手里,“为什么给小摊起名叫自力?就是不想总靠着别人活。”能说这是“发国难财”吗?

灾难的黑色不该始终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该永远成为震区民众正常生活的道德障碍,他们有权恢复正常的生活。以“铭记灾难伤痛”的名义批评北川人卖地震光盘和画册,这些远在灾区之外、站在道德上对北川人指手画脚的人,谁能比那些失去亲人的北川人有更切身的悲痛感、更尊重那些逝去的生命?道德禁忌只能满足外人的道德审美快感,对灾区的民众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活下去,过正常人的日子。

真的是“以地震为卖点”和“大发国难财”吗?我读了好几遍新闻,感觉这很可能是为了适合新闻传播而制造的冲突。记者一直在说“周围的广泛质疑”、“有人说某某是在发国难财”——可并没有说到底质疑声来自哪里,到底谁在批评“发国难财”,“广泛质疑”的到底是哪些人。仅仅报道“北川居民卖地震画册和光盘”是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可加上“被指发国难财”的争议佐料,就肯定能成焦点新闻。添加或者臆造了冲突之后,新闻还是事实吗?

这条新闻来自山东某报,我查了一下当日该报,原标题是《那些“出售地震”的人们》——虽然加了引号,可“出售地震”也显得非常刺激。题不惊人死不休,记者和编辑在处理那些来自灾区的新闻时,为什么不能多些谨慎和敬畏,更多地考虑一下新闻传播可能对灾区同胞产生的伤害?网络标题族转载时就更加没有新闻伦理节制,加引号的“出售地震”,到网络上就成了更加火爆的“北川部分居民以地震为卖点谋生被指发国难财”,当地居民随之被推入了舆论争议的火坑。让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网民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性,并没有跟着标题预设的判断走,而是在充分理解北川居民的同时,谴责记者的夸张和网络借题炒作。

哪里是北川居民以地震为卖点发国难财,分明是一些媒体人在编造争议、渲染冲突、炮制震灾议题中大发国难财。

【选自2009年4月7日《新华网》】

插图 / 强以冠名 / 夏大川

猜你喜欢

震灾卖点北川
黑鹳落处是北川
海地“无法喘息”
为什么你有卖点,却不卖货?
外卖点餐
小新Air2020款卖点很多
天使的爱情
求职时不妨卖点傻
学会道歉,用真心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