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残疾作家创作心理初探

2009-05-13苏喜庆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创伤潜能

摘 要:残疾作家作为一个独特的创作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机制,目前,已经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从作家的创伤性诱因出发,探寻作家的创作潜能,并初步探索他们选择文学的心理诉求,发掘他们张扬生命与爱、不懈追求自我实现的动力源。

关键词:残疾作家 创伤 潜能 心理诉求

残疾作家是一个独特的创作群体,尤其是解放后,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残疾人可以进入学校学习知识,因此许多残疾人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且在当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张海迪、史铁生、朱彦夫、贺绪林、史光柱、叶廷芳、王占君、车前子、谢天敏、刘水、倪景翔、阮海彪等等。2006年12月13日中国残联成立了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并于2007年5月7日至10日在李白故里四川绵阳举办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第一届笔会,更加显示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创作群体。在文学领域里,他们并不是弱势群体,相反因为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人生感悟和独特的创作思路,引起了社会的更多关注。

残疾作家的创作心理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仅从作家创作动因、心理机制、创作倾向等角度作一下初步探索。

一、创伤性体验

残疾作家走向创作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创伤,即残疾性人生体验。身体致残有的是来源于先天,有的则是后天意外事故造成的生理缺陷。我们所说的创伤也具有两层含义,表面上即指肢体等生理上的缺陷,深层含义则是指,由于残疾所诱发的心理挫伤,即:“创伤性经验作为潜在因素对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深层影响。”[1](P144)创伤最初源于身体局限,无法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甚至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他们期盼合作的愿望时常被强烈的自卑心所扼杀掉。先天残疾的人更加倾向于沉浸在自卑情绪中,“受到器官缺陷和行动困难的困扰,他们便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可供留心外界之用,他根本找不到对别人发生兴趣的闲情逸致,结果他的社会感觉和合作能力的发展便较其他人差。”[2](P30)所以他们更多关注自身,这种过分“注意”,诱使他们形成了孤僻、自卑、拒绝合作的心态。遭受打击最大的莫过于那些先天正常,而因为意外突然致残的人们,他们原本完整的生命,正常的生活因为偶然事件或疾病被打乱,整个人生的秩序需要重新打理,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顿需要重新自我定位。创伤性的经历和体验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索生命的价值,因而有了更多“深度体验”。

残疾作家往往对创伤性体验更加敏感,也更加深刻。他们往往把精力更多的投注于生存意识的探寻。克尔恺郭尔就曾经说过:“只有站在回顾性和反思性的立场上,人才能真正瞥见生命的悲剧性。”[3](P32)创伤性体验往往就造成了一种悲剧性体验,因为原本与人合作的优越感被彻底打破,寻求超越、渴望关爱、反思人生逐渐发展成为强烈的创造性动机簇,而且这种动机簇更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乃至他们一生都愿意沉潜在诸种创伤性体悟之中。

总之创伤性体验成为激发各种心灵机制,各种创造性冲动,集结成富有创造力的情意综,成为残疾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关键诱因。

二、激发潜能

创伤性体验不期然的降落在一个正常人的身上时,会突然打乱个人自我实现的整体秩序,将人置于危险境遇,紊乱的秩序一般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自我调节和安慰,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新的心理平衡机制必须在新的秩序中发挥积极的引导重建作用,对于具体残疾人来说,这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德国心理学家哥尔德斯坦就曾指出“正常机体的目的不是维持现状。正常生命的倾向指向行动和前进。”[4](P153)所以他们必须首先从心理上摆脱危险的境遇,相信自己的生命机体绝大部分功能是正常的,残疾的缺陷是生命考验之神的一种神圣赐予,他们坚信完全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而且能用实际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们能创造出和正常人一样甚至更大的业绩。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内驱力,导引人做出超越自身的积极行动,在一个新的生存境遇中,建设一个机体新秩序。

在战胜危险境遇的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发挥着作用,诸如:意志、爱、决心、需要、冲动、激情……这里尤其要指出的就是“爱”,它是激发潜能抚慰伤痕的最重要要素。弗洛姆对爱下过这样的定义:“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它包含关心某人或(或某物),认识他,了解他,确信他,为他感到高兴的意思。……爱是让人变新和成长的过程。”[5](P345)对残疾人来说,他们尤其希望得到来自朋友、亲人和社会的关爱,爱是他们对抗危险,对抗死亡的强大激发力,他们通过爱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爱来回报给他带来爱的所有人。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是温情脉脉、细致入微的母爱,唤回了他活下去的信心;陕西关中作家贺绪林因意外致下肢瘫痪,母亲又不久病逝,正当绝望的时候,是邻居家的嫂子挑起了照顾他的重担,使他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焰。海伦·凯勒自小眼盲失聪,脾气暴躁,是莎莉文老师来到她身边后,用无微不至的耐心教导,使她走向了成功之路等等。这些都证明了爱是残疾作家激发潜能的强大动力,是爱使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是爱激发了他们回报社会的勇气和决心,是爱充盈了他们的文学内涵。

三、文学诉求

残疾作家选择文学之路,这与文学的精神超越性是分不开的。“画饼充饥”可能在现实中受到冷嘲,但是在艺术世界里他却具有真实可信的生命力。由于现实的不满足,身体的局限,他们期望沉潜到艺术的世界里,扮演各种角色,释放自己的情欲,诉说自己的苦衷,从而借助于文学的手段,超越自身的生理缺陷,在艺术世界里达成了愿望的实现。

那么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诉求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爱的需要,其次是尊重的需要,再次是审美的需要。文学是借助于语言文字来积极自我实现的方式。残疾作家借助于来自各方的爱勇敢的摆脱困境,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文学艺术去回馈社会的关爱,所以他们愿意把自我的生命体验贡献出来,让更多读者高扬起生命奋斗的意志。他们渴望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审美需要则是他们诉求的更高要求,超越肉体极限,在文学创造的艺术空间里,体悟生活美、人生的美,成为他们探索生命的潜能,著诸于文的表征。残疾作家更愿意在文学的世界里,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学样式,探讨人生的终极价值,反思自身的存在,渴望人倾听自己的倾诉,渴望与人交流、合作、互动。残疾作家的创作倾向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倾型作家,他们更愿意写“他传”,把生命的意义赋予帝王、将相、土匪、士兵……这样的作家如:王占君、贺绪林、阮海彪、张碧涛、显晔、倪景翔等。二是内倾型作家,他们擅长写自传,坦露自己的心胸,张扬自我的体验,如:史铁生、车前子、朱彦夫等。

通过文学张扬人生的价值是他们选择文学的最终归宿,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指出“只有体验了丧失、困扰、威胁甚至悲剧的经历后,才能重新认识其价值。对于这类人,特别是那些对实践没有热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无法体验神秘感情,对享受人生,追求快乐有强烈抵触情绪的人,让他们去体验失掉幸福的滋味,从而能重新认识身边的幸福是很有意义的。”[6](P80)当然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困境,我们更不希望人人遭受不幸,但是通过阅读作家的作品,我们就会感到生命的厚重,重新体验和反思我们身边的幸福。

综上所述,残疾作家的创作值得我们去深入探寻,对残疾作家的心理探究,也是一次与心灵的对话,他们独特的经历,生命的体验,通过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张扬了人间的至爱,歌颂了爱的哲学和生命的不屈。

(本文为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残疾作家创作心理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8YZZ11。)

注释:

[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2][奥地利]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3][英]克尔恺郭尔:《恐惧和战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5][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页、第345页。

[6][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苏喜庆 陕西西安 西北大学文学院 710127)

猜你喜欢

创伤潜能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初探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低位窦道伤口2例治疗经验及文献复习
格罗瑞创伤后的女性自我
浅析《仪式》中塔尤创伤的根源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创客”对大学生价值潜能研究
拓展教材空间 发挥学生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