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报道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

2009-05-13孙风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6期

孙风华

摘要: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权威媒体护航报道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历史眼光”主要是从纵向的时间因素考察的,“世界眼光”主要是从横向的空间因素考察的。护航报道努力扩展和延伸新闻报道的时间纵深度和空间广博度,使时间之“线”与空间之“面”交错而成新闻报道的立体时空。护航报道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使新闻报道眼光更具时空穿透力和辐射力,从而真正领略到新闻的“庐山真面目”。

关键词:新华网护航报道“历史眼光”“世界眼光”立体时空

前言

中国三艘军舰2008年12月26日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吸引了海内外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我们国内的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高调的宣传报道,它们对于此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历史眼光”主要是从纵向的时间因素考察的,“世界眼光”主要是从横向的空间因素考察的,也就是把护航报道放在一个纵横交错的时空坐标和时空大系统中去考察,在时间(纵向联系)、空间(横向联系)两个维度、两种资源中共同开掘,努力扩展和延伸新闻报道的时间纵深度和空间广博度,使时间之“线”与空间之“面”交错而成新闻报道的立体时空。通过对表象的、零散的新闻信息施以深加工,努力接近新闻事件的本质。

因为新华网的军事频道以“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为专题对此事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并且新华网是新华通讯社的官方网站,足以作为中国权威媒体的代表,所以本文以新华网专题报道为例分析“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报道中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

护航报道中的“历史眼光”

因为昨天的新闻已经成了今天的历史,而今天的新闻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这就决定了新闻与历史之间必然存在天生的渊源关系,要求记者和媒体清醒地意识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在记录历史,要求新闻报道克服浮躁心态与媚俗心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欲使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情,必先使国民对国家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民族对其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护航报道深谙新闻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和敏锐深邃的“历史眼光”。

护航报道在努力加强新闻“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追求报道中“一时新闻”的时效性与“一页历史”的厚重性的统一。

新闻“历史真实”是指这样一种意义建构的新闻真实——它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新闻素材和把握报道角度,对新闻事件得出合乎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评价和见解。

新华网护航报道在努力加强新闻“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不但追求“一时新闻”的时效性——把护航报道当做快捷的“一时新闻”,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新闻信息,具有新闻报道的高度敏感性,对于护航新闻信息密切关注、及时跟进、快速发布、高频度更新;新华网护航报道也追求“一页历史”的厚重性——把护航报道当做厚重的“一页历史”,超越新闻“易碎品”的低层次,追求新闻报道深邃的思想深度和厚重的历史纵深感。例如,护航报道对于索马里海盗产生根源的分析,认为“隐藏在此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自1991年索马里前政府被推翻以来,这个非洲之角国家就陷入了无政府状态”,(见《索马里海盗规模近年增10倍,国际社会严打》,新华网2008年12月21日)记者通过“真切地了解到当地渔民的生活”以后,“知道为什么当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海洋后,会成为一个海盗,而为什么又会有人说,如果那些外国渔船离开他们的海域、他们能捕到和以前一样多的鱼,他们就会重新变回普通人”。(见《直面海盗:武器足够武装一支军队,随时担心被杀》,新华网2009年1月22日)这些深度报道就是用历史的眼光,把新闻事件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之中,阐明事件的历史变化,分析新闻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真正挖掘出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和意义,起到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释疑解惑的作用。

总之,护航报道在努力加强新闻“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了报道中的“一时新闻”的时效性与“一页历史”的厚重性两个方面的较好统一。

护航报道在立足现在的基础上。追求报道中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的统一。

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进程的彼此衔接和相互贯通,新闻的这三种时间属性和三种历史内容成为一个内在流动、圆融无碍的整体。正如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赫尔岑所言:“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这就需要我们在新闻报道时顺应“时”和“势”的不同变换,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其中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是为了彰显其时代特征和当代价值,所以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统一于立足现在这个基础之上。

就回顾过去而言,护航报道把现在的新闻事实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追根溯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挖掘出厚重的历史积淀。例如因为“这条航线,与近600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赴非洲进行友好商贸活动的‘海上丝绸之路几乎重合”,而使读者自然地联系到这次护航行动的和平使命而非“炮舰政策”的性质。(见《护航编队起航,中国迈出维护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重要一步》,新华网2008年12月26日)又如,“郑和下西洋,开了古代中国海军非战争运用的先河,郑和船队在东南亚打击海盗,是前人在海外维权执法的典范。19世纪中叶,中国‘宝顺轮在打击海盗中催生了中国近代海军”。(见《(人民海军):远洋护航见证中国海军壮大》,新华网2008年12月28日)这里精心选取了对应于护航行动的历史关节点,勾勒出中国军舰护航和海军发展的历史发展足迹,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证明中国在海外维权执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为护航行动提供了一些历史合理性的依据。

就展望未来而言,护航报道也根据历史内在规律预测发展前景,“让历史告诉未来”,即“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说出明日的意义”。例如,“对于中国海军而言,面对日益拓展的国家海上利益,‘远征索马里仅仅是迈出了‘海外维权的第一步,在国际法框架下,维护国家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实施护侨撤侨行动、参与海上军备控制、承担大国责任,将成为未来中国海军和平时期非战争运用的重点领域”。(见《特别关注: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护航,几家欢喜几家愁?》,新华网2008年12月23日)这类报道以前瞻、科学的眼光,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使读者在看这类报道时,超越被动接受的层面而主动参与到对报道内容的评价中来,也使所谓的“静态新闻”变成了“动态新闻”。这需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和较高的新闻职业素养。

护航报道在对历史负责的基础上,追求报道中冷静理智的历史分析与浓烈饱满的历史情感的统一。

美国《纽约时报》有这样的办报理念:“我们的新闻不是写给火车上休闲消遣的乘客看的,而是留给50年后人们研究历史用的。”这种办报理念主要是指媒体和记者日后将新闻还原为历史真相的珍贵史料的强烈自觉意识。护航报道正是在这样的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精神的基础上,追求报道中的冷静理智的历史分析与浓烈饱满的历史情感的统一。

护航报道中冷静理智的历史分析,主要指深刻理解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注重历史的思辨、观念的阐述、哲理的启示,在历史分析时坚持客观、准确。不夸大、不渲染。例如,护航报道选取了知名军事战略问题专家彭光谦少将的谈话:“这次护航是中国海军走出近海跨出的很大一步。对于它的历史意义,还得等完了以后再看,现在不急于把它的历史意义、战略意义讲得太多太满。”(见《独家专访:彭光谦将军点评2008中国军事外交》,新华网2009年1月4日)此外,《专家称中国海军仍是近海防御战略,不能称为“蓝水海军”》的报道(见新华网2008年12月24日)也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严谨务实的史学精神。

关于新闻报道中的历史情感有一段精彩论述:“‘历史情感是‘历史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既要有洞察历史的‘智商,也要有热衷历史的‘情商;既要有审时度势的理性思考,又要有悲天悯人的历史情怀。从而,通过新闻敏感和历史情感的交相辉映,让新闻倾诉历史,让历史感动未来。”新华网护航报道也充满了这种浓烈饱满的历史情感,为报道增色不少,例如,在《我迈出维护国家利益世界和平重要一步》、《(人民海军):远洋护航见证中国海军壮大》、《特别关注: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护航,几家欢喜几家愁?》等多篇护航报道中定格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瞬间,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进发、交融,在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中达到较高的审美意境,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引发悠长的历史回味,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染力。

护航报道中的“世界眼光”

与“海军作为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国际性军种,融入世界军事大舞台,是一种必然趋势”相适应,(见《人民海军》:远洋护航见证中国海军壮大,新华网2008年12月28日)护航报道充分运用了“世界眼光”,将护航报道放在世界普遍关注的大背景之中,在坚持我们的原则、立场的前提下,尽可能找到国内外新闻报道特点、规律、价值观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找到我们想要传播的信息与国外读者受众想要了解的信息的最佳结合点,经常以“外电对于护航报道将会如何转载、转载哪些内容”这个问题提醒自己,自觉开展国际化传播。

护航报道在坚持“以我为主”原则的前提下,重视有关护航世界形势的新闻信息以及世界上“他方”(甚至非友善方)新闻报道的参考价值和平衡价值。

护航报道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就是在新闻信息处理和舆论引导中强化和放大我方主信息,牢牢把握舆论的引导权,在广泛参照国际同类报道的同时,坚持自身的报道主线与传媒立场。例如,在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时,护航报道认为“任何事情都可能遇到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中国海军舰艇护航行动是‘君子之行坦坦荡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要被少量敌意舆论所左右,更不要自缚手脚”。(见《专家分析:我海军护航“君子之行坦荡荡”》,新华网2009年1月1日)

护航报道在坚持“以我为主”原则的前提下,重视有关护航的世界形势和背景的新闻信息,例如《聚焦亚、索海域打击索马里海盗,世界各国海军利剑出鞘》(见新华网2009年1月5日)、《海盗猖獗,国际反恐重心需从陆地向海上转移》(见新华网2008年11月28日)等。

此外,护航报道还重视“他方”(甚至非友善方)新闻报道的参考价值和平衡价值,避免从头到尾都是我们“自说自话”、“一言堂”,不追求完全的、单一的、没有说服力的“舆论一律”,而是注重世界上各方不同的反应,给人以客观公正的印象,这是提高舆论宣传公信力和可信度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平常心态、成熟心态对待复杂的国际舆论(包括一些所谓的“杂音”、“不和谐的声音”),正如护航报道中一位专家说的那样:“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任何一个行动,尤其是中国军队的国际行动,都会引起不同的议论,这很正常。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扩大,我们要习惯于接受不同的声音。”(见《专家:中国派海军军舰护航索马里不为“炫耀武力”》,新华网2008年12月26日)(2)及时跟踪并集中报道相关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积极回应并巧妙淡化国际媒体炒作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关于护航行动的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炮舰外交政策”、“北京现在愈来愈乐意运用自己的军事肌肉”、(中国军舰护航)“是否意味着中国近海防御战略的转型”、“中国海军是不是蓝水海军”等“好事者杞人忧天般的鼓噪”或者“对中国居心叵测的好事者的‘担心”。(见《中国护航舰整装待发,国际社会反响积极》,新华网2008年12月26日)

护航报道在遵守我们新闻宣传管理规定的前提下,重视世界受众尤其是西方受众的新闻接受习惯和心理。

护航报道在遵守我们新闻宣传管理规定(包括新闻宣传政治纪律、外事宣传规定等)的前提下,重视世界受众尤其是西方受众的新闻接受习惯和心理,努力淡化传播者的主体色彩,使护航报道的国际化传播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接受和理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避免一味地“报喜不报忧”,这符合“平衡报道”理念,能一定程度上消除西方受众对我们“正面宣传”的抵触情绪,从而也就避免了“正面宣传”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例如护航报道在“目前我们在这个航域执行任务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任务”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基调下,也冷静地指出“这个海域的情况比较复杂,远离中国大陆,在海上不会很方便,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的客观困难。(见《国防部介绍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情况等》,新华网2008年12月23日)

(2)因为在对外传播中,最好的“宣传艺术”就是“用事实说话”。护航报道考虑到西方受众更愿意接受“事实”而不愿意接受宣传说教的心理,采用隐藏手法,把引导性、倾向性的结论巧妙地隐藏在事实之中。例如,《索马里海盗规模近年增10倍,国际社会严打》(见新华网2008年12月21日)、《聚焦亚、索海域打击索马里海盗,世界各国海军利剑出鞘》(见新华网2009年1月5日)、《索马里海盗肆虐,亚丁湾成世界最危险水域》(见新华网2008年12月31日)、《肩扛火箭筒AK47,现代装备成海

盗叫板“筹码”》(见新华网2009年1月6日)等报道看似介绍客观事实,实际上“隐藏”了这样的报道意图——由索马里海盗危害极大、打击索马里海盗已成国际社会共识,得出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在世界范围内是必要的和合理的结论。

(3)考虑到西方受众“政府不合作主义”传统(即对官方尤其是政府发布的信息不信任),护航报道注重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民间化,注意引用海外尤其是西方民众和媒体的观点,例如美联社援引简氏国家风险评估组织高级分析师勒米埃的话说,参与护航任务使中国能够以一种不会威胁到其他国家的方式来发挥其海军力量的作用,还有美国著名军事网站Military,tom发表《中国派出舰船打击海盗》一文后所引发的网友大讨论。护航报道也注意引用那些具有一流学识修养的、又对国际形势谙熟于心的专家学者及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的观点,例如新华网记者在香港专访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先生,请他就护航意义以及国际反应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见《阮次山:远洋护航,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新华网2009年1月8日)

护航报道在大力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重视各项相关世界性主题内容的宣传报道。

护航报道大力维护了我国国家利益,例如,“当前,我国的海外利益遍及世界各地,海上航线遍及世界各海域,外贸进出口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能源资源战略通道的安全已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国家利益的全球化、远洋化拓展,需要海军保驾护航”。(见《(人民海军):远洋护航见证中国海军壮大》)在此前提下,护航报道重视各项相关世界性主题内容的宣传报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念限制,重视护航行动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宣传报道,例如,“中国此时派军舰赴该海域护航,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担国际义务的努力,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充分体现了我军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见《新华时评:中国军舰起航,为了和平》,新华网2008年12月26日)这体现了中国“协和万邦”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博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增强了护航行动的合理性宣传。

(2)克服泛政治化倾向,找到人类文化共同的接收点,找到与海外受众交流的共同话题,以世界的普适文化价值观,在交流与沟通之中,促进融合,达成共识。从正面来说,护航报道宣扬公平、正义、人权等全世界的共同理想,例如,“现在不是讲人权吗,中国人在海外的人权受到威胁了,解放军不能置之不理”。从负面来说,护航报道抨击邪恶、抢劫、杀戮等全世界的共同敌人,例如,“海盗是一种公害,就是一种国际恐怖主义,人人得以诛之”。(见《独家专访:彭光谦将军点评2008中国军事外交》)这种普适文化价值观其实也是国际舆情民意的重要基础和典型反映。

(3)在《依法实施护航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见新华网2009年1月19日)、《我军舰护航索马里合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摘录》(见新华网2008年12月22日)、《独家专访:彭光谦将军点评2008中国军事外交》、《新华时评:中国军舰起航,为了和平》等多篇报道中广泛宣传护航行动严格遵守国际法律、联合国协议,增强了护航行动的合法性宣传。

结语

护航报道中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当年清朝的北洋水师,拥有世界第四、亚洲第一舰队和铁甲巨舰,但抱着死守海口的落后理念,最终打不过以蓝水为目标的日本海军”。(见《专家称:中国海军还不能称为“蓝水海军”》)在这一段报道中,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融合在一起。

护航报道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的重要意义主要有:(1)有利于深刻分析护航的新闻材料和高屋建瓴地阐释其新闻价值,从全局、整体上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护航新闻事件,从而赋予护航报道更宽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新闻价值;(2)有利于在时空的坐标轴上确立护航新闻事件的适当位置,以使报道者和读者给护航新闻事件以准确的定位,作出合适的评价,使新闻的客观真实同读者的主观真实感更加接近;(3)有利于增强护航报道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厚度,提升护航报道的境界和品位,避免报道的单向思维、一元思维以及浅显、直白的毛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客只有跳出“此山中”以后“横看”和“侧看”,才能领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殊异风景。同样的道理,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需要记者“钻进去”,又随时能够“跳出来”。新闻报道只有脱离自身狭窄的时空限制以后,自觉地、充分地运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开放的、立体的、系统的、动态的、多角度、多层次、时空交错的思维和视角,使新闻报道视角更灵活、更丰富,使新闻报道眼光在面对多重性、复杂性、歧异性的新闻事实时更具时空穿透力和辐射力,从而真正领略到新闻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