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上海IC产业发展现状及升级策略
2009-05-13詹璐李鑫
詹 璐 李 鑫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文中简称IC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如何利用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当前的对外开放,对内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成为上海IC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上海IC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IC)产业 产业优化升级
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理论回顾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分解生产链,并在全球范围内分配生产链,综合合理利用全球资源,寻求比较优势,从而达到减低成本的目的。在跨国公司的这一生产取向下,全球产业链现象越来越明显,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产品价值来源的重新组合,即形成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出发,Kaplinsky(2002)认为存在四种不同层次的产业升级模式,从低到高、迭次推进的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方式。
不同层次产业升级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不同,创新人员涉及的综合素质要求不同,要求其为实现该层次创新的投入不同,面临的风险系数也不同,因此,升级的空间和带来的附加价值差别也十分巨大。工艺流程升级可以通过员工的短期技术培训、更换新设备、提高各工厂车间的生产配合等简单方式(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如福特的汽车流水线)来实现,因此带来的附加价值最少;产品升级对技术的要求稍高,它需要研发更新的、更便利的、更实用的、更加高档的产品,获得的附加价值要高于产品工艺流程升级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功能升级要改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从附加价值低的部分向附加价值高的部分转移,从而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价值链条升级要求离开原来的价值链,寻求新的价值链。
上海IC产业现状分析
集成电路产业,即IC产业,已成为引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该产业是否景气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将IC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并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养。IC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IC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势。IC产业链主要由设计、制造、测试封装三个板块组成,相应地,企业也大致分为设计企业、IC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中央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IC产业抓住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外资(特别是台资)集成电路产业向上海进行技术转移。随着中芯国际、宏力、泰隆、英特尔和IBM等制造、封装、测试项目以及威盛、智原、扬智、旭上、芯成等IC设计企业相继在上海落户,一条囊括设计、光罩、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设备、材料等支持服务在内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初步形成,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
2005年,上海市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通过重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基地式集群发展的先河”,综合发展能力开始在全国领先。至2005年11月,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数量已经从2000年初的17家发展到145家,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5%;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个人获得国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数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上海设计企业标准工艺自主设计能力已从2000年的0.6微米跃升至2005年的0.13微米;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已从2000年的2亿多元发展到2004年的11.1亿元,年增长率达70%;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凝聚了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4000多人。
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个涵盖设计、封装、测试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框架已形成。
由上可知,上海信息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世界信息产业链上的地位不高。按照附加价值高低可以将全球价值链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所处的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拥有品牌,负责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着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第二部分为日本所处的次高端,日本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大国,是世界消费电子产品的霸主,在微电子、光电子产品以及计算机方面仅次于美国,并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尤其拥有精湛的生产工艺;第三部分为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他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经过积累,他们已具备较好的生产技术,正发展成为集成电路等部分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并生产部分高端产品和新产品;而上海地区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
价值链在全球化的同时,本身的构成也发生着变化,使得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低的部分更加边缘化,进一步降低该部分的附加值,相应地,高端部分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价值链弧度收缩,导致国际国内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上,随着跨国公司外包低价值链附加值部分,发达国家获取的收益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越来越少。
从国内来看,掌握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的群体可以从全球搜索利润,而劳动者由于低端产业转移面临就业困境。这就使得上海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上海IC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上海市近年来IC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上海市已经成为我国IC产业的支柱之一;然而,从上海IC产业产值的分布来看,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面临众多挑战。
(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且对外依赖度高
上海IC产业区技术提升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规模的自主研究和开发创新,FDI和众多跨国企业成为上海IC产业的主要资金供应渠道和技术创新源泉,上海IC产业因尚未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技术标准上受制于人。信息产业技术处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对技术的垄断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对出口技术和设备都严格控制。
例如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是通过引进中国台湾的技术和资金建立起来的,一方面使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相对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并使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水平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另一方面使上海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引进更多的台湾技术,形成技术发展过程中明显的“路径依赖”。
在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上海研究开发费用R&D占GDP对信息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不够,对信息产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不大。要维持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上海在R&D经费的投入量、密集度、分配比例、人均研究经费、投入结构等方面要重点加强研究。上海地区IC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突破技术的瓶颈,仍然要充分利用国际技术扩散机制吸收、学习和积累技术,并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缩小甚至消除技术差距。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上海IC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及增值含量低,而且大都集中在中低档次的消费类电子应用领域,大多局限于进口代替的仿制产品类,同时缺乏个性技术及产品,满足不了也跟不上应用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机制
上海IC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力度仍然欠缺。产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本地高校和在校生的多寡,更重要的如何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黄维德、陈万思(2005)关于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流动的调查显示,信息产业人才供给的增长速度滞后于产业的发展速度,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极为短缺。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信息人才所享受的薪酬吸引力不够,获得的培训机会不多,工作满意度不高。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足够重视,使人才高度流动难以长期沉淀和集聚。
(四)产业发展融资方式不足
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IC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巨额资本投入,特别是对R&D的投资,但目前上海IC产业由于资本短缺、融资困难,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因缺少资本支持而不能投入生产、经营和产业化,错失市场机会。
促进上海IC产业升级的对策
综上所述,IC产业价值链上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是研发过程和市场营销过程。国际上也普遍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是IC产业的发展。为促进上海IC产业快速发展,并提高其产品国际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从上海IC产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及产业升级层次来看,上海IC产业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工艺流程升级和部分的产品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带动了全国IC产业的发展。随着价值链构成的变化,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附加价值提升空间缩小,升级难度系数也不断增大,只有转向功能升级和价值链条升级,才能进一步提升附加价值,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势,提高IC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鼓励促进IC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强调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IC产业各部分创新成本很高,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了经济实体的创新收益,提高预期利润,鼓励企业创新;其次解决上海IC设计企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为设计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加大社会对创新的支持;四是建设和完善IC设计公共服务体系,减少设计公司所承担的额外成本。
另外,将学研产相结合,使上海众多高等学府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并形成共建合作;缩短学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大对高科技园区的公共投入,加强管理,鼓励合作,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设计和信息密集服务行业,而把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劳动密集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向上海周边地区如昆山、苏州、无锡等地进行梯度转移和扩散,积极把网络延伸到周边;树立强大的区域品牌,从而促进上海IC产业向价值链中附加价值高的两端升级,并最终抓住时机,促进价值链升级。
参考文献:
1.Kaplinsky R, Morris 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Paper for IDRC, 2002
2.龚三乐.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地位与企业竞争力[J].北方经济,2006(10)
3.王建平,汤文仙.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
4.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5.赵建忠.上海IC设计及其产业化[J].半导体技术,2004(9)
作者简介:
詹璐,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口经济、产业经济。
李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宏观经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