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2009-05-13栾占信
栾占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型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全或空白的完型刺激物,即有“缺陷”、“空白”的事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以构建一个“完型整体”。追求一旦实现,便达到内心平衡,获得极为愉悦的感受。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中遵循艺术作品的“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中了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活动中的暂时“空白”,通过教师有意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进而在教学中追求启迪思维的艺术效果,以形成教学无穷的意味和有悠远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中必要的“留白” 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恰到好处的“留白”,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探索精神。
一、课前留白,问渠哪得清如许
所谓的课前留白就是教师在编制自学方案时,巧妙留白,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例如:阅读课的文学常识、写作的背景留白,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重点字词的留白,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整理不理解或者认为很重要的字词,这样的弹性设计,不搞一刀切的做法,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尊重,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促进自我成长。问题探究部分更需要留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留白:在自读这篇文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交流和分享?你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能给同学带来启示?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源头活水。
二、课堂中的留白,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舍不得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总爱对学生讲“时间有限,快速阅读”,试想,此时的学生正在诗书的境界中徜徉,有的或许才刚刚入文,怎么可能做到深入思考你提出的问题呢?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无从体现了。
“读”是探索的开始,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学生披情入文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了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语感。一些文质兼美、引人入胜的美文和诗词,更是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感悟体味才做到含英咀华。钱梦龙的‘三主教学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张富的‘四分四改四坚持等都把学生‘自读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首要的环节。当然,教师也不能随意留白,把“读”作为课堂上打发时间的工具,怎么“读”采用什么形式“读”,教师也要因学生和文本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灵活运用。
(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三)让学生拥有解读的权利,留给学生争辩、质疑的时间
学生是发展发主体。语文课程标中也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质疑,有时会引出学生们的一些独特理解或个性化的观点,获得“意外”的收获。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让学生课堂讨论质疑,一名学生说:“这篇文章写得虚假,不符合实情,唐雎“挺剑而起”他的剑从何而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展开辩论,课堂上很快就形成正反两大阵营。正方认为:《战国策》是史书,不可能记述虚假的历史,况且它在史学上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有的同学补充说:秦王根本没看得起唐雎,就让他带剑上朝了,有的说,是秦王他们疏忽了。反方反驳说:看《英雄》的电影可知,检查是非常严格的,不会疏忽。正方又举荆轲刺秦王的史实证明他可以事先藏好宝剑,却遭到反对说:荆轲刺秦王藏的是匕首,宝剑是没法藏的……通过辩论使他们对《战国策》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它过分的夸大了策士的能力,与事实不符。这样学生就对《战国策》有了高屋建瓴的认识。试想,没有这样的留白,课堂上怎么会有精彩生成呢。当然对于误读和毫无价值的解读,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由肤
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三、课后留白,直挂云帆济沧海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而这就需要我们在结束语文教学的时候善于恰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课外书,向生活学习“语文”。把课内外有效链接,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差异看做一种资源,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乘着语文的风帆破浪远航。
总之,教学留白看似虚空,却传递着丰盈,体现着整体,是教学艺术和意境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总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 吕炳君 何兰芝编著)
《素质教育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扬善德等编著1998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