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高处不胜寒
2009-05-13毛衍雷
毛衍雷
【小引】
韩寒,这个27岁的青年,不仅写着书闯入赛车界,如今又开着车闯入杂志圈。
5月1日,韩寒在他的博客上宣称,他主编的新杂志,最高稿费1个字2块钱,用他的话说,“这本杂志可以帮助大家完成更多的梦想,无论是写作或者影视和音乐,希望他可以帮助好人,惩治坏人。”他曾对媒体说,杂志的性格是有趣,高稿酬则是对文字的尊重,杂志代表了文人的梦想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怀。
这就是韩寒,最初的叛逆青年正在成长,正在成熟,也代表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人物春秋】
韩寒,自从出道以来,其事迹虽称不上惊天地泣鬼神,却也掀起了层层波澜。在1999年,他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2000年,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出版,引发“韩寒现象”讨论。2006年他开始从事博客写作,关注探讨一系列现实问题,同年,网络上爆发韩寒与文学评论家白烨之间的“韩白之争”,引发关于现代诗等的文化讨论。2008年4月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引发爱国观念的讨论。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赴川,因莎朗斯通言论,引发媒体道德讨论。2008年6月因《零点风云》节目对话,引发大师与传统文化讨论。
【韩寒语录】
韩寒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话往往令人瞠目结舌:
1.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2.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3.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4.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5.家庭就像一座山,双方都要拼命往上爬,而山顶只容一个人站住脚。说家像山,更重要的是一山难容二虎,一旦二虎相向,必须要恶斗以分轩轾。通常男人用学术之外的比如拳脚来解决争端,所以说,一个失败的女人背后大多会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6.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被第二个人听见,和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而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口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是冲着那里人多去的。
【人物杂谈】
一本高稿酬杂志的背后
“我不在江湖,江湖中却有我的传说。”很早的时候韩寒就已经这样说过,但是前半句被人们忽略了。多少年来在无数反对他的人眼中,他依然是偶然走红的作家,有了钱玩玩车子,对他每件事都做到出类拔萃却视而不见。
毋庸置疑,他是一个异数。当张悦然和郭小四还在文字中摸爬滚打,还在为了你爱我爱你爱他爱我的轮回中生生不息乐此不疲的时候,韩寒突然在暗处亮起信号灯,盖过所有的光芒:“让开,我要过去。”
我坚信韩寒的杂志对他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至少这项事业本身就含有这样的野心。这本杂志的意义远远不在杂志自身,而在他正式铺开乌托邦地图的开始。作为作家,作为自由骑士,作为人道主义者,作为独立思想家,这本杂志给韩寒的诸多身份以及无数个韩寒提供一个交集。
这是他的国。他的第一块领土,是他乌托邦精神的第一块试验田。那高额稿费不是噱头,而是为了革命的个人牺牲。
而更重要的是,这也会是我们的国。
现在回首再看那个“媒体炒作得狂妄的小子”,这个身份已然远去,模糊不可辨了。
所住非心,名缘何起?韩寒多年来背负“叛逆的年轻人”之名,现在终于举起时间这件武器反击——“叛逆”的误读肯定还会继续,只是他已经不再年轻。
不要再叫他年轻人,不要再提青年作家。
在《时尚先生》里,他胡子拉茬,眼神略带做作,似乎一直在憋着笑。他还不太习惯这些。
这一刻的韩寒和他以往的任何时候都不同,这是一个准备步入中年的男人。承认了吧,承认了吧,和我们一样,他也开始老去了——但这恰恰是他真正闪耀的开始。
如果这块大金子能够发光,那么我们也许会一起迎来最好的时代。
“我是不能被分类的。”韩寒说。但是我们依然坚持这样讲,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可以不是偶像,却一定是榜样。
(摘自《青年周末》)
【资料链接一】
韩寒:只要书卖得好,就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文静 岳帅
据悉,刚刚过完26岁生日的韩寒,博客点击率已超过徐静蕾,成为全球博客点击率最高的冠军。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前段时间韩寒与各地方作协就“全国30省份作协主席小说联展”一事“骂战”吸引不少点击率有关。其中,他的三篇博文《领悟》《副主席郑主席》《驯化和孵化》频频登上新浪博客频道的首页推荐位置,累计吸引点击率超过百万。在乱花迷眼的背后,我们想知道一个更为完整、真实和理性的韩寒,从而了解更多的独立而叛逆、真实又模糊的“韩寒们”。10月6日,韩寒接受本报专访,谈及年轻一辈对作协体制的看法以及成为一名成功作家需要具备的要素。
我喜欢“论战”而不是“骂战”
记者:在本次你与各地作协主席“骂战”的背后,我们更想知道你对作协体制以及“体制下的一批传统作家”的看法。
韩寒:首先,我觉得用“骂战”这个词是不公平的,这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的做法,因为用“论战”是没人愿意看的。但我希望这种在博客上发帖子的争论是“论战”而不是“骂战”,我也一直是这样写的,我在文章中也没有骂人啊。
这次“论战”我只是在说一件事情——不该有作协,不该养作家。在社会上,有一批作家是独立的,但是也有一批加入作协的人是被国家养着的,还有一批人是为了附庸风雅,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加入作协的。但是我觉得不管是被国家收编的,还是想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任何作家都不应该这样做。
记者:你认为不该有作协这样一个组织吗?
韩寒:对。我觉得艺术家就不应该成立这样或那样的协会,艺术家唯一可以成立的协会就是维权协会,联合起来打击盗版和不法书商,别的协会都是有碍艺术发展的。我们国家的一些体制都是照搬苏联的,后来苏联解体了,现在由国家花钱养着作家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也是不合适的。在国家成立初期弄一个协会,由国家来指导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家是一帮很难控制的人。但是现在国家已经很稳定,很繁荣,很富强了,还是这样管理作家,确实没必要。在当下社会里,作家为了经济进行奔波是很辛苦的,大家要忙自己的事去,没有作协体制更能彰显国家对文化的自信心。
记者:在作协里有你喜欢的作家吗?你和他们有私交吗?
韩寒:作协里当然有我喜欢的人,我觉得他们人好人坏是个人私交的问题,但我对整个作协体制并不认同。
记者:现在有许多活动被认为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握手”,对中国文学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你认为呢?你觉得以后文学走势会是网络文学占优吗?
韩寒:我认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其实都是文学,只是发表的渠道不同。可能年轻人更喜欢把文章贴在网上,这样随意性会更大些。至于以后的文学走势,到底是传统文学占优还是网络文学占优,现在还很难说,这要因人而异,因科技而异。其实,我更喜欢在纸媒上看东西,我在网上看文章不会超过3000字。
书卖得好就是俗?就是向市场低头?——其实不那么简单
记者:有人说,一种主流意义上的评论,多为人情评论、红包评论,没有价值;另一种网络评论则矫枉过正,陷入谩骂、口水战和情绪化,更没有价值。有没有第三种道路——一种有锋芒也有理性,言辞尖锐又充满理据,与人为善又毫不留情的评论?
韩寒:应该会有。有些人很聪明,知道问题所在,像这种说法:“我只认可一种作家,我喜欢的作家我认可,其他作家我不认可。”这种说法我觉得能接受,说得比那些作协里的作家有理多了。
记者:你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韩寒:首先是文笔好,写出的文章不能枯燥,不要把作品写得像政治课本。第二要相对独立,也许有人认为政治上过硬就是好作家,但我更主张经济独立,不要依附于任何团体,也不要加入任何团体,要有骨气。实现经济独立,最重要的是你的书销量要好,除非你能从别的地方挣钱。但这也是传统作家看不顺眼的地方——他们觉得你书卖得好就是俗,就是向市场低头,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你从市场上能得到相对多的收入的话,你就真的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作家和作品。
韩寒: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读的东西。我不推荐解放后的作家和作品。
记者:你认为好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韩寒:首先阅读感要好。现在许多人觉得只要思想好,不管写得多粗制滥造,多平庸,只要大家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神化,就成了相当好的作品,这种文章是不能读的。至于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是说不清楚的,文学和别的东西不一样,它没有标准,要看自己的感觉,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觉就不同,只要能和自己的经历产生共鸣就行。
划分“80后”“90后”是不公平的,30年才能算一代
记者:关于“80后”的问题,社会上说他们年轻而叛逆,如果你来定义,你会怎么说?
韩寒:我完全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许多人跟我说几零后几零后的人做了什么,我觉得这和具体的年代没有关系,像1979年和1980年,1989年和1990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一样的人。把他们一个叫做“80后”,一个叫做“90后”,这种划分是不公平的。如果真要用年代来划分的话,30年一代人还是可以的。30年出一批人,其他前后左右的都是和他近似的个体。
记者:那你看这最近的30年是哪30年呢,是70,80,90年代还是60,70,80年代呢?
韩寒:这要具体去看,要看“90后”的孩子们有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足够的能耐,足够的本领。这得通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回头去看,看哪一批人有共同的特点。
记者:你对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怎么看?比如说现在我们实行的高等学校的教育,你觉得改观了吗?
韩寒:这个问题我现在不能说,因为我离开学校已经将近十年了。我不了解现在的教育,所以我不能再去胡说八道。
(摘自《中国青年报》)
【资料链接二】
韩寒不看好自己的新书
韩寒新书《杂的文》近日亮相。这本以韩寒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结集成书的《杂的文》,评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不过韩寒也坦承,书里面的文章,大多数他曾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
尽管有人对韩寒将博客里发表过的杂文结集成书存有异议,但韩寒坚持必须出版。“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文章是想法的归宿,而书是文章的归宿。无论如何,无论我在哪里写的杂文,以后我都会收到我的书里。”
韩寒在新书序言里表示:“我不对这书的销量抱有任何期望,毕竟文章很多读者都看过……不想买的读者可以在书店站着把这本书中未发表的文章看完。但希望某些人不要用此书的销量来说三道四。”也因此,当年以300万卖出《光荣日》的韩寒,这一次连合同都没有签,一分钱没拿就将《杂的文》交给出版商。
(摘自《北京娱乐信报》)
【感悟】
韩寒总是辛辣地讥讽世俗的丑陋,也许很多人都认为特立独行的他应该有着一张灰暗冰冷的脸。但现实中的他却文质彬彬,总是带着和善的笑容。他的经历和作品虽颇受争议,但是他仍然在作品中毫不保留地谈论社会中的各种现实,并流露出对某些现象的愤慨与讥讽,展现自己鲜明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曾获得许多奖项,并受到许多专家的关注,但他也因为不佳的学习成绩和特立独行的作风遭到许多非议。这就是韩寒。由韩寒引发的相关社会现象被媒体称为“韩寒现象”。希望身处“高处”的韩寒能够走得更远。
【强化练习设计】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被第二个人听见,和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口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是冲着那里人多去的。
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以“人多口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