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质疑”的运用和把握初探

2009-05-13张彩贤

都市家教(教育交流)·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质疑思维教师

张彩贤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疑”是思维的火花,有疑才有思,才会有发现和创造。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与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常有疑点,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同时,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

一、“质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1、 在组织教学中“质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导引的设计,特别是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要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又符合教材自身的性质。

比如在“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直接质疑导课: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札尼的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课堂的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五花八门,如:肉块为什么会消失?鸟胃是否可以进行化学性消化?鸟胃是否产生了消化有机物的物质?鸟的胃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吗?等等。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层层深入地分析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内涵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及真理的相对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在新课学习中“质疑”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

如在“生物的进化”一章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中,学习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后,还需学习“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时学生的大脑已有些疲劳,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显然,学生的间接兴趣已有所下降。这时,就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笔者及时抛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①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蠖的体色及数量如何?②20世纪,桦尺蠖的体色及数量如何?③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④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⑤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探究氛围重新活跃起来,积极地阅读教材并认真思考后作答。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学习中“质疑”,运用兴趣规律,促进两者转化,乃是最优教学的最好表现。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这两种兴趣的互相转化,就是要努力通过教学刺激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当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喜欢这门学科,对生物学科的未来产生浓厚兴趣时,直接兴趣就会自然地诱发出间接兴趣。

3、在课堂结课中“质疑”

我们知道,一个引人入胜的新课导人,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知识重点,意义更为重要。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一节结束时,笔者让学生充当医生的角色为两位咨询者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使授课的主题得到升华。病例1:一对夫妇,男方患抗微生素D佝偻病,女方正常,女方已怀孕,他们担心未来的宝宝是一个佝偻病患者,特来咨询,请你帮他们拿个主意;病例2:一对夫妇,曾生过一个先天性愚儿,他们想再要一个小孩,特意咨询了医生甲,而医生甲建议他们不要再生小孩,你会提出一些什么建议呢?

二、生物教学中“质疑”运用应把握四个关键

1、难度的适宜性

教师设置的质疑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即不但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怕学生不懂,所提的大多是一些记忆型问题。如:叶绿体的色素分为哪几种?分别是什么颜色?主要吸收什么光等等?其实这样的问题因难度比较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而过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就会挫伤学生思绪的积极性,到最后只能由教师自圆其说,这样更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密度的合理性

教师设置的质疑应疏密有间,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以利于学生的大脑皮层有效储存。而部分教师,特别是有些新教师由于对现代教学理念理解的偏差,为了体现师生互动,决心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却由此产生了“满堂问”的现象。它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但在本质上同“满堂灌”是一致的,都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出现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的现象。

2、跨度的开放性

教师设置的质疑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得满头大汗,但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却难以深刻理解,成为知识点进一步落实的一个盲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几个混杂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如果有多媒体演示更好),然后让学生识别、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巧设陷阱,挑起矛盾,然后澄清是非,总结出正确的识别技巧,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质疑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质疑思维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