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裤瑶民俗文化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发与延伸
2009-05-13韦静涛
韦静涛
摘要白裤瑶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通过对桂西北白裤瑶民俗文化的研究,探究白裤瑶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和白裤人的生活及。态,从而使白裤瑶民俗文化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得到开发与延伸,
关键词白裤瑶民俗文化高校美术教育开发与延伸
美术教育是人类文化得以充实、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与实践的需求。是现代人和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美术教育承担着培养审美的人的教育任务,它属审美教育即美育的重要范畴。随着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实践的强烈呼唤,人类需要的是发展,发展需要的是构想。构想需要的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想象力,赋予创新深刻思想内涵的是丰富的文化理论。但是,文化理论必须具有先进性、方向性和实践性,,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文化辐射、引领地方文化潮流的作用,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广泛实施,地方高等学校美术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完善势在必行。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发和延伸深化了美术素质教育,提高审美素养、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表达感情,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白裤瑶铜鼓、服饰等文化丰富多彩,为地方高校开展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体育和民族旅游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后的条件。
一、白裤瑶民俗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根源
地处桂西北少数民族白裤瑶拥有丰富的民族与地方特色资源,历史上曾有“女还舅门”风俗,姑妈之女要嫁给舅爷之子。外甥女出嫁J必须经舅爷认可。媒人带礼品到舅爷家,与舅爷商定姑娘的“身价银”,舅爷收取大部分。,女子外嫁时,要在同“油锅”姐妹陪同下,带礼物到舅爷家向表兄道别。女子婚后。就进入夫权制家庭,不能再和男子“玩表”谈情。男子婚后却还可以参与“玩表”。白裤瑶葬俗中给死者砍牛。让他在阴间有牛耕田。舅爷给牛敬酒,授刀给砍手。砍牛后,舅爷分得一条牛腿,舅爷的家族每户分得一条连肉带皮的肋骨。这都是舅权在葬俗中的体现。还有两点引人关注:死者的旧情人来送葬,孝家看作亲戚。送走了亡魂,年青的生者唱细活歌谈情说爱,汇聚砍牛场,群体性的情感交流。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开发与延伸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充分利用学生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深的理论理解能力。来认识和解析白裤瑶民俗文化的玄思妙理。白裤瑶是保存传统民族文化较浓的支系。瑶语称“瑙格劳”,因男子都穿白裤,故称“白裤瑶”。白裤瑶的裤子一般是白布制成,裤长及膝,裤脚用黑布包边,红线绣花点缀,膝盖处绣着五根直的红线条,中间三根长,两边两根短,形状象手印。白裤瑶的男人只要出门,那杆枪总是背在身上。串寨、赶圩、干活、娱乐、枪,差不多就是男人身份的象征,因此而得名——称不离砣,枪不离身的美称。男的会打铜鼓、打陀螺、吹牛角、吹拉利、吹木叶。女的会织布、纺纱、画裙,家里的男女老少的衣服全是家庭主妇手工纺纱、织布、染布、画布、绣花而成的,据说一个家庭主妇做一套衣服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特别是用粘高树脂来画衣裙是白裤瑶服饰文化的一绝。白裤瑶女子的上衣分冬装和夏装。冬装式样与男子的外衣差不多少。夏装却很原始奇特,称作挂衣。挂衣没有衣袖,面前一块。背后一块,两边肩上各用10厘米宽的黑布连着,腋下没有扣子,全是敞开。不穿内衣。挂衣底为黑色,背面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大多数图案都象一块方印,意即瑶王的大印永远在瑶家人民的心中。她们下装全是褶裙,长至膝盖,用丝线绣上层层花边,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既象一朵随风摇曳的鲜花,又象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煞是好看,甚是漂亮。只有深入生活。了解民俗文化,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开发与延伸。
二、白裤瑶民俗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发
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深入生活,体验民俗,艺术实践这三个主要手段,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自我的创造潜能,有效地提高国民的创造意识。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天然的还是人为的、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民俗文化,都是我们必须依托的重要条件。因此,现代美术教育改革应着眼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应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到美术教育的首要位置。
白裤瑶的传统建筑——粮仓,就具有它独特的风格。白裤瑶粮仓有5米余高,直径约有2.5米,分有上下两层。用于储存粮食的上层,有3米多高。四周由竹片编围而成,留出一道只能容得一个人进出的小门口,门上安有一副门耳。白裤瑶粮仓粮仓顶上,是经茅草铺盖后,构成美观实用的圆形顶尖建筑。这是一种全然不符合中国绝大多数人传统印象的谷仓,这是一座座粮食的宫殿。宫殿分三部分,仓脚、仓房和仓顶。仓顶是尖着的,大多盖的是草,草下是木板。层层叠叠,密密实实。远远看去,非常打眼。仓房有四方形,更多的却是圆形,四周用篱笆或者榫的木板围严镶好。粮食搁在里边,没有任何问题。最有创意。也最妙的是仓脚。仓脚由四根木组成,拔地而起,仓房地板就悬空架在上面,离地差不多两米,有楼梯通上去,所以,下面便是空空的所在,八面来风,通透清爽。这样的设计,有效隔绝了老鼠爬上谷仓的通道。把某种因地制宜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中国建筑艺术,是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可以想见,我们祖先为人类社会发展付出的聪明才智。
铜鼓是人们虔诚礼拜的神器是白裤瑶族家族权利的重器和财富的象征。同时又是一种图腾崇拜,铜鼓集中了图腾崇拜和艺术之精华,它是大山的精灵和民族精神的寄托。肩负着一个山居民族的神圣使命。铜鼓也是白裤瑶权力的象征,过去在对敌作战时,用以发号施令。现在,凡丧葬婚嫁或娱乐场合,用几十面铜鼓排列在一起,在皮鼓的伴奏下。进行敲击,声音锵铿宏亮,场面十分观壮。铜鼓还是表演铜鼓舞的关键打击乐器。它的完好保存为铜鼓舞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白裤瑶铜鼓不仅是一种文体活动,它还与白裤瑶青年的爱情紧密相连,白裤瑶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铜鼓舞后的晚上结成称心如意的伴侣。在寂寞单调的山寨生活中,白裤瑶男女青年心中都在盼望金秋时节的铜鼓舞,特别盼望拥有跳铜鼓舞后的美好夜晚。因此。铜鼓舞得以较好的传承,白裤瑶的一些民间艺人是功不可没的。打陀螺是白裤瑶的一种竞技,陀螺是清一色的扁平样子,平头,短脚,脚尖钉有钢钉,它有大有小。在打陀螺时,陀螺的旋转就像风一样。打得热闹。看得也热
闹,呼喝阵阵,彩声连天,体现了白裤瑶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以上等民俗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三、白裤瑶民俗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延伸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们要保持本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个性。必须大力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白裤瑶民憨厚善良、勤劳勇敢,民风淳朴,能歌善舞,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以原始、奇特的铜鼓文化、陀螺文化、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饰文化、歌谣文化和饮食文化以及狩猎、斗鸟等最具民族特色,广为世人关注。近些年来,旨在揭开白裤瑶神秘、美丽面纱,展示白裤瑶多姿多彩民族风情,为了揭开白裤瑶的神秘面纱,让这个藏在深闺的民族勇敢地打开山门,展现民族风采。
作为地方高校,我们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培养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河池学院地处桂西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民族与地方特色资源。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刘三姐绣球舞、瑶族铜鼓舞、壮族板鞋舞、仫老族“走坡”、毛南族师公舞、壮、瑶、苗等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是美术教育的开发与延伸的依托。
高校作为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重地,要研究和健全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加强美与美育的教育教学,首先要重视课外实践,利用艺术实践、观摩及教育实习,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丰富的艺术感受和表现力,在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白裤瑶民俗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美术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技法与制作的教育、欣赏的教育,它同样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我们应该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到美术教育的首要位置和主导位置上。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民族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当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民族文化底蕴,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丰厚积淀,美术教育要充分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及时了解民族艺术的发展和现状,有利于学生对世界民俗文化艺术的识别与吸纳。在民族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利用艺术的感染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理解和感悟,能够激发青年大学生从中获得智慧与熏陶,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观,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起源,这种文化的本源是本土文化发展和变革的主脉,脱离这个主脉,那将无从谈起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白裤瑶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民俗文化的研究者不仅要从理论上研究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更应该为其传承保护做好实际的工作。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只有正确理解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树立它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育人优势,培养出跨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要保持本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个性,注重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使白裤瑶民俗文化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得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