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普通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的调整
2009-05-12包志同
包志同
摘要新教材的改革已成为全国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本文就2007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引言、选材、专栏文献、照片、练习等内容的变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 内容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改革带动了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在深深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那么,与1992年版相比,2007年版新教材在教材内容方面到底有哪些变化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点。
1 引言内容的调整
2007年版教材继续沿用1992年版教材的做法,每章前都有一段引言,但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言既概括本章内容基本线索及其特点,又介绍本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当时中国所处的世界地位。这一引导性序言更富有概括性,指导性也更强,尤其能把中国古代历史放在同一时期的国际背景下,视野更开阔。这样,学生在明确三个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整体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2 选材内容的调整
2007年版教材添选了许多最具文明价值—学生已经或即将遇到的,不仅影响现代文明发展,也将左右个人素质和前途的重大内容。如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007年版教材在许多章节中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在第一章第四节,讲到“周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己有了初步认识。传说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第二章第四节指出:“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等。其次,2007年版教材将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改为“制天命而用之”。事实说明人永远不能战胜自然,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只会导致不顾自然,破坏自然,这将造成人与自然同归于尽的后果。此外,新教材还补充和扩充了人才选择、交通、法治建设(秦律、大明律等)、商品经济(如唐朝的邸店、柜坊等)、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与社会现实或现代热点话题相关的题材。这些新添的教材内容将学生的视角引到了社会现实,使学生自然地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
3 增加专栏文献资料
2007年版教材中引用了很多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为阅读文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既是正文的浅化,又包含正文的高水平要求。引用文献资料对高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的具体呈现方式有:
(l)在行文中引用,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里,行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就有十多处。
(2)引用整段文献,以黑体字单独放在竖式栏里,用来进一步说明或印证课文内容。专栏的文献资料,所选内容的难度都适应高中语文水平。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一节里,引用了《后汉书》里的一段话,用来说明我国古代西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3)在每节课后又增加材料解析题,这些材料与课本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如“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课后材料解析题来自于《新唐书杨炎传》和白居易的《重赋》,通过这个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两税法”的理解。
(4)在有些章节的最后面又开辟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结合课文引用一段或几段史料,并设计出思考题,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
4 增设历史照片
2007年版教材不再使用勾勒的黑白线条图了,而是重视运用照片表述历史活动。即用2007年版教材的照片替代1992年版教材图画,还增加了一些彩图。1992年版教材仅有黑白线条图93幅,而在2007年版教材中,有彩色照片20幅,黑白历史照片133幅,共计153幅图画,比1992年版教材的图片增加了60幅,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2007年版教材的这些照片提供的历史信息比文字记载的历史更生动、准确和可信。如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节,有5幅照片,分别是“《陀罗尼经》经卷(部分)”、“莫高窟的唐代彩塑”、“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部分)”、“阎真卿《阎氏家庙碑》”、“怀素的《自叙贴》”。这些照片把隋唐文化的繁荣景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增加了历史教材的真实性、直观性、历史性和人文性。
5 调整课后练习
2007年版教材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练习题题型多样,具体表现:(l)增加了选择题,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第二章第一节课后练习题一。(2)保留了问答题,考察学生必须掌握课文重难点知识。如第三章第三节练习题二。(3)增加了材料解析题,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第四章第四节练习题三。(4)某些章节后面设有“阅读与思考”专栏,让学生思考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和思维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如第四章第五节课后“阅读与思考”题。(5)某些章节后面增加了自由选作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第五章第三节练习题三。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国古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