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助澜语文教学
2009-05-12王之钟
王之钟
[关键词]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对学生进行启智思维的过程,也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思想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实践,逐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发散思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在阅读、讲读、写作等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学生的情商得到锤炼提高、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写作的表达技巧得到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发散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应该说,教师是在用别人的思想启发帮助学生去建立自己的思想。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两大内容是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其主要手段是优化和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语文学科知识的实质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组织,是使语文知识系统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组织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各个方面(如作好读书笔记),从而优化认知结构;还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达到丰富思想扩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当学生优化和扩展认知结构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即语文能力得到不断培养,随之产生的必然是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无不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素质训练的着力点和层次变化,体现着优化和扩展认知结构的循环发展过程,充满着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社会生活和写作等)的辩证思维,这样会使学生的个体思维得到全面深入地发展。例如:教学《背影》这篇纪实散文时,我用实物投影形象地展现父亲的几个背影,从繁复的动作中,学生体会到艰难,毫不利索的动作让人于心不忍,为之难过,再加上有感情朗读的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散文创设的意境——父亲为什么丢掉尊严、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广众之中爬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橘子?这不正是前人说过的“子骑父做马,父愿子成龙”吗?这样一位至善至情、爱子如命的父亲的背影能不铭刻在儿子的心中吗?能不让儿子掉泪吗?我又联系现在的父母爱儿女比朱自清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例,启发学生说出父母爱自己的一两件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对学生思想触动极大,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激励学生的美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学生逐步形成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语文教材是经过精选的文质兼美、适合教育的典范文章,其艺术感染力是强烈的。课文中的记叙、抒情、介绍、议论、阐述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能对阅读欣赏者——学生起导向作用。这些课文正是通过形式上的艺术之美作用于审美主体——由学生的感官去唤发对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对美的形象感到听动悦目,产生美感效应,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