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税,是否仍然必要?

2009-05-12

商情 2009年14期
关键词:税收收入财政收入税收

石 宇

[摘要]2002年至今,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减税的声音却没有减弱的迹象。本文通过2002-2007六年时间具体的宏观数据分析,还有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税收超长增长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得出了对于当代的中国,调整税收结构比单纯的减税更为迫在眉睫的结论。

[关键词]税收增长减税

近几年来,减税的声音一直缭绕在我们的周围。不管是错误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叫法,还是轮番降低提高退税率的决策,都把关于税负的讨论推高到了一个白热化的层次。减税是否仍然必要?应该如何去减?笔者试对此进行分析。

一、关于数据的分析

在2002-2007年六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税收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且税收弹性系数再也没有下过1。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我国的税制结构已经从之前的商品税占税收收入70%左右下降到了57.5%(2007年数据),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部分税收弹性系数的持续偏高。目前,国家税务总局以财政收入占GDP的总量来衡量宏观税赋,其基本在20%左右,这一比例比起六年前的11.8%有了很大的增长,虽然仍然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之下,但是不能忽视政府收入还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后三项在我国的政府收入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收入加总后占GDP的比重才能看出真正宏观税赋的高低。

但无论财政收入增长是什么原因,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居民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说明企业与居民税赋过重,过重的税赋使企业难以应对高成本的转型压力,在目前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无以应对,居民税赋过重是内需迟迟无法提振的原因之一。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国际预算收入完成34808.19亿元,同比增长33.27%,国家预算支出22882.02亿元,同比增长22.69%亿元,收支相抵盈余11928.17亿元。这个速度十分惊人,而且还发生在在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出口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在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相内需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转化为消费的过程中,财政的税收收入却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增长,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在大规模财政盈余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大规模减税,否则在逻辑上很难说得过去。而朱青教授认为,即使我国存在税收收入超常增长的问题,这也不能成为减税的理由,很多地区存在着征“过头税”的情况,这种税收收入的超常增长不是由于税制本身造成的,只能通过依法治税来解决。

二、国内环境的变化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我国的社会保障不足,没有开征正式的社会保障税,储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社会保障,取消存款利息所得虽然对税收收入和资本投资的公平性都有一定的损害,但是从税收稳定调节经济的大原则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2008年月日证券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意味着高达1945亿元的印花税收入将至少缩减一半,这还没有算上今年股市不景气的因素。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企的税率从33%一下子降低到了25%,占我国所得税收入19.2%的企业所得税发生了如此大幅的减税,对今年税收的影响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今年以来企业税的税收收入一直在产生大幅度的下降。

今年的中国多灾多难。截至2008年10月6日12时,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825.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34.5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90.57亿元。

三、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际油价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有了大幅的下跌,但还是保持在一种高位波动的状态下,作为很多行业的主要原料,它影响的不仅是企业的成本,很可能是企业的存亡。

原材料涨价,在百姓饱受高物价困扰的同时,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也让企业尝尽了苦头。“玉米、黄豆的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维生素、氖氨酸、蛋白质……这些饲料添加剂也统统都在涨。”和石油一样,它是很多企业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

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次贷引发的波及全世界的美国金融危机,且不说国内大型企业和银行在这场次贷风波中遭受到的损失,胡锦涛书记与小布什通电话表明中国态度让人们不得不预测中国将购买美国8500亿救世计划的很大一部分。外汇储备的贬值,财政支出压力的增加,都让减税在这个时候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四、我的观点

税收除了增加财政收入之外,还有调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和进行收入分配调整的作用。在没有进行任何经济统计的前提下,单凭感觉,还是感觉税重了。中央财政收入一年又一年在上演着大幅增长的神话,而上半年再高的超计划收入也会在下半年超计划地花掉。周围行政机关的福利和财政学中学到的财政管理支出在支出中的巨大比重,还有离开北京之后切身感受到的公共服务的质量都让我作为一个纳税人感到有些生气。当然,这并不能作为衡量税赋高低的标准,只是既然税收增收那么多,为什么不提高支出效率,多与人民分享一些经济增长的福利呢?

我国的企业向来是以廉价劳动力作为盈利的重要因素,在劳动法颁布后,利润空间被近一步压缩。加上融资渠道狭窄,经济不景气,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结算的危机。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对大企业的的依赖将越来越小,搞活小企业分散金融风险是一条明路。在这时候减税无疑是一种中性而优良的政策。沿海的很多企业在今年的宏观形势下只能采取偷漏税的方法来维持生存,我认为国家应该不如将这部分本就收不上来的税减去,以慰民心。

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或者如朱青老师的观点提高第一档税率和第二档税率之间的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本不是一个取得税收收入的来源,本义是培养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所以没有必要对收入不高的纳税人收取较多的税款,这样不仅不会对财政收入有太大的贡献反而会打击纳税人的积极性。

我觉得现在中国税制的问题不仅在于增税还是减税,更在于一种结构的调整。如安体富教授所说,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企业所得税的内外资合并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下一步可以做的,比如国地税合并为一个征管机构和一个监督机构,降低征管成本,甚至流转税中的两大税种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合并等,关于税法的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中国的税制改革从1994年到现在已经快十五年,是下定决心刻度阻力逐步细化完善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朱青.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的减税问题[J].税务研究,2003,(4).

[2]安体富,任强.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J].税务研究,2007,(10).

猜你喜欢

税收收入财政收入税收
China
1—4月份怀柔区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中国财政收入走势图
贵州国税收入首次过千亿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上半年财政收入总值14306.78亿元
上半年个税同比增长150.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