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进行时
2009-05-11张惠远
张惠远
农村绝大多数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堆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对一些地区环境状况形象但真实的描述。
编者按: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是环保工作的薄弱地区。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11月,中共中央提出扩大内需10项措施,国家环境保护部据此推进的六项工作中,加强农村环保即是其一。
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农村环境保护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的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农村环境保护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转变历程,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2009年农村环保起步基础
目前看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各地围绕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模式探索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解决了农村近1亿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600多个县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户用沼气达到2200多万户。
农村环保政策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相继发布。环境保护部也制定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这些政策与措施,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深入开展。1982年,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率先在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开始组织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并逐渐在全国推广。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629个环境优美乡镇,50多个市、县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这些工作,使农村环境保护融入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了各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当前农村环保五大难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是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许多地区饮水安全仍然得不到保障。2007年底,全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有些农村的饮用水源地甚至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对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村镇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2.8亿吨。绝大多数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堆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三是农业生产污染逐步加重,土壤和面源污染非常突出。2007年,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突破5000万吨和160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35%左右,大量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每年产生的6.5亿吨农作物秸秆和27亿吨畜禽粪便,大部分得不到利用,已经成为农村重要的污染源。
四是农村地区受到工矿污染和城市污染转移双重威胁。大多数农村工矿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来源。
五是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农村环保遇历史契机
2008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对农村环境保护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农村环境保护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休小康的跨越,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中央颁布了_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建设内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支持的重点。
近几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环保的有效模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农村环保的进一步加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浙江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江苏开展了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川等省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福建等地开展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这些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范例。
加强农村环保六对策
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要求,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同时,加强农村产业生态转型引导,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村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
全面落实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促治”。围绕“以奖促治”工作,开展配套政策、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及时总结措施执行情况和各地经验,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扎实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制定完善农村生活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物处理。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优化农村工业布局,推进污染集中治理,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对畜禽养殖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和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保障食品安全。
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制订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重大事项督察范围。
进一步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示范作用。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农村地区资源开发监管,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扩大当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按照区域生态环境整体特征,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察体系。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