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三种心理效应
2009-05-11刘娜
刘 娜
心理效应作用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一、集体效应
许多学生从事某一件事的理由就是“其他人也都这么干的”。他们的种种见解、喜爱与厌恶一般都是受集体影响而形成的,这种心理反应效果就是集体效应。
教师应注重培养和发挥集体效应的有利作用,笔者认为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注意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有进步和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诚恳的批评。同时,应鼓励学生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集体活动。如开展英语作文竞赛、英语朗诵比赛、编演英语小品、小话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课堂气氛融洽、活跃。
2.注意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
教学中通过“好带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集体。例如,指导学生组成英语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其中1~2名优秀生,1~2名差生,2~3名中等生。要求他们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每个成员的成绩。实践证明,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各自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
二、个性心理倾向效应
学生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个性心理倾向”。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主动运用这个心理倾向积极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智能发展的“最终点”。如何运用“个性心理倾向效应”,笔者经多年实践探索后,有如下体会:
1.调查摸底,分析原因
制作学生学习情况登记表,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学生学习常见错误等。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学生方面来说,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智商等原因。学习差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尊心强,求知欲却低的特点。
2.对症下药
对于接受能力强、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应采用“聚焦法”。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如经常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增强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即可摘掉差生的帽子。
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爱面子,羞于发问,心理封闭,学习上死记硬背,不敢活用。对这类学生,可通过观察和谈心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自卑心理沉重,弄不好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一般采取感情倾斜的方法。具体为:思想上不歧视,更多地关心、体贴;笑脸进课堂,减少差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他们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常提问,做对了及时给予表扬,错了则给予指正、鼓励;作业要求与优生同样严格,批阅更为认真仔细,错了让他们及时纠正。
三、情趣效应
情趣效应就是在心理放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探索、求知的心理要求。
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情趣效应,要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愉快的教学情境、张弛有度及过渡平滑的教学程序,使学生以轻松的心理投入学习。为此,课堂教学力求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1.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增强学生信心
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由易到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还能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如在课文导入阶段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多设置几个与课文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在问答练习中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时,再来学习新课文就迎刃而解了。
2.实践与竞争
语文教学的源头就是生活。所以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在反复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运用英语,开展英语口头作文课、辩论课、速读课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同时,让学生将学到的英语重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口说英语、动手写英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注意竞争意识的激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竞争、评选最佳、争当最优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
3.根据合适内容,编排英语小话剧或小品。在教类似“The Moon Stone”。“A Christmas Carol”的课文时,如果以话剧形式完成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英语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激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还能展示他们的表演才能。
4.小老师执教
对于某些难度不大的课文,可实施“小老师”执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先由学生回家自学、备课。上课时,全体学生参加抽选,随机确定“小老师”。“小老师”上讲台就本节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课前设置的,也可以是“小老师”自己提出的,还可以是同学们当堂提问的。一个问题讨论后,“小老师”归纳总结。教师辅助“小老师”控制课堂局面。当同学们对某一问题争论不下时,由教师仲裁。
“小老师”执教法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运用这几种心理效应时,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只有把这三种心理效应有机协调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廖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