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探讨
2009-05-11孙淑芹
孙淑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贯彻和落实上述理念,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提供信息—组织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供信息
这是“解决问题”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蕴涵数学问题的情境,把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提出问题,直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一种迫切的解决问题的心向。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二、组织信息,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并提炼有用的信息,让他们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并倾听大家的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表现:学习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 ;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 ;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学习容量超负荷,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独立思考的“激发点”,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观点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四、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从事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认识,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个体学习探索时,学生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还可能出现不同的见解,即使见解相同,其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学生这些个体差异是宝贵的教学财富。教师必须及时、科学运用这些资源,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以便更好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在小组讨论研究问题基本解答后,教师应及时引导进行组际交流,扩大信息量,弥补小组经验狭窄的不足。接着,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让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探究成果向其他同伴展示。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同时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表意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先让其把话说完,再给予适当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这是“解决问题”教学的第五个环节,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和检查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路和方法,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发现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设计的练习要贴近生活,由模仿到创新,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不断激励学生发现、探究、解决新问题。
六、教学“解决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解决问题”策略是指探求数学问题的答案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其方法是有层次的,其中解题策略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学生要获得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需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尝试和检验、找规律、列表、画图、实际操作、整理数据、从简单的情况入手、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列方程、逻辑整理、改变观点等。
2.实施开放性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其次,教学的形式要开放。怎样有利于学生探索,就怎样去组织课堂。第三,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要开放。不仅仅是课堂上40分钟,课前调查和课后实践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练习设计要开放。要做到强化变式练习,鼓励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办好数学手抄报等。◆(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振华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