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海漫记

2009-05-11张家荣

新西部 2009年4期
关键词:秀山云南

张家荣

走在云南通海的街道上,用鼻子深深一嗅,味道有些深厚。这里汇集了汉族、彝族、回族、蒙古族等多种民族,据说蒙古族在此经历了由牧民变为渔民又变为农民的历程,这个过程,一定有很多感人的细节。这些地方的水已经不错了,饮用还有专门的山泉,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到大为失落,

从石屏到通海,中巴车经过陶村,六谷冲、路南村,就到了通海县境内。除了山脚那青瓦灰墙的村庄都差不多外,通海还是显示了他自己的特色。

往事

通海历史悠久,古代为滇中重镇。通海在南诏时就有通海城之称,并设通海都督,是当时南诏政权的一个军事重镇。有人指出“通海城路”是当时安南(越南)经过南诏境至天竺的主要通道,据称“通海”之名即取可通达海上的意思。

南诏后,大理政权在这里设置秀山郡,后置通海县,其后偶有改动,但“通海”的称谓已深入人心,难以再改。

通海曾筑土城。明初临安府治迁于建水,通海县曾设御驻军,政治仍由县管。明万历时,因土寇攻劫,民不宁居,知县杨翘瀛紧连御城建县城于秀山之麓,又于大桥建一土城,方便往来商贾。明永历时(1647年),土酋猖乱,县治城被毁,大桥迎恩城也毁于兵燹。

至清初,县署寄置于御城北门内。康熙五年,裁御归县,以通海地当要冲,凡附近州县屯田,不准分割,仍属通海。康熙六年,奉旨圈拨附近州县卫所田,给平西亲王吴三桂兵丁口粮,从此通海军民田尽圈。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公开反清,至十七年三月吴自号昭武,八月死于衡州,其子吴世藩,继号洪化,割据云南至康熙二十年。清政府派兵收复省城迤东郡县,包括通海。这一段历史,阚祯兆写道:

九年不见秀山柏,

满地烽烟天欲坼。

后经康乾时近百年的治理,通海也与全国一样出现“康乾盛世,乾嘉升平”,至今留存民间的许多古建筑,碑刻,文物此时为最多。

现在的通海城今非昔比,交通更加四通八达,北经玉溪直达昆明,南接河口出境,西连大理通往滇西,东达贵广西省,全部高等级化。

晚上在通海住下,吃过大碗的炖菜,在城区闲走,感受到他发展的勃勃生机。

秀山

第二天要去爬秀山,观杞麓湖。趁着天早起床,天气不错,阳光普照。迈着步子往高处走,转过两个街道,看到鼓楼,在朝阳下颇有些气氛,也增加了小城别样的韵味。

再往高处走,到达了一条小小的横街,人员众多,热闹不同凡响,房屋却是旧式的瓦房,瓦沟里长满了草,注意看,发现了“步行街”的标志,知道这里是古城的热闹所在。

时间尚早,在一个小店里吃米线做早餐,然后在步行街上溜哒,除了带着露水的蔬菜,发现卖花和烟丝的人较多,也算是一点特色。

步行街不长,半个小时走了个来回。步行街在祖国大地上到处被开避,说到底,我们还是向往回到传统的集市中去,只不过经营的方式正在改变。在通海的古城小巷中辟出一个没有汽油味的去处,还算不错。

再往前走就是秀山了。一个大大的门坊上写着“秀甲南滇”的字样。从门坊里进出的却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提着各式水壶,感觉有些惊奇。趋上前去,攀谈之后才知道,老年人爬秀山,除了锻炼身体,还顺带提一壶山泉水回来享用,使我想起建水城内的独特行业——出售西门井水。不由感慨,这些地方的水已经不错了,饮用还有专门的山泉,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到大为失落,这种生活方式过于奢侈。

秀山是名山,传说汉代时勾町王看中这里,在原始森林中砍出一些空地,建上房子供自己看风光。此后佛教兴盛,好地方都被和尚们看中了,成为佛教胜地,秀山也不例外。现在的秀山上,有涌金寺、清凉寺,玉皇阁、普光寺,三元宫,万寿宫等等建筑,经多年潜心修养,多青苔长满台阶墙壁,与环境相得益彰,是个好地方。

普光寺现存殿宇建于元代,正殿屋架为斗拱式结构,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两座,古朴庄重。东院内就山岩凿有洗钵池,池上方岩缝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于池中,叮咚不息。普光寺后来多有修建,基本保持了元代时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这里,既能了解到元代云南的精美建筑,也可以体味欣赏到元时蒙古族的传统建筑的一样因素。

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元时高僧铁牛禅师所建,经历代增修,具现在规模。由鲁贤祠、桂香殿,海云楼,药王殿,蓬莱阁,武侯祠等连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寺院地势高峻,四围绿树掩映,背山面湖,凉风不断。的确是一个无暑的清凉世界。

涌金寺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进,殿宇宏伟,寺门雄踞于半圆形石阶之上,“涌金寺”3个贴金大字雄浑庄重。

白龙寺坐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后山的惟一建筑,寺院古朴典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亭阁游廊及服务设旋,引水上山,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成为秀山公园又一新的游览点。

在秀山上看县城,纹路清晰,可以指点;观杞麓湖,则波光粼粼,田畴无限。名人钱南园看到此景,也写出了《雨宿通海》的诗,称:

孤城临水背依山,

忆在江南烟雨间。

那肯定是夏天的景色。

秀山有一个土主庙,说是大理国段思平所建,也称勾町王庙,有“宝花玩月”的传说,花是茶花,已没有了:月却还在,是在天空。还有著名的普光寺,一块《普光山智照闫若记》碑,记载了明代的一些东西,可供研究。

秀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到处都挂着对联和诗文,为秀山增加了一些气氛。比如成都人杨慎杨状元(他被贬云南,到处题写到此一游的诗文),不仅给云南人留下许多传说故事,而且让云南人说到杨状元就充满敬佩,可见云南人的兼容气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年的云南需要文化,对文化充满敬意,要不然南诏国大理国的那些显贵们都忙着引进汉文典藉干什么?

杨状元杨慎三生有幸,在云南过得很是舒服,他的被贬对他也难说就是一个机遇。他在秀山写的诗句就可以看出他的“乐不思蜀”:

海鳌江蟹四时供,

水翠山花月月红。

自是人生不寻乐,

莼鲈何必羡江东。

落款“成都杨慎”,还是忘不了他的成都成份。真是,如果他一辈子呆在成都,他哪里有现在的待遇!味道

云南人腌制萝卜的工艺太多了,有水腌萝卜、萝卜条、萝卜丝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水平的集大成者,当然是通海人。

通海人不仅腌制各种萝卜制品,更重要的是他产生一种也许其他地方没有的食品,萝卜丝,也就是将萝卜推成细丝,直接晒干的产品。你如果有闲暇在通海的市场上闲逛,甚至能找到一片专门卖萝卜丝的街道。

这种干萝卜丝洁白柔软,可以生吃,

摘一条放在嘴里,有回甜的滋味,也可以用水煮吃。它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像云南人善吃的阴干茶,阴玉米一样,是此季节收割彼季节享受的食品。

在通海的街道上,用鼻子深深一嗅,味道有些深厚,这里汇集了汉族,彝族,回族、蒙古族等多种民族。

回族和蒙古族都是元朝时随蒙古大军留下来的,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因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相处很好,而且很好地保留了一些自己的传统。蒙古族聚居在兴蒙乡,据说他们经历了由牧民变为渔民又变为农民的历程,这个过程,一定有很多感人的细节,不妨到杞麓湖边的兴蒙乡去做一番探寻。

通海还有一种味道,那就是“五香卤粉”。云南人爱吃美味的卤制食品,招式各种各样,但通海的卤法是绝招,是“独孤九剑”剑谱。你在街边摆一个炉子,上面架一个梯锅或铜锅,煮一些鸡蛋或肉类,抖上几包通海的“五香卤粉”,你的生意就可以开张了,绝不露怯,你看云南城乡,哪个地方不是这样?

五香卤粉也是“老拔云堂”的真诚奉献,它初创于清朝,用滇南遍地的砂仁、丁香,玉桂等制成,可以卤制各种卤肉类、蔬菜,油炸食品、豆制品——主要是豆腐,等等,当然五香瓜子、五香豆的滋味也不错,你难道没吃过吗?

通海的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且风味独特。凉米线、凉卷粉是一道传统美食,其特点是酸甜适中,凉爽可口;鸡丝米线也是通海的一道美食,其特点是清香、鲜甜,味美。

河西油炸豌豆粉,据说是一户姓苏的人家独创出来的风味小吃,已有四代人的历史。具体做法是先将质量上乘的豌豆用水泡涨去壳,然后磨成浆,用筛子过滤,再把浆水放入锅里用文火慢慢煮成糊状冷却后即成豌豆粉。用刀将豌豆粉切成小片,放入锅内用清香油和熟猪油混合油炸,半熟后捞起来晾一晾,再重入锅内油炸待熟透后捞起。吃时洒上椒盐,吃起来香脆,鲜嫩,口味佳,令人回味无穷。

小烧鸭是兴蒙乡蒙古族群众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创造出来的一道风味美食,吃起来香甜鲜嫩,颇受人们欢迎。其做法是将本地产的仔鸭宰杀,除去内脏之后,用蜂蜜涂抹外表搓揉,再放入烤炉里进行焖烤。熟透后取出,颜色鲜红油润,撒上椒盐或蘸调料吃。

高大乡的“白水鸭”、“水煮菜山药”的共同特点就是发挥当地山泉水含有适合人体需要的硫、铁、铜等微量元素的自身优势,将宰杀后的土鸭或洗净的莱山药用山泉水清煮,煮熟后放上葱,薄荷等配料即可食用。味道鲜美,清甜,水煮菜山药还有润肠健胃之功效。“烤鹅”则是兴隆饭店老板阮崇武根据山区特点和人们的口味需要独创出来的一道风味菜,吃起来肉丝细腻,香脆可口。

杞麓湖盛产鲤鱼、鲫鱼,鲶鱼,乌鱼等鱼类和虾类。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了一套深奥的吃鱼学问,例如蚱面鱼就是群众喜爱的一道美味,具体做法是将鲫鱼用剪子从背部剖开,除去内脏,稍微晾一晾待水分半干后,每条鱼上面放一撮蚱面,然后合起来,放入罐内,一层鱼,一层面铺起来。一个月后取出食用,既可用油煎吃,又可蒸食,口感不一,味道极佳。

猜你喜欢

秀山云南
云南驿组诗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分析
幕落时有狗叫,野草呈倒伏状
蒋正永
李青葆
胡新祥
雪花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