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尔特·李普曼名满天下的专栏作家

2009-05-11陈安

凤凰周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公众

陈安

人们生活在今天,关心着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也展望未来,关切着明天将是怎样的日子。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这个被视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记者和政治评论家,自1931年起开始撰写报纸专栏,他知道读者最关注什么,便将专栏名取为“今日与明日”。今天明天,日复一日,他连续写了30多年,共1.4万余篇,美国及其他国家至少有200家报纸通过报业辛迪加加以转载,所以其读者遍及全球,用“名满天下”来形容这名专栏作家应不算夸大其词。

沃尔特·李普曼摄于1965年。

具有震慑力的专栏文章

能成为这样的专栏作家,显然需要功底。李普曼确实为此打下了深厚基础。他天资聪颖,17岁时进了哈佛大学,修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还学了德语和法语,3年就完成学业。他的导师中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乔治·桑塔亚纳。他的同学中有未来的名记者、《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约翰·里德和未来的名诗人、《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课余他当过《哈佛月刊》编辑,还与其他同学一起创办了“哈佛社会主义俱乐部”。毕业后,他留在哈佛一年,在哲学系当桑塔亚纳的助手,詹姆斯给他单独上过研究生课程。

离开哈佛后,他先给当时“扒粪者”(黑幕揭发者)代表人物林肯·斯蒂芬斯当秘书。1913年,他的第一本书《政治序论》问世。1914年,他与人联合创办《新共和》杂志,一份至今尚在出版的持自由、民主观点的周刊。第—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当过陆军部长贝克的秘书,还曾作为军事情报“上尉”参与协助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拟订“十四点计划”。威尔逊向国会发表了这个“为民主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纲领。此计划所倡议、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即为联合国的前身。李普曼还参加了威尔逊出席巴黎和会的筹备工作。1920年,他开始任职于约瑟夫-普利策所办的《纽约世界报》,先写社论,后当编辑。就是在这一系列经历之后,他开始了先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后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的漫长岁月。

美国幽默作家、画家詹姆斯·瑟伯曾画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妇人手持一份日报,眼睛瞪得又大又圆,吃惊地对她丈夫说:“天哪,今天早晨李普曼可把我吓坏了。”李普曼在专栏里究竟写了什么使这个妇人惶恐不安,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但我们从这幅漫画可以得知,在数十年内,李普曼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连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早晨一起来也要马上读他的具有震慑力的专栏文章。

一般来说,李普曼不会故意用一些危言耸听的文字来吓唬读者,那位妇女读者的惊恐显然有夸张以引起她丈夫注意的成份。在《纽约世界报》工作期间,李普曼反对该报以及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纽约日报》大搞“黄色新闻报道”,不赞成报纸不负责任地用肆意夸张、渲染的新闻报道来耸人听闻、招徕读者。所谓“黄色新闻”倒并非指色情新闻,只因《纽约世界报》的周日增刊登载连环漫画《黄衣小子》才有了此名。当时这两家报纸都以大量报道凶杀、灾祸、绯闻和丑闻,再加大标题、增刊和插画来吸引读者,展开了一场以扩大发行量为目的的黄色新闻报道大战,更以“黄色”手段煽起读者对西班牙的憎恨,为美国利用古巴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情绪发动美西战争制造舆论。李普曼反对这种做法,因为他认为:

“一切都很戏剧性,戏剧性便荡然无存。所有东西都加足香料,过一会儿所有东西就都不会有多少香味。一切都是新的、令人惊讶的,人的脑子就不再感到惊讶。”

在李普曼的影响下,《纽约世界报》后来在“黄色报道”方面有所收敛,变得稍有节制、注意准确性,但还是没有达到李普曼所希望的职业水准。

客观看待国际事务和美国对外政策

李普曼的专栏以题材及时、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生动活泼等特色吸引广大读者。他力求文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往往在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游移,所表述的观点也并非永远正确。比如,尽管他支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所提出的主要改革方案,但作为自由派人士,他担心在经济大萧条情况下,美国可能会出现独裁专制统治,所以对罗斯福总统不敢看好。当时由平均年龄70岁的“九老”组成的联邦最高法院阻挠新政,宣布许多改革措施违背宪法,罗斯福因此曾企图扩大最高法院,增补年龄较轻的成员。李普曼对此持竭力反对态度,竟在5个月内写了37篇专栏文章来谈这个题目。实际上,罗斯福与最高法院之间的这场斗争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较量,李普曼则站在了保守派一边。

不过,在更多情况下,李普曼显示了正确的政治立场。

参议员麦卡锡歇斯底里大搞反其活动,李普曼谴责这名“流氓政客”以“赤色攻击”这一政治武器来打击和迫害进步人士。

他曾密切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峙局面,并创用了“冷战”这一名词,写了《冷战》一书。外交家乔治凯南以X署名发表文章,主张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李普曼表示强烈反对,而主张美、英、苏三国放弃在德国的政治势力,从德国撒军,让德国中立。他担心“冷战”变“热战”,世界战火重燃。

杜鲁门总统派兵卷入朝鲜战争,他痛心疾首。当他知道是哪些人在决策这一军事行动时,他说道:“那些操纵我们命运的人的素质,更使我感到沮丧。”

越南战争一爆发,他就表明其反战态度,指称“美帝国主义”介入越南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对北越的轰炸是“一种丧失道德的敌意行为”,也是“徒劳无益的”。拥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笔抢”,他这个“持枪者”被民众视为反战英雄,而把约翰逊总统气得在其椭圆形办公室里冲着“李普曼”这个名字连声骂骂咧咧,说他“背信弃义”,是个“老朽”。他与约翰逊之间的私人交情从此也就一刀两断。

李普曼1889年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上层家庭,父母是来自德国的犹太人。尽管是在一个犹太世界中长大,李普曼却不愿局限于这个世界,对其犹太血统采取了漠视态度。他认为,对犹太人的迫害固然促使所谓“隔都”(犹太人区)的形成,但正是“强行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恶劣的经济行为、其对普通人民的剥削,使其受害者坚持维护他们自身的民族利益”。他最反感那种“部落式的忠诚”,始终拒绝参加犹太组织,甚至放弃犹太文理学院给予的奖赏。他确实从来不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他的一位犹太朋友说,连他们在一起玩“争抢”拼字游戏时,大家也都回避提及“犹太人”,以免惹他生气。这种态度或许有点偏激,但的确能使他比较客观、超脱地看待国际事务和美国对外政策。

揭露沙文主义记者团

除撰写大量专栏文章外,李普曼还著有多部著作,其中有关现代媒体的三本书《自由与新闻》、《公众舆论》和《影子公众》至今仍受到舆论界重视,常有人引用其观点来分析当今的大众传媒状况。在这些书中,他分析了当时新闻界的种种怪现象,揭露沙文主义记者团热心传播由政府宣传机构发出的谎言,用“制造共识”、“刻板成见”等手法来向公众抛出虚假信息。

《自由与新闻》1920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的观点是他自己亲身体验的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李普曼上尉”就领教了像公众信息委员会这样的政府机构怎样以沙文主义态度煽动民众去支持参战。他曾递交一份报告,揭露该委员会如何制造新闻在全国引起歇斯底里的恐慌情绪,结果遭某上司嫉恨,使他失去了随政府代表团出席凡尔赛和会的机会。他从此认识到政府会制造新闻,会说谎言,同时也发现假新闻和谎话的传播靠的是沙文主义记者团,靠的是新闻媒体,他们打的是爱国主义旗号,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自我审查者,是宣传里手。公众舆论原本是思想的自由市场,可那些新闻掌管者却蓄意将之污染,运用手中权力、利用公众的忧虑或憎恶来散布不准确的信息。他们的名利思想、犬儒主义和谬误差错使他们成了舆论自由的摧残者、不容异说的政府的代理人,从而破坏了美国的以宪法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连那些大报的业主也坚持认为报纸的“教化作用比真实性更重要”,“他们日复一日地声称,所有一切其他考虑都应让位于爱国主义”。基于这些认识,李普曼写道:“民主的基本问题就是要有新闻的准确性和对新闻源的保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西方民主的危机是新闻媒体的危机”。

八九十年过去了,李普曼的这些看法似乎没有过时。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新闻媒介制造共识,一致拥护,大肆宣传“爱国主义”。布什说伊拉克拥有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各大报均用头版头条黑体大标题报道。后来所谓的WMD并未发现,布什便改口说他要“先发制人”,各媒体也紧跟着鹦鹉学舌。

著名记者、前总统克林顿助理西德尼·布鲁蒙萨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假如李普曼像民间传说中的那个瑞普·凡·温克尔一样,睡了20年一觉醒来,揉揉眼睛,看看周围世界,他们的感觉将是不一样的。温克尔发现世界全变了:凶悍的老婆死了,女儿嫁人了,英王乔治的肖像被乔治·华盛顿的取代了。可李普曼却发现世界没有多大变化:布什总统像威尔逊总统一样巧舌如簧,为其所谓的“先发制人之战”辩护,而今天的新闻媒体也像近一个世纪前的记者团一样,站在沙文主义宣传车上,替总统鼓吹“先发制人的必要性。

布鲁蒙萨尔举了许多实例说明如今的新闻媒体时常帮政府说谎圆谎,替政府传播假消息。连《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报也不例外。该报在2002年9月至2003年2月之间发表26篇社论支持美国入侵伊拉克,每篇社论都含有假情报,其中有的是直接由政府官员提供的。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用所谓的“证据”证明伊拉克拥有WMD后,该报以《铁证如山》为题发表社论,说是“难以想象谁还能怀疑伊拉克拥有WMD”。后来,在事实证明“铁证”是“伪证”之后,该报也没有作任何歉疚的表示,就这样溜之乎也70布鲁蒙萨尔感慨道,90年前李普曼就率先分析过新闻危机,谴责过战争时期传播媒体与政府宣传之间的合谋关系,可我们现在又回到了“零地带”(指灾区中心,原意为核弹爆心投影点)。

向公众传播真实的信息

1922年问世的《公众舆论》是李普曼最重要的一本书,早已被公认为传播学经典著作。什么是舆论?它是怎样形成的?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怎样形成的?公众舆论何时能成为独立的力量?什么是新闻的客观性?怎样才能保持客观性?对这些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他都进行了深入阐释。

该书开头引用柏拉图的《共和政体》中的一段话说,穴居野人看到的世界只是在墙上舞动的影子。李普曼写道,美国人也是居住在洞穴里,因为媒体所传播的外部世界的消息是被歪曲了的,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标准和行为准则”,而在公众独立接触信息的权利被剥夺后,那些“假行家、冒牌者、沙文主义者和恐怖分子”就能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

他认为,新闻工作的目的与“情报工作”相似,在这个作用上,记者是政府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他从决策者那里努力了解到实情,然后传递给构成公众舆论的公民们。他曾建议成立一个由“经验丰富的新闻记者”组成的“情报局”,该机构能提供有关环境的“确凿而令人信服的画面”,向公众传播真实的信息。由于对政府不抱幻想,他觉得应由反传统政治的专家们来当现实的仲裁人,并希望这些专家能摆脱党派偏见,确立理性的稳固地位。为此,他甚至拟定了维护新闻客观性的“基本宪法”。

他告诫说:“一个大众的政府假如没有大众的信息,或大众缺乏取得信息的手段,这将是一场闹剧或悲剧的前奏,一场或许既是闹剧又是悲剧的前奏。知识将永远胜过愚昧无知,一个需要成为他们自己的领导者的民族,应该用知识赋予他们的力量来武装他们自己。”

李普曼为他自己一生做的新闻工作感到自豪。他在70岁生日宴会上所说为自己从事的“不简单的职业”感到“骄傲和高兴”,乃是其由衷之言。不过,在晚年他活得有点失意和冷清,因为他女儿把他送进了一家老人院,而老人院一般都是有点凄清寂寥的。

他的传记《沃尔特·李普曼与美国世纪》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给他的一生概括道:“他自始至终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个我们现在生活其中的国家共和大厦的重要的、聪慧的设计师。当他于1974年12月14日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留下了他的遗赠。”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公众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涨粉”是我的目标,“加鸡腿”是我的动力
“涨粉”是我的目标,“加鸡腿”是我的动力
暖男与渣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走进公众号 关注不求人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