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百党媒转身倒计时

2009-05-11胡佳恒

凤凰周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报刊报纸经营

胡佳恒

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场致辞,称全球传媒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一个多月前的8月28日,发生了两件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公开宣布,将在2011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中央级社团报《中华新闻报》“突然”宣布停刊。一切仿佛预示了在这场全球传媒业的“深刻变革”中,最莫测也最为外界关注的恐怕就是中国传媒业的风云变幻。

“四分之一的报纸还需调配”

实际上,《中华新闻报》今年5月进行最后一次改版后,50名职工中已有17人被下岗分流;此后部分报社业务骨干和领导层人士,在两个月内被依次调往报社的主管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记协)任职。外界眼中的“猝死”,其实是其“有序撤退”的最后一幕。

面对即将到来的“改制为企业”的改革,这番撤退和自裁应该是对内部从业人员最好的保护——这也正是这家中央级社团报纸主动申请停办的原因。

在外界得知该报停刊4天前的8月24日,新司出版总署相关领导已向180余名参加“在京中央和各部委主办报社记者培训班”的记者提前披露了这一消息。这一半公开场合的放风,也让年轻的党媒从业人士第一次惊觉,出版当局正在发出警告,原来手捧的饭碗不再固若金汤。

《中华新闻报》的停办,令外界开始关注:下一家倒下的媒体会是谁?“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人才缺乏、发展难以为继,或者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或者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不愿意继续力下去的新闻出版单位,下决心停办退出一批。”大陆《中国青年报》在《中华新闻报》倒闭事件近一个月后,发表了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上述表态。

“机关领导机构所办的机关刊物,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据我所知,有四分之一像《中华新闻报》的报纸会在计划体制下被调配分配(即关停并转)。”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

目前大陆共计有1943种报纸分属各级党委、中央各部门、行业协会、报业集团、国有大型企业等机构主管,既有独立法人单位,又有相当一部分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数量巨大,情况复杂。也就是说,其中四分之一,即将近500种报纸,将会走向关停或脱离事业单位体制。

行至今日,大陆现有的庞大党报党刊和机关报刊体系,经历了一个从企业化到事业化再到企业化生存的轮回。

1949年之前,中共领导下的党媒,大部地处偏僻老区与根据地,在经济上实行供给制。建国初期,因政府赤贫,中共并无力量拨款支持自办媒体——1949年中共解放北平后在此创刊的《人民日报》,就因得不到足额财政拨款,靠银行贷款度日,每月付息两千多元,困难可以想象。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当局要求“全国公私营报纸均须一律实行企业化,逐步实现自给自足”。据《湖北日报》高级记者朱学诗追述,当年《湖北日报》虽然贵为湖北省委机关报,但除一部分人员经费承袭供给制外,报社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报费和广告,报社甚至可以从利润中提留一部分作为企业奖励基金。

全国解放后,以党委机关报为主体的党媒体系即在大陆迅速建立。不过,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成形,所有机关报也被纳入严丝合缝的封闭经济体制中,中共党报机关报的第一次市场化运营也走到终点。

此后21年,大陆报纸不被允许经营,成为纯粹的“宣传工具”,国家财政补贴成为报社重要的经济来源——即使征订党委机关报也是由各级企事业单位遵循行政指令公费征订。“文革”期司,绝大多数党媒被迫停刊。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报纸运作成本一直被管控,报纸和从业人员数量很少,所以在1978年之前,党管媒体的财政补贴问题并不突出。

积弊逐渐暴露在改革大幕开启之后。

1978年,原先《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党媒承担的新闻纸及邮电发行费用的保护性价格逐渐放开,人民日报社意识到其成本开始不堪重负,遂联合其他7家报纸一起,向财政部递交了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很快就得到财政部的批准。

1979年1月,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后大陆第一则广告。3个月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肯定报纸恢复广告的做法。此后出版当局不断通过行政规章的法律形式,重新赋予党媒曾经被剥离的经营功能。

然而,随着包括设备、原料等要素价格在双轨制改革中不断上涨,各级机关报也不断膨胀,如省级报社由二三百人扩张至六七百甚至上千人,中央与各级财政感受到维持党媒运转的负担陡然变沉。1987年,当时发行量最大、效益最好的《人民日报》亏损600万元,4年后达3500万元。

如果说1978年后初步下放经营权是中共为减轻财政负担作出的制度安排,1980年代末至1990初的报业改革能量则开始加入非制度安排的因素。一方面,政府在松动经营权的同时却通过事业单位的身份安排牢牢控制内容采编,以确保媒体的政治职能不变;另—方面却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取消对原属事业单位的报社的财政补助,把报社推向市场,这使得报刊必须在市场上获得读者认同才能存活。在这样的情况下,报刊改革的方向不再只由政府安排,而是由媒体为自身生存需要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决定了。

1992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邓小平南巡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全面坚定地走向市场经济。—方面已成为报刊支柱性收入的广告高速起飞,激发了媒体创收的热情;另一方面单一信息和舆论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面临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压力,甚至令其不惜“以身犯险”谋求突围而出。

这一阶段的改革特征被媒体研究者陈戈、储小平描述为:1992年之前,报业的创新推进都是集中在拓展、改善副业,即除本业之外的多元化经营上:1992年后,报业的经营才真正回到正题。

采编运作服务于经营分配,即通过提高产品(报纸)的质量(可读性)来增强报社的核心经营竞争力,以争夺庞大的市场利润。

此时占市场总数约三分之一的全国性综合报纸及党政机关报办起了子报,其中部分成功实现与市场对接的媒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锐意革新以贴近读者和市场,成就了大陆都市类报纸和周末版报纸的黄金时期,也成为日后中国新闻改革的行业中坚。

其间,中共领导层也开始意识到媒体不只是宣传工具,也能变为GDP新的增长点——2002年,媒体广告市场不少于1000亿元,利税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内第四大支柱产业。这也使得改革方向的博弈不再只发生在下层的新闻媒体与上层管理者之间,也开始出现在管理层内部。

党管媒体新思维

1990年代末,有观察人士发现大陆媒体“正在从意识形态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迄今中共在这一敏感领域发出的改革指令渐趋明朗。

1999年,中共中央要求对现有各级政府办的报刊精简划转,各司、局、厅所办的报纸一律撤销或划转,事实上要求部级以下政府机构不再办报,“政报分离”,将一些报纸划归党报或报业集团,党报力量进一步得到壮大。

这一计划在3年内基本完成后,紧接着2002年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文化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一年后,北京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分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谈到占文化体制75%内容的报刊改革时,提出党报党刊和重要出版社实行国有事业体制,其经营部门可转制为企业。

在一些人眼中应该被归为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的新闻改革,在被中共极富创造性地分解为媒体事业与媒体经营两部分后,媒体经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得以率先放开。

而主抓报刊改革的新闻出版总署,在宣布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前一年,升格为国务院正部级单位,显示出大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期布局。

业界有传,随着民营资本被准入媒体经营领域的改革实践渐趋成熟,中共内部开始对媒体管理和改革形成两种声音:一种是应保持对民营资本准入媒体严格控制,加强党对媒体的控制和管理;另一种观点则基于现实经验及教训认为,既往许多“麻烦制造者”恰恰都出自党媒队伍,如果让民营资本进入,对其保持出一次问题就能让其血本无归的威慑力,企业实际上比作为“事业单位”的媒体更好控制。

现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无疑更像持后一种思路的改革者,他曾先后对媒体谈到,不应过分夸大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并表示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表述是打破了原来只把文化当作宣传附属品的局限,“用经济的方式做意识形态的工作,这是值得借鉴的”。

在8月28日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总署现正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刊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面转制为企业的工作。

这对一直垂涎于传媒产业的民间资本而言,无疑是最大利好。对它们来说,《中华新闻报》只是一个民间资本进入媒体后操作失误造成报纸停刊的极端案例,新闻出版总署的改革路线图行至今日——非时政媒体将全面转制——几乎就是对它们蛰伏媒体“经营领域”多年的奖励:一旦这些媒体“并转”为企业,资本方之前被固定在经营领域活动的禁令自然破解。事实上,自1990年代民间资本进入媒体经营领域之后,很多民间资本实际上从经营领域“自发”进入甚至控制了一些非时政类媒体包括采编在内的全部运作。有此类媒体经营人士认为,这次的改革,实际上令非时政类媒体之前的“探索”最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改革效果。

而对党管媒体的传统来说,部分媒体由事业化生存转为企业化生存,—方面并未削弱党对媒体的管控,另一方面可能反而有利于其“集中力量办大事”。

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组织者新华社发布声明称,来自80多个国家的约130家传媒公司代表将探讨互联网日益普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此间,海外媒体注意到,在全球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广告带来的严峻挑战之际,许多媒体巨头或削减规模,或急于找寻新商机,然而,“中国内地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政府鼓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国有传媒巨头在国有控股银行和融资机构的帮助下向全球扩张”。

这也正勾勒出中国新闻业改革的最核心部分:在党营媒体“大裁车”的同时,中国政府在集中力量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传媒,展示中国的“软实力”。

(部分数据及资料来自陈戈、储小平著《现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本刊实习记者何谦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 涂艳 美编 黄静

8月28日,《中华新闻报》停办,开启下一轮媒体转制先声。

猜你喜欢

报刊报纸经营
雷人画语
确实不容易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非常魔典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旧报纸·巧存放
《初中生》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