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犹太人

2009-05-11刘金祥

学理论·上 2009年2期
关键词:画册犹太犹太人

刘金祥

一个民族能够昂首于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血管必定流淌着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她的身躯里必然摄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滋养。犹太民族像一条奔涌的文化长河,从远古奔向未来,从洪荒奔向文明,唱一路悲歌,泣一路血泪,创造了文明史上的累累硕果和铮铮丰碑,记录了诸多辛酸和遗恨。发端于4000多年前的犹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主体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抗争精神的民族——犹太民族。犹太人最早生存繁衍于两河流域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几经迁徙、辗转,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并与当地土著居民混居生活,公元前1025年建立国家,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64年被罗马帝国侵占以后,犹太民族进入“世界性大离散时代”,逐渐流散分布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公民。反犹主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过的所有仇恨中持续时间最长、散布范围最广、后果结局最惨的一种以一个民族为其对象的仇恨。”其特点是普遍性、持续性、暴虐性、潜意识性和再造性。历史上,几乎所有有一定数量犹太人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国家都曾把犹太人视为异己、敌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其进行歧视和迫害。而且从它产生之日起从来没有消失过。犹太人遭折磨和屠杀的现象屡见不鲜。它像传染病毒一样四处蔓延扩散,而且还会产生新的反犹主义。反犹主义发生在资本主义以前,而且在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依然存在。无论是古埃及时代,还是希腊时期;无论是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犹太人一直是被排斥和屠杀的对象,仿佛他们命中注定就是要遭受侮辱和迫害。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只有三种选择:要么改变宗教信仰,要么被驱逐,要么遭屠戮。实际上,这三种选择的结局是一样的,即犹太民族将不复存在,“历史已经表明,这种对待犹太人的步骤和办法,并不是人们凭空杜撰的,而是切切实实的。”

在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在19世纪的欧洲大陆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对犹太人的解放既不象非犹太人的自身解放那样一蹴而就,也不易为社会所接受,社会上流行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并没有消失,此时的反犹主义突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给犹太人带来了新的灾难。他们把现代人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的根源强加给犹太人:经济危机、贫困、政治冲突、战争、社会不安、疾病。19世纪80年代,俄国曾爆发大规模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浪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也出现了反犹主义运动。由于长期客居他乡和流离失所,犹太人遂受到当地主流社会、主导民族的强烈排挤,屡遭众多所在国的摧残和压制,在各种艰窘困厄的生存境遇中,犹太人和犹太文明顽强地存活下来,这一方面主要与犹太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内生力、内聚力极强的文化性格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少数居住国的宽厚仁爱的民族心理、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有着直接联系。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秉持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中庸传统,对历史上的弱势民族持同情、怜爱、扶助态度,因而早在隋唐时代就陆续有犹太人移入,至北宋时期达到高峰,史料载北宋都城开封曾有1万多犹太人居住,因此,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友好交往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十九世纪出现世界性的排犹、反犹现象,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叶希特勒在德国大肆屠杀犹太人,许多犹太人集体逃奔亲犹国家。中国成为他们选择的重要避难场所,而靠近俄罗斯的中国北部中心城市、中东铁路的枢纽——哈尔滨是他们的首选栖居之地。正如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所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不存在对犹太人迫害的国家之一,并为寻求庇护的犹太难民提供无私的人道援助。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躲避迫害而从沙俄和东欧逃离,来到中国的哈尔滨重建家园,在那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人道主义的意义所在。”哈尔滨成为和开封、上海齐名的中国犹太人三大居住地,成为2万多犹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第二故乡”。由曲伟、李述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集中生动地展现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生活,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友好文化交往和共同缔造文明的又一重要见证,拉开了哈尔滨人与犹太人续写友谊篇章的序幕。

社会发展镌刻在历史文本里,文明演进溶铸在岁月符号中,而古今中外文化交流则摄录在历史的底片上。以历史照片反映历史,可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直感化认知和形象化认同,可增强历史的现场感、可信度和直观性,可提升历史的现实价值和时代品味。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是传递和承负中国人和犹太人共同开发建设早期哈尔滨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画册的主编着眼于犹太人在华活动一千多年的宏阔历史背景,置身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主潮,立足于犹太人在哈尔滨近百年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客观实际,潜沉史海,遍觅典籍,查寻稽考哈尔滨犹太人活动的一手资料;博约广摄,爬梳钩玄,征集搜求反映哈尔滨犹太人活动的原始照片,披沙拣金,剔芜除莠,考证摄纳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形象实录;四处奔走,多方征询,取得海内外权威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分类甄别,取精用宏,历时态、多视点、宽领域地开掘再现哈尔滨犹太人的活动状貌和生存状态;经纬交织,点面交融,注重前后时代的比较和时空的切换,既有具象的描募,又有理性的思考;既有具体的个案解析,又有宏观的纵论;既有断面的凸现,又有纵深的贯通;这种图文印证、言必有据、论从史出、无信不征的宏构精雕的著述模式,不仅勾画出哈尔滨犹太人的发展轨迹,而且展现了哈尔滨犹太人缤纷绚丽的社会历史生活。一幅幅照片像一枚枚路标,引人进人广远幽深的历史隧道,一帧帧图录像一扇扇窗扉,开启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历史记忆,一篇篇文章是对往昔的追缅和沉思,一行行文字是对历史的回眸和凝视。画册仿佛一个秘笈,袒露出包括以色列总理爱胡德·奥可梅特,以色列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前以色列常驻联合国大使级代表约瑟夫·特科安和中国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常委爱泼斯坦等哈尔滨藉著名犹太人士在哈尔滨出生成长的身世和境遇,使哈尔滨人对这座城市的神奇和瑰丽多一层理性感知。画册好像一尊神祗,拂去蒙罩在马迭尔宾馆、老巴夺烟厂、阿什河糖厂等百年老字号上的历史尘埃,使哈尔滨人对犹太人的聪慧和勤勉多一些直观体认。画册充分展现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瑰丽多姿的社会历史状貌,是犹太人在华生活的侧面和缩影;画册集中彰显了对哈尔滨籍犹太人的追忆和纪念,加深了犹太

人对哈尔滨的情感认同和心灵归属。文化联姻是画册的底蕴,文明融汇是画册的主题。画册在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价值已超越犹太学、汉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术领域,上升至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的层面。画册作为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友善相处、和睦共居的历史见证和客观依据,无疑将在两个古老民族之间架起了深入沟通、广泛交流、全面合作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桥梁。

《犹太人在哈尔滨》是一本画册,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一部犹太人心灵史的浓缩版、精华篇,对其深刻透析和剖解,可收见微知著、触类旁通的成效。移居哈尔滨的两万多犹太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经济奇迹和文化辉煌,为哈尔滨开埠以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无论回归以色列还是迁转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仍续写着奇迹和辉煌,相反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一些犹太人侨居过的中国城市,内生力不强,发展迟缓,鲜有大的作为,这不能不使我想到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犹太民族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是与其生来具有的超常的内聚力分不开的,这种内聚力由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为基石和支撑,即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会网络,画册上的很多照片对此均有所揭示和体现。这种超常的内聚力是我们这个民族先天就缺乏的,也是我们应着力补救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对另一个民族的思考,都不可能不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的感受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都不可能不是为了本民族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唯物主义认识论提醒我们,绝对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主观性却时刻出现。因此由《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引发的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犹太民族的思考和认识,不可能不带有我个人主观的甚至有些偏激的色彩。我之感到认真审视和深刻认识犹太民族的必要,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中华民族同样面临着“在危机中崛起”这一严峻现实,我从不否认近代中国历史是只交学费而无所收益的,我们也像犹太民族一样在“危机中挣扎”,在“挣扎中发展”,克服危机、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假若从这个意义上感受和观照犹太民族,我们就会看到,他们当时所面临的民族危机要比我们严重得多,而他们在文化上的崛起却又是我们短时间内所无法追赶、难以望其项背的。像爱因斯坦、像马克思、像弗洛伊德、像这部画册中收入的诸多哈尔滨籍犹太各界精英,其存在的意义都不仅仅在于犹太民族的自身,更在于对现代世界、对人类、对人类的文化、对人类的命运。他们凭籍对人类和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重新塑造了自己民族的形象,并且愈加坚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我们的民族,时至今日,还不得不主要依靠老祖宗缔造的文化勉强维持着我们作为一个庞大民族的世界形象,我们还无法用现当代人的努力支撑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立地位和特殊作用。如果我们从民族危机的角度来考虑,就会看到,犹太民族的危机主要是来自外部、来自其他民族对犹太民族的歧视、压制乃至迫害和杀戮,而中华民族的危机虽然也有外部的压力和挑战,但主要是来自我们民族的内部。近代、现代甚至当代中国人的一切努力几乎都在我们民族内部的利益争斗中消耗殆尽了。犹太民族创造的文化是有其“剩余价值”的,而我们现当代文化几乎没有“剩余价值”,不但没有“剩余”给世界、给人类,甚至也没有“剩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直至现在,我们对任何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努力都必须从头做起,搞经济建设必须重新论证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搞政治改革必须重新论证体制的弊端,搞文化改革必须重新论证“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大量的精力乃至全部生命就在这样一些无端无谓的发展起点上耗损消蚀掉了。如果我们想尽快摆脱危机并在危机中和平崛起,就必须直面正视和逐步解决民族的内耗力问题。

当我们把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时候,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犹太民族在失去自己的故土、失去自己独立发展空间亦即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之前,是有统一的宗教信仰的,并且在流落到世界各地之后也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这种信仰。宗教强化的是人的自我意识,而且以这种自我意识的形式把一个民族的成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民族特定的精神联系方式和生活联系方式。中国传统的权力关系则是依照权力者对非权力者的奖励或惩罚组织起整个社会成员的,不难看出,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机状态时,这两种不同联系形式的差异及后果自然就表现出来。在宗教意识中建立起基本联系形式的民族,因为外部的压力,首先加强的是本民族之间的互相依存,并以这种依存关系强化自己对外部压力的抵御能力。犹太民族在失去自己故土、被迫流亡世界各地的时候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每到一地就与当地本民族的成员结合在一起,建立自己的宗教组织,如画册中辑录的“哈尔滨犹太青年组织‘贝塔”、“哈尔滨犹太锡安主义组织”等,修建自己的教堂,如画册中刊载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等。正是这种以宗教形式固定下来的民族凝聚力,提升了每一个成员在极端困难的境地进行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他们生存和发展动力的强化也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本民族的内部凝聚力。由权力关系构成的中华民族则有所不同,当民族面临危机时,权力者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就必须更加加强对他统治的民众的监管和镇压,而非权力者则往往利用整体的民族危机来松懈乃至瓦解权力者对自己的监管和镇压,两种反方向力量的相互碰撞极大地削弱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其承担和克服现实民族危机的能力。

犹太人重视专门技艺的培养和塑造,这对近现代犹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它直接促成了犹太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超强度的统一和融合。犹太民族既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又是世界性的公民,这种同时完全覆盖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的现象,恐怕只有在犹太人身上才能出现。民族最基本的意义是血统上的,当一个民族成员不论在任何屈辱、艰难的条件下都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的、先天的、历史的血统上的联系并不以此感到自卑时,这个民族就永远是一个独立的有机的整体。犹太民族在一千多年的流亡生涯中没有淡漠泯灭这种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它的民族性也并没有导致它与整个世界的对立,它依靠参与世界各国的各项具体的社会事业而与其他各民族的成员发生着紧密的社会联系,被组织进了各个社会的整体之中去。正是这种把自我组织进所在国家的具体社会事业的方法以及犹太人的高度敬业精神,帮助犹太人渡过了一次次严重的危机,并最终

获得了在世界各地的生存权。这本《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中收录了很多犹太人兴办实业、兴办福利、兴办教育等历史照片,表明了他们在哈尔滨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响和痕迹,给哈尔滨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中国人和犹太人在民族性格上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犹太人在苦难中表现出较之中国人更加坚韧的奋斗精神。解读《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哈尔滨籍的犹太人大多具有坚毅果敢的拼争精神,不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享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声誉,拥有多么可观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却并不将这些作为纯粹的享乐对象,他们更重视对自我精神的培植,更重视精神感受中的幸福。正因如此,他们往往在自己已经获得了极为稳固的、优越的社会地位后仍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在一定意义上所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我们的乐观主义往往是在民族苦难最为深重的时候产生的,我们的悲观主义往往是在社会较为宽松自由的时候孕育的,这种文化上的怪诞现象只要纳入到单纯的权力关系中来感受和理解,也就见怪不怪了。一个社会成员、一个社会阶层在强权政治的压迫下没有任何真正的出路,他还要活着,还要活得“滋润”,就必须在整体的苦难处境面前闭上眼睛,并在所有随手可得的刹那的感受中获得满足,这也许是为了避免权力者严重的压迫而于无奈中采取的生活“策略”和文化“策略”。近现代犹太民族之所以为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人类的尊重,与他的存在形式是有莫大关系的。可以说,从犹太民族失去自己的故土、在全世界流亡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个有宗教无政治、有精神无强权的民族。正是在这样一种存在形式下,发展了近现代犹太民族的民族精神。他是弱者,他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任何强权的基础,它必须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强毅的精神力量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求得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对任何一个民族,只能研究,不能模仿;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只能反思,不能否定。犹太民族在苦难中崛起的历史过程和客观事实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它使我们认识到精神力量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苦难本身不会摧垮一个民族,摧垮一个民族的是摧垮这个民族精神的内生机制。物质的生活并不是不重要,但脱离精神基础的物质生活却会成为吞没一个民族、毁灭一个民族前途的腐蚀剂。《犹太人在哈尔滨》这本画册在给我们带来诸多美妙回忆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沉重的思考和检省。

责任编辑/田苗

猜你喜欢

画册犹太犹太人
自尊
上海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天才并非与生俱来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