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与他捐建的18幢教学楼
2009-05-11顾志坤
顾志坤
2009年2月3日,绍兴市委、市政府授于张杰先生“2008年度绍兴市市长奖”。他手捧着绍兴市市长奖给他的5万元奖金,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5万元钱他决定拿出一半捐给绍兴市慈善总会,另一半捐给家乡上虞办教育事业。至此,这位82岁的华侨,在20年间累计捐给家乡上虞的助学费已达1200万元之多。在遍布他家乡的15所学校里,有18幢教学大楼就是他出资兴建的,总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直接受益的学生达15000人以上。
睡的是地板
张杰1927年出生于上虞市梁湖镇华光村。由于家境贫困,年仅11岁的他小学尚未毕业就去上海当学徒。虽然睡的是地板,吃的是馊饭,甚至还要挨打骂,但为了学手艺,他只好忍住眼泪往肚里咽。没多久,他连睡地板的地方也没有了。日本鬼子打进了上海,他只好四处流浪,甚至流落街头。其间虽做过毛竹生意,但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因叔叔在香港,1959年张杰赴港投亲,在一家食品店做事。叔叔家人多房小,张杰只得睡在地板上,一睡就睡了多年。18年之后,张杰开始独立门户。他在香港九龙尖沙咀加莲威老道上租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楼梯口店铺,做一些针头线脑的小生意,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兼售大闸蟹、茶叶蛋、粽子等,靠平时节衣缩食,吃苦耐劳,渐渐有了一点积蓄。尽管如此,张杰在香港人眼里仍是一个穷人。因为没钱购房,他租的房子又小,一家人连睡觉的床铺也没有。因此晚上张杰又只好睡地板。诚如张杰后来常对人说的:“有人说我是老板,其实我在香港睡的是地板。”
竭诚捐资助学
张杰第一次捐资助学是在1979年。作为上虞旅港同乡中捐资助学的第一人,张杰那次向家乡的上虞中学捐了一台价值3000多元的彩色电视机。此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1986年他在向上虞中学捐助了雪柜、汽车的同时,又拿出1万元钱设立奖学金。次年,他的捐资助学热情更加高涨,他自订了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在5年当中要重建上虞中学。在短短的5年当中他捐资为该校建造了拥有32个教室、面积达4000平方米设施一流的两幢教学大楼;1989年又拿出20万元为该校建造图书馆,并捐赠一辆8座面包车与100台吊扇;1990年还出资捐建该校的女生宿舍楼并向上虞市人民教育基金会捐助教育基金30万元。
对于这样的捐资助学行动,张杰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只是说:“我从小家里很穷,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苦。所以只好到处睡地板,现在我袋里有了一点钱,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国家好,才算真正好。所以,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现在睡地板,我觉得心里很踏实,很愿意。”
为了扩大捐助的范围,张杰在出资捐助市里几所重点中学时,又把目光盯上了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学校。他说:“我助学,不能委屈了乡下,哪里最穷,哪里有危房,我就在那里造学校。”于是,只要从香港一回到家乡,他就会独自一人或请上教育局的同志一起到相对贫困的乡镇学校去考察。随着他踉跄的脚步所留下的,除了他深深的脚印外,还有一幢一幢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梁湖中学建教学楼,他拿出了65万元;建科学楼,他捐出48万元;建运动场,他再捐20万元;梁湖中心小学易地新建,他捐出83万元;皂湖中学要扩建,他捐出了36万元;梁湖镇要建幼儿园,所需36万元费用他全包下了。另外覆厄中学、玩石小学、永和中学、陈溪虹桥小学等学校所建的教学楼,也都是他出资新建的。每当这些教学大楼落成时,张杰总要前去祝贺。他对这些学校的领导说:“我已经老了,为家乡作贡献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要加快行动,多建几幢教学大楼,只要我张杰在一天,就一定要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支持一天。”
成为“浙江骄傲”人物
张杰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可谓一掷千金,出手大方,可对于自己和家人,却又节俭得令人难以置信。直到现在,他在香港的全部财产只有30平方米的一间住房。自己与老伴、4个女儿、1个儿子加他们的孩子,三代同堂,10来口人,挤在这么小的一间屋子里,平时连转身都十分困难,于是只好轮流吃饭。到了晚上,只好一批睡床上,一批睡地板。张杰自然是老地板“族”。后来,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这间房子实在再无法容得下这么多人了。张杰费了好多口舌,向香港有关部门申请,总算批准他从室内向外悬搁了两块水泥板,加了一个铺位。
张杰说:“我不打算在香港买房,在香港买房要几百万元钱,这些钱用在教育上,可以办多少事情啊。”除了把原本要买房的钱捐给了家乡的学校。张杰还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抠钱,能抠一元是一元,能抠一分是一分。他在夏天和孩子们外出,是不坐有冷气的大巴的。因为有冷气的车要贵几毛钱。晚上他也尽量不在痰盂里小便,而是去公共厕所,这样可以省下冲水的钱。他从香港回上虞,从不坐飞机而是坐火车,为的是能省一点路费。回到上虞后,他甚至连公共汽车也不坐,在城区办事情,他就靠两条腿走路,稍远一点的地方他就骑自行车。家里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不要再骑自行车了,他说:“骑自行车有什么不好,既可省车钱,又可锻炼身体。”张杰原本是抽烟的,后来他算了一下,按他每天抽两包红双喜算,一年下来,得花不少钱,这点钱足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上学了。于是,他说戒就戒,再也不抽香烟了。
每次返回香港,张杰总要提一只大蛇皮袋到街上去转悠。有朋友见了问他干什么,他说想买点家乡的土特产带到香港去卖,赚一点来回的路费。子女们开始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张杰说:“古人有言,积财予子,莫如积德予子。我从小吃苦,苦就苦在没有文化。后来靠省吃俭用才从牙齿缝里省下这一点小钱,如果留给你们,固然可以给你们增加一点财产,但我思来想去,还是把钱捐给家乡的学校为好,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这就是积德,这就是做好事。”孩子们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也就支持他这样做,到后来,还成了捐资助学的“同盟军”。
1987年,张杰60岁。为了给一生清苦的父亲过一个像样的生日,几个孩子一商量,凑了一万元寿礼。没料钱交到父亲手上后,张杰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我听说家乡有所学校的图书馆购图书还缺点钱,我想把这一万元钱捐给他们,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孩子们深知父亲的脾性,虽然觉得有一点“过份”,但还是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您高兴,我们都同意。”到了次年,张杰的儿子结婚了,他又说服儿子从简操办婚礼,把省下的1.5万元钱,捐给了上虞中学购买实验仪器。
张杰20多年来靠卖粽子和茶叶蛋等小本生意挣来的钱,靠睡地板省下来的钱,尽心尽力捐资兴学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家乡的人民。大家称他为是当代的“武训”。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于他“浙江省爱乡楷模”的称号。2005年他当选为“浙江骄傲”与“感动绍兴”十大人物之一。2007年他又荣膺浙江省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荣誉。他曾三次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张杰说:“过去大家认为只有有钱的人才会捐资助学,比如陈春谰先生捐办春晖中学。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一个没有文化靠卖茶叶蛋的人也能捐资助学。因此我心里很高兴,很自豪。有人说我为捐资助学而甘愿睡地板是呆子,我说我就愿意做这样的呆子。为了能给家乡的学校多捐一点钱,这样的地板床我还要睡下去。”
(摄影:刘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