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消费时代的审美实践与艺术悖论

2009-05-11段吉方

文艺评论 2009年2期
关键词:消费生命艺术

段吉方

一、消费时代,艺术何为?

随着当代经济大潮的深入发展,以娱乐和享受为中心的消费文化逐渐控制了人们的生活。经历了太长时间的物质贫乏和经济困顿,在今天,人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迷恋于消费所带来的种种诱惑体验。“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1}法国学者波德里亚如此论断并非夸大其词。“消费是个神话”,{2}在很多时候,人们不仅陶醉于它给我们带来的物质满足感之中,而且由于文化消费的广泛性与大众化,人们欣喜地庆贺自己轻而易举地成为了文化与艺术的积极参与者,在有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审美化”和“艺术化”的设想中,人们更多地认同与“消费”结伴而行的娱乐逻辑和享乐主义。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告诉我们,对新品位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它构成了消费文化之核心),是将生活提升到艺术化境界的标志。{3}当生活模仿艺术的幻想正在实现,休闲与娱乐作为当代生活主流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之时,这样的观念更符合“娱乐至死”的主张。

毋庸置疑,在消费文化君临城下之际,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的争论已经不再热烈,“无边的轻与重”、“永恒的生与死”等等那些思考人类终极意义的问题在时装的流行色、电视中的选秀热、生活杂志的新风格面前也显得曲高和寡,当生活走向为艺术的谋划在娱乐与休闲中变得轻而易举,“艺术何为”的命题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如果这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的话,那么,也意味着我们将必须面临它带来的文化困境。

我们不能否认消费文化的内质中含有人生审美化的意义,我们也不否认当代消费文化追求休闲娱乐崇尚所谓高品质的优质生活是现代审美文化的内涵之一,但是我们不仅是“娱乐至死的物种”,{4}更需要在重温生活中的感受和艺术中的激情之时获得真正的生命感动。在消费文化面前,我们的生活日益被物质化的需求所控制,功利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地侵蚀当代审美文化的现实空间,消费中的艺术正借“通俗”与“大众”之名面目全非,这正是需要我们对消费文化进行严肃地批判反思的理由。

徐岱先生的《艺术新概念——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是近年来关于消费文化时代艺术思考的一部难得的著作。它不是对大张旗鼓的消费文化的全然否定,也不是对众说纷纭的消费文化的现象扫描,而是对消费文化时代的艺术实践的“伦理学关怀”和超越知识论的文化批判,体现的是严肃的学理批判和坚定的人文立场。

《艺术新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消费文化,艺术何为?早在多年前,徐岱先生就提出,随着一个形而上学曾被视为人类整个理性文化最后完成时代的结束,一度如日中天的“诗学”开始举步维艰地步入黄昏,虽然通过“寓思于乐”的妥协使“诗学何为”这样的问题暂时得以缓解,但是“现代诗学的意义究竟何在?”、“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如今是否还应该继续下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5}在徐岱先生那里,痛定思痛的反思早已开始,在“市场使文学变成了一种享受的东西”{6}的时期,《艺术新概念》更加成了面对消费文化的全面的人文思考。

《艺术新概念》的思考适逢其会。因为在消费文化视野中,当代审美文化现实已经体现出这样的端倪,“躬奉消费主义的大获全胜,曾经门庭若市的美学早已步入穷途。”{7}文化和艺术正借“通俗”之名斗志昂扬地鼓舞“媚俗主义”全面侵袭日常生活;借助于技术与传媒力量的日益发达,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正日益消弭经典意识和精英意识,甚至面临“消亡”。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向诗致敬”、{8}“向诗性文化致以一份永远的敬意,唤起人们对这份宝贵精神财产的热爱与珍惜”{9}越发显得重要。作者在《基础诗学》中的此番追索也充分地展现在《艺术新概念》的字里行间。正是报以这份永远的敬意,《艺术新概念》对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作者敏锐地认识到:在消费主义旗帜下,与其说是文学的消亡,不如说是文学的“被囚”。{10}“‘消费文化并不是深处‘现代性冲突之中的我们的专利。‘消费社会的问题在于,我们眼下的许多消费其实已经失去了作为消费本意的‘需要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的扩张。”{11}这样的思考使《艺术新概念》区别于一般的文艺理论著作,也明显不同于时下种种的文化批评论著,对艺术文化那份虔诚的热爱使徐岱先生将消费文化的艺术考量落实于个性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那种专业化的眼光和那份对人文事业的责任感让他对众说纷纭的消费文化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冷静,对“消费时代,艺术何为”的命题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审视,其中对消费社会中的艺术悖论的思考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二、消费社会中的艺术悖论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消费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普遍现象。法国学者尼古拉·埃尔潘在他的《消费社会学》中就认为,消费不仅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物质交换和沟通的必需渠道,而且是资本与日常生活实践发生关系的重要方式,因此消费兼有经济和文化含义,消费并不仅仅是人的经济活动的属性,而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12}让·波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中也谈到,消费不单是生产的结果,也是生产的形式,消费不是生产的“镜像”,它以一种符号的秩序构成了文化生产的方式。{13}但是,波德里亚也提出, “和一切自重的伟大神话一样,‘消费的神话也有其话语和反话语。”{14}即伴随着对消费社会种种顶礼膜拜的歌颂性话语的泛滥,批判性思考也应是面对消费文化的理性形式。这种批判不单单是对消费社会带来的需要过剩与欲望扩张的反思,还包括对消费逻辑导致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意识形态的拒斥,更有着对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出路的省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省思中,人们很容易走向一种日常性的话语困顿,也容易走向个人化的情绪宣泄,鲜见的是立足艺术实践熔铸生命体验落实现实关怀的人文思考。这正是我们应该郑重其事地对待徐岱先生的《艺术新概念》的原因。徐岱先生说道:“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世界,我们常常会迷失自我,一方面欲望太多,另一方面又未能得到真正值得满足的需要。所以,需要对文明的需要本身进行反思和审视。只有澄清了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才能从容面对‘何处去的困惑”。{15}在消费主义弥漫生活的时代,这样的思考发人深省,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崇高抹平价值几成生活理想之时,我们更应该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艺术新概念》以深广的人文情怀审视消费社会的艺术实践,并非完全是以“反话语”的形式对消费文化的负面作用作批判性反思,而是深入地思考消费社会中的艺术悖论。

在作者看来,消费社会中的艺术悖论就在于,一方面我们无法阻挡当代审美文化现实快速地进入了一个极度感性化、肉身化和平面化的历史趋势,但另一方面,片面的娱乐化冲动与极度的感性化消费欲望制造了当代艺术实践的伦理与价值危机。作者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当后现代文化不仅全方位地与娱乐结盟,而且还网开一面地以审美的名义为媚俗文化鸣锣开道之时,它的艺术含量已经十分稀少。”{16}这样的思考无疑会让我们思量,随着王朔“痞子小说”和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崛起,艺术天地搞笑逗乐曲艺杂耍装疯卖傻蔚然成风,躲避崇高、颠覆神圣、解构伟大被歌颂为文学艺术实践的主要成绩,但是,现代美学如何对此进行评估却是我们目前应该重视的问题。如果说,当代物质生活已经无所不在不可或缺我们无法回避消费是一种事实的话,那么,面对“娱乐至死”的“豪言壮语”,我们是否该对消费文化中审美经验的沉沦与艺术崇高精神的丧失保持一份警惕?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当代消费文化强化的是刺激生命表层松弛与快适的“宜性快感”,缺乏的是真实合理的陈述与令人为之“动容”的“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煽动的是那种一时之性的游戏与一念之意的趣味。当代消费文化满足于营造讲究心智和机巧的趣味迷宫,使人生中那些原本尖锐的和不可调和的崇高体验全都温和化、委婉化、享乐化了,所以,就现实而言,消费文化缔造的并非一定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极有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庸俗化”。为此,《艺术新概念》更强调“痛并快乐”的审美蕴含,更衷情于“审美存在”与“诗性正义”,更尊重那份超越自恋意识与游戏精神的审美实践和幸福体验。

在欢呼与庆典的仪式上,这样的思考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用心良苦。我们不能忘记美学家阿多诺的告诫:大众音乐在带来了艺术的普遍化的快感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个性的泯灭”、“听觉的退化”,大众文化在带来了文化参与的广泛性与文化消费的便利的同时,也败坏了音乐品位降低了普遍的文化水准。{17}这也正是《艺术新概念》所针对的问题。在一个媒介与技术泛滥的社会里,艺术与文学经典的旁落固然与媒介借通俗之名推波助澜有关,但我们不再关心包括艺术在内的一些重要的事情也是造成消费社会的艺术悖论的原因。{18}在消费社会中,美学研究要突围,作为人文学术核心的美学要继续担当人类文化精神和生存理想的航标,就必须在理论话语的热闹和现实情境的混乱之中重塑现代品格和时代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艺术悖论就永远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

三、消费时代的艺术诠释

随着消费文化的崛起, 当代美学视野中“艺术与诠释” 的问题更加突出。当艺术创作被商业主义所征服,赏心悦目饴情宜性日益成为文学消费的主流观念,当以“功利”为核心的实用主义和以“娱乐”为最终体验的消费主义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当人们逐渐接受这样的事实:文学与艺术的目的不是制造各种高谈阔论的学术话题,而是为了让广大的芸芸众生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品味欣赏,当代艺术是否还需要严肃认真的创作理念与深深根植在现实关注之中的人文意识?是否还需要一本正经的文学诠释与美学研究?如果我们不想让美学与艺术研究在当代消费社会变成一种曲高和寡的“独白”甚至自娱自乐的“游戏”,我们就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如火如荼的消费进程中,如何面对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这既是《艺术新概念》严肃对待的问题,同时也是作者多年的人文学术研究中思考的焦点。

在《艺术新概念》中,作者秉持 “超越知识论、反对理论主义、批判文化自恋”的学术立场与个性意识,对消费社会中的艺术诠释提供了一份基于生命体验的人文思考。“超越知识论”并不意味着对知识论的问题掉以轻心,恰恰相反,是在夯实的知识论背景下与透彻的理论耙梳中为消费社会中的艺术诠释提供一种超越知识论命题与逻辑化立场的“应用诗学视野”。徐岱先生并不回避消费文化与当代艺术实践日益亲密的事实,但更笃信这样的信念:在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无论感性消费之欲如何蔓延与扩大,艺术诠释活动永远拥有合理性的空间和合法性的存在;无论消费文化如何甚嚣尘上,艺术永远有助于“意义”问题出场,有助于激发对“意义”问题的追问。

出于多年来对审美文化实践意义感同身受的领悟以及对当代人文事业的学术良知,徐岱先生对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状况与审美精神保持了清醒的人文立场,他坚信,艺术与人生总是彼此相融,人只有通过领受艺术的洗礼才能拥有更圆润的生命,因为艺术实践永远拥有生命体验的平台,审美实践永远占据生命活动的制高点,这无疑为艺术诠释在当代审美实践中的合法注册提供了逻辑担保与身份证明。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如何具体实施。徐岱先生郑重地向我们提出,在当代审美文化实践中,由于理论消费的过剩以及消费理论的蔓延,艺术诠释处于一种严重的悖谬境地。一方面,借助于经济促销和政治作秀,在消费主义旗帜下,“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19}以“快乐体验”为目标的艺术享受代替了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艺术接受,通俗文化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联袂出击,在放逐了严肃的艺术体验与艺术思考之后,更泯灭了艺术诠释活动的理性意识和思辨精神;另一方面,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理论、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的大举渗透下,艺术完全成为了随时恭候那些自以为是的“载理布道者”们的婢女和奴仆,在那些听起来似乎奇妙无比的新鲜出炉的思潮与学派各取所需的解读中,艺术从开端的有名无实走向了最终的形同虚设,美学界、艺术界成了理论家卖弄学问和掉书袋的竞技场,理论的热闹不仅从未真正推动艺术诠释的发展,而且导致了名符其实的批评活动销声匿迹。为此,徐岱先生指出,与罢黜思想与精神的享乐主义一样,过剩的理论消费所导致的“理论主义”同样是当代消费社会中艺术诠释的痼疾,在消费社会中,千部一面万口同声的“理论主义”仍然是围绕在艺术诠释活动周围的独断论幽灵,仍然是让艺术诠释活动由“失声”而“失身的”最主要的原因。为此,徐岱先生提出,还艺术以其本来的面目,这便是消费社会中艺术诠释的重心所在。

徐岱先生的这分思考并非空穴来风。实事求是地讲,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文学艺术理论研究领域,艺术诠释的实践已经越来越艰辛和奇怪。时刻被一种“变革”的冲动所鼓噪,当代艺术实践中,理论愈发“君临天下惟其是尊”。{20}在这种情形之下,艺术理论批评正在变成一种“合乎时尚的运动”,{21}各种方法也日益变成了意义言说的“演练方阵”。而结果却不那么让人满意。正像法国文学理论家托多洛夫所说,批评理论家们自以为是地在谈论方法问题,倾向于为所有新发现的方法命名,但是,每一个“方法”都有一种“普遍化”的综合的野心。{22}在每一次 “普遍化”的努力之后,每一种批评方法都会赋予自己所信奉的逻辑和理念以特权,并以“思想”的名义走向“绝对视角”和“一元阐释”,也正是由于此,20世纪的文学理论仍然没有避免理论的迷信。{23}在所谓的“二十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的口号下,《艺术新概念》对“理论主义”的批判成为了消费社会中文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的独特声音,这份思考不仅仅是源于对当代文学和艺术理论研究整体格局精微细致的把握,更来源于对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实践鞭辟入里的批判反思,其中展现的是对艺术诠释中生命感悟的珍惜,更是对生活世界与艺术实践的尊重。

面对消费社会中的艺术诠释,理论消费过剩所导致的“理论主义”是《艺术新概念》批判清理的内容,而来自艺术家和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自恋主义更是作者所坚决拒斥的。作者指出,在艺术实践中,自恋是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艺术家需要保留一些自恋意识。自恋的实质是对生命的珍惜,突出的自恋情结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一种表征。但是,在消费社会中,艺术实践中的自恋主义强化了艺术创作中自艾自怜倾向、艺术消费中的自我快乐主义以及艺术诠释中的独断论观念。在自恋主义的影响下,艺术实践中的生命力没有被强化反而被削弱,导致了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实践缺乏自立精神和自尊品格,缺乏那种来自生命中的自由精神的个性之美。彻底的自恋既是个体生存必须的,又对生存构成威胁,自恋者虽然爱生命但爱的只是自己,具有严重的排他性。为此,徐岱先生指出, “人只有彻底摆脱自恋才能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人”,{24}虽然审美实践的发生在起点上包含以人类的这份自恋意识所伴随的欲望形式,“但却发展于对它的超越之中”。{25}对自恋主义文化批判,使《艺术新概念》对当代消费文化观念中那种以自我享乐为中心,以内心生活为重点的利己主义文化观念予以鞭策,从而超越了那种基于个体的趣味主义主张。“崇高的体验实质是自恋的超越”, {26}作者注重艺术实践的崇高精神,强调审美表现中的生命体验,从而为当代消费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诠释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解方式,其思想启发是不言而喻的。

四、重返生命体验的艺术实践

在当代消费文化研究正如火如荼的现实中,在弹冠相庆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代来临的日子里,《艺术新概念》直面消费社会中的艺术悖论,从人文视野上看,其思想价值和人文意义既在于正本清源的思想清理,又在于高屋建瓴的精神审视;在方法论层面上,《艺术新概念》拒绝概念辨析、学说综述、空泛议论的写作模式,在艺术文本和艺术个案的深度解读中,体现了一种基于“应用诗学”方法论原则的逻辑和立场;从学术个性上而言,作者对当代消费社会中享乐至上的观念、艺术诠释中理论过剩的趋向以及审美表现中的自恋主义情结等问题,保持了一份独特的伦理学思考,对人类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艺术实践保持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敬畏,展示出了独特的学术情怀。面对喧嚣浮躁的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作者坚信,艺术实践的理想并不仅仅在于让欣赏者赏心悦目,而是为了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丰富的生命体验,为此,既需要审美者对自己提出更好的伦理要求,更需要尊重艺术创造的崇高使命,因为“作为人类自我关怀的唯一手段,艺术永远需要崇高精神。崇高精神的缺席意味着体现艺术最高价值的审美精神的消亡。”{27}正是出于这份对艺术崇高体验的重视,作者提出,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实践应该重返生命体验之途。

重返生命体验的艺术实践首先要尊重审美体验那鲜活生动的本来面目,《艺术新概念》提醒我们,“与通常种种娱乐活动提供的快感享受不同,名符其实的审美体验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幸福感。”{28}作者强调艺术诠释中“超越知识论、反对理论主义、批判文化自恋”的人文立场正是以这种幸福感的生命体验为旨归的,“离开了生命体验的平台,审美感动将无从着落,艺术实践也就无从谈起。”{29}重返生命体验的艺术实践更要尊重艺术消费的真正意义,我们“不能由于艺术有娱乐性而认为它就是一种娱乐”,{30}消费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其娱乐性契合了人们回到本真生命需要的审美欲望,但这并非是艺术消费的全部,因为,真正的艺术实践提供给我们的并非单纯的感官快适和消费欲望的满足,更有那些穿越生命表层的消费欲望的神圣理性与崇高精神,因此,艺术的消费并非单纯是消费的快乐,而是在感受艺术带来的“幸福感”的过程中深深地体味生命的充实与深刻。

尼采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31}《艺术新概念》正是在“艺术已经无所不在”的消费社会中继续追索尼采的思考。作者提出,在消费社会中,“艺术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能为我们做什么,而在于它可以不做什么。”{32}这份深思与远虑是需要我们认真体悟的。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欲望无处不在,享乐天天进行,闹剧时时上演,但生命在举重若轻中更加渺小,艺术在随波逐流中越发平庸。如果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艺术实践还有期待,我们就该在“无边的消费主义”中重拾艺术崇高论的话题,就该在重返生命体验的途中更加学会尊重生活敬畏艺术,这正是《艺术新概念》给我们的警示与启发。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2}{13}{1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227、226、227。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5}徐岱《诗学何为?》,《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6}《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页。

{7}{10}{11}{15}{16}{18}{19}{23}{24}{25}{26}{27}{28}{29}{30}{32}徐岱《艺术新概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4、2、196、117、23、25、341、340、340、340、345、340、325、128、8页。

{8}{9}徐岱《基础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12}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20}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1}莫瑞·克里克《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8页。

{22}茨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2002年,第159、159页。

{31}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第99页。

猜你喜欢

消费生命艺术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纸的艺术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