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明:汉唐文化研究带给我一种与钱无关的快感
2009-05-10吴穷
吴穷
见到赵明明,年轻而儒雅的形象给人深刻印象,很难想象他已经年近50岁,是一位有着30年的收藏经验,圈内人尽皆知的“大腕”。这位成功的文化商人,从一名饭店职员成为痴迷汉唐文化的行家里手,赵明明的人生如同一本厚厚的收藏文化教科书。我们的采访没有直接从汉唐开始讲起,而从一个“君”字翻开他华丽的人生篇章。
赵明明,养月楼品牌创始人、中国茶文化传承者、中国艺术品收藏行家。
记者:您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名片上在您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君”字,您叫赵明明君吗?
赵明明:这个“君”字是我国著名书画鉴赏家马宝山老先生赠予我的封号。我帮马老购得一幅元代名人王蒙的字画,马老激动不已供为上品。他要给我酬金,我分文未要,马老很欣慰有我这样的学生,并在他以后的著作中提及此事和我的名字。这个“君”字由此而得。如果说汉唐文化对我有什么深远意义,我觉得那种大气美、力度美的精髓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做人也要这样大度、大气。
记者:从进入您的茶社和书画展厅,就被一股浓浓的汉唐文化之风感染,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收藏的呢?
赵明明:我从小就喜欢书法,20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香山饭店做职员,这时候我有个朋友让我帮他卖件古董,结果一位客人非常喜欢就买走了。这件古董用现在的话说让我“一夜暴富”,不过除了钱财上的收获,最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古董的兴趣。我就拿着这笔钱开始到处寻宝,1987年的时候干脆辞职,在琉璃厂开了我的第一家店“玉珍斋”,开始了我的收藏之路。
1980年,赵明明通过卖古董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跃成为腰缠万贯的“万元户”。而他年轻的心也—下子被激荡,随即开始对古文化着迷。但是收藏之路并非宽阔平坦,被人“忽悠”买了赝品也是常有的事,昂贵的学费代价以及家人的反对让他倍感受挫。但是用赵明明的话来说,“没办法,实在太喜欢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让他领略到汉唐文化的博大精髓。
记者:我国历代文化都非常博大精深,为什么您单单对汉唐文化最感兴趣?
赵明明:起初我也只是对古董感兴趣,尤其是字画,后来我跑了6个国家的博物馆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汉唐的古玩在每个博物馆都占据很大很重要的位置呢?你看巴黎圣母院的门上的铺首、纹饰、雕刻,再有波斯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绳形手柄,都和我们汉唐的许多作品有着相似的地方。盛唐时期的文化透过丝绸之路,影响了全世界。了解越多,我就越对汉唐文化感兴趣,最后就专注在这一个领域里。
记者:那您在研究过程中.有发现和其他专家不同的观.点玛?
赵明明:我认为是有的。1999年在一次拍卖会上,有一幅唐寅(款)的12开册页的山水画。这个“款”是行内的说法,这说明不一定是真迹。我曾在美国华盛顿博物馆看到过一幅唐寅的真迹,经过对比,我相信这是唐寅的真迹。结果我买下后还没来得及出拍卖行的门,有人就开出高价想从我这里买走。别人说我“捡漏”,但是我的开心却与钱无关,这可以说是对我研究的一种认可,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也是一位行家了。
徐邦达、马宝山是赵明明的恩师。另外,他也曾与王季迁、张宏、韦陀、启功、马承名这些国内外大名鼎鼎的专家学者有很深的交流与交往。赵明明生活简单低调,但是圈内也算是一个“折腾”的人,为了与大师研究探讨,学习沟通,无论天南海北,赵明明不惜时间和金钱也要弄个明白,逐渐成为业内一个资深行家,经他手买卖的古玩字画足可以开上一间博物馆。
“小轩容我静大地任人忙”赵明明的茶社——养月楼
记者:您现在的藏品主要是什么,最钟意的有哪些?
赵明明:我收藏的东西很多,谈到最钟意的器物有汉朝的青铜马、唐代的金碗,还有八大山人的画等,都很珍贵。
记者:那您未来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呢?
赵明明:如果说我的大理想,那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世人更加了解汉唐文化,学习吸收其中的精髓。而我的追求则是希望自己既是行家又是专家。两者区别在于前者从实践经验出发,后者对理论研究更有心得。我希望将来我能把我的经验写下来,与同行、爱好者分享。同时我也会把我的藏品部分捐赠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它,了解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