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活化石”欧阳山尊

2009-05-10林方文

凤凰周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活化石剧社人艺

林方文

欧阳山尊的最后岁月,更多的意义是作为中国话剧界的“活化石”而存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时的四巨头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以及后来齐名的人艺“四大导演”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只剩下了他一个。

因为全身器官衰竭,这枚活化石终于也尾随人艺的故人们前往天堂。7月2日下午,享年95岁的欧阳山尊病逝,被普遍视为北京人艺最令人怀念的时代之终结。他留下的遗愿,是重排话剧《日出》,那是欧阳山尊生前成就最高的作品。

走欧阳予倩的路

欧阳山尊与话剧的缘分,来自他的父亲欧阳予倩。但实际上,后者是他的伯父,在欧阳山尊很小的时候,他被过继到了欧阳予倩膝下。第一次登台是在8岁,1922年父亲导演了一部话剧叫《回家以后》,他在其中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袁牧之手拉手唱了一首山歌。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文艺青年一样,他读书深造的梦想被抗战炮火打断。日军进攻上海后,欧阳山尊辗转到了杭州,在电厂里当学徒,并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五月花剧社。之后回到上海,和金山、辛汉文等人成立了四十年代剧社。欧阳予倩排戏时,他就当舞台监督。

当年很多人都记得,欧阳山尊尤其擅长舞台灯光工作,手艺很好,还自制了节光器。四十年代剧社演出的《赛金花》轰动一时,看戏的国民党官员被惹得恼怒,拿起痰盂扔向演员,被传为笑谈。

1937年,欧阳山尊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恰逢抗战爆发,他参加了救亡演剧一队前往华北,次年春转赴延安。那年有个同情中国革命的美驻华使馆武官埃文思·卡尔逊探访延安,随后打算前往华北抗日根据地,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欧阳山尊作为翻译陪同,随行的还有一心想上前线的刘白羽,毛亲手开了个路条,临时旗号是“抗日文艺工作团”。

欧阳山尊

在卡尔逊的日记里,对欧阳山尊有着这样的描述:“能说英语,很敏锐,容易冲动,但很有人缘。人很聪明,也很有才华。”他们一行在华北见到了贺龙、肖克、聂荣臻、彭真、吕正操和邓小平,回到延安各自分开后不久,欧阳山尊被指名调往贺龙所在的120师,担任战斗剧社领导。

欧阳山尊入党比他父亲要早得多。1939年2月,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欧阳予倩则是在解放后的1955年,才由文化部派周扬来通知批准入党。据欧阳山尊的回忆,欧阳予倩当时一边微笑,一边流了满脸的眼泪,并对周扬说,“我为党做得太少了”。

正确路线的代表

当年在120师战斗剧社的老导演严寄洲,在将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个》改编为话剧时,与欧阳山尊有了首次合作。小说的结尾原本是这样的:女红军将白军军官击毙在沙滩上后,扔下枪跑过去抱起他的尸体,深情而伤心地呼喊:“我的蓝眼睛!”

但欧阳山尊力主将这个结尾改掉,因为“抹杀了这个红军女战士的阶级觉悟”。考虑到“演给边区军民观看很不妥当,会产生副作用”,他建议改成:女红军击毙白军军官后,又将子弹推上镗,准备迎战驶过来的白军舰艇。

1942年,欧阳山尊返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在那里,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前方非常需要文艺,希望在延安的专家能到群众和前方战士中去。三四天后,毛泽东给他回了信:“欧阳山尊同志,你的意见是对的,此致布敬。”——这是“致以布尔什维克敬礼”的意思。

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欧阳山尊树立起了方向。回来后,在他的带领下,剧社放弃了像《悭吝人》、《北京人》、《雷雨》这样的“大戏、外国戏”,而大量演出反映敌后军民斗争的小歌剧、小话剧。毛泽东曾就此亲笔来信:“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要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好戏。”

“整风使毛泽东的讲话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原则。”回忆起1942年的情形,梅阡说:“山尊同志当时成了正确路线的代表。”

戏剧家严正彼时正在延安鲁艺“关门提高”,他们排了一个话剧叫《仲秋》,在八路军大礼堂演出时,却挨了贺龙的严厉批评:“看了你们的戏后,使英雄豪迈之气都丧失殆尽。”120师战斗剧社来到延安后,欧阳山尊的戏给鲁艺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1943年,鲁艺对照战斗剧社的实例,改变了方针,“闹秧歌”。贺龙看了哈哈大笑,说:“艺术嘛,给人看了之后,心里高兴嘛,快活嘛,生活就有希望嘛。你们执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你们就有希望了。”

毛泽东那封写给欧阳山尊和战斗剧社的信,鲁艺做了传达。对此严正作了自我反思:“《仲秋》感人不感人?也感动得看的人流眼泪。真实不真实?特别真实。但这不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作品。”严正觉得,“山尊比我们先进一些,所以说,他是尖兵”。

人艺的黄金时代

2005年9月6日.北京,抗日独幕剧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演。92岁老艺术家欧阳山尊在《求雨》中扮演马老汉。

抗战胜利,1946年4月,欧阳山尊从延安回到了上海,立即成为上海文艺界最活跃的人物之一,骑一辆脚踏车,每天东奔西跑。他被任命为地下组织的文委委员,主要工作是统战,首要任务就是探望老朋友结识新朋友,“讲解形势,推动戏剧电影界的反对反动派斗争”。

这年的“五四”,欧阳山尊在纪念大会上和李丽莲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伴奏者中有负责吹笛子的丁聪,而当时台下还坐着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地下工作的江泽民。此后,欧阳山尊还“兼职”做过新华社记者,以及军事工业方面的行政秘书职务,一直到1949年建国后。

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编制扩大,成了包括歌剧、话剧、舞蹈等在内的综合性文艺团体,定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即俗称的“老人艺”,院长是李伯钊,副院长是欧阳山尊和金紫光。同年老舍写出了《龙须沟》,当时在师大任文学院院长的焦菊隐被请来当导演。

1952年,文化部决定将“老人艺”的话剧团和原中戏附属话剧团合并,沿用原来的名字,成立专业话剧院——6月12日晚,史家胡同56号,人艺诞生了。

人艺成立之初,欧阳山尊刚刚从莫斯科回来,他和其他3位人艺领导的目标一致,就是向莫斯科艺术剧院学习。在院长办公室里,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和赵起扬4个人,每天上下午各谈3个小时,连续谈了一周,为人艺的方方面面定下了框架和蓝图。

1961年,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和夏淳4个人,也曾按照文化部要求举行过一次内部研讨会。讨论出来的“北京人艺的方针任务”,因为政治风声日紧而没能执行,但在1983年人艺再次推出改革方案时,这些当年的纲领仍然浓缩成了指导性的第一章。

1953年,欧阳山尊牵头代表人艺,给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写了报告,本想只将大华电影院交给人艺使用,没想到市里格外重视,又向周恩来写了报告,后者决定建首都剧场。

文化部拨款,而欧阳山尊负责全部修建事宜。周恩来素来喜好看话剧,又建议将容量扩大,由900人增加到1200人。设备等都从民主德国采购,所需经费一涨再涨,最终预算上的数字是575亿元旧人民币。

那时北京从来没建过正规的大剧场,这件事在文艺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快要建成的时候,文化部决定,这个剧场基本上不是演话剧用的,而是什么剧种都可以上演,管理委员会也由各剧院负责人组成。

欧阳山尊为了这件事数次向上打报告,坚持要求由人艺来管理使用首都剧场。1955年除夕,周恩来在当时人艺拥有的北京剧场看戏时才得知,首都剧场的所有权让文化部给收回去了。结果这“官司”最后还是由周恩来拍板,把剧场交回给人艺。

于史海之中钩沉

1956年,欧阳山尊参加了苏联专家导演训练班,他的毕业论文是《(日出)导演计划》。回来以后,他找齐了人艺最强阵容,把《日出》排成了首都剧场归属人艺后的第一个大戏,这也是这个戏各种版本中最经典的一个,《(日出)导演计划》也成了今天戏剧院校导演系学生必读的教科书。

欧阳山尊一边导戏,一边继续揽下冗繁琐碎的行政工作。1962年,人艺艺术领导方面的全部具体工作,都交给了欧阳山尊,焦菊隐则被安排潜心著书立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写出了27万多字的理论文章。

实际上,1957年9月,北京市委有关领导找到了欧阳山尊和赵起扬,专题研讨过“焦菊隐问题”。按照当时的标准,焦很可能被划到“右派”的行列里去。但当领导问他们两位:“焦菊隐今后在人艺有用没用?”二人一致认为,焦菊隐作用很大,应该继续留下来。因为这份力保,市委决定将焦菊隐保护下来。

但欧阳山尊自己也并未能逃过“文革”。因为对一出戏坚持用戏剧的方式而并非意识形态方式来处理,1964年以后,他就被扣127“搞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调和阶级斗争”等大帽子。当“文革”开始、样板戏盛行,欧阳山尊也顺理成章地失去了和话剧亲密接触的机会。

在当时的一份揭发欧阳山尊的材料上,他被冠以“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美帝苏修的狗洋奴”、“大流氓坏分子”这三个“头衔”。人艺的大院子弟牛响玲亲眼看到欧阳山尊挨批斗,这个以前爱穿皮夹克、戴着法式贝雷帽的帅气“大大”被勒令站在一个小板凳上。欧阳山尊的学生曾经专门去人艺的“牛棚”看望过他,静坐片刻相对无话,学生悄悄给老师塞了两包好烟,含泪起身离去。

“文革”结束后,欧阳山尊的关系被转到了文化部,他不仅时常回人艺,还应各地话剧团的邀请前往执导。但正如他在《战斗的历程》中所写,从建国到“文革”的17年,是话剧丰收的17年,欧阳山尊的最好作品,《日出》、《春华秋实》、《带枪的人》、《关汉卿》等,都涌现在那个时间段内。

在人艺的老演员郑榕看来,欧阳山尊身上最难得的,是“中国戏剧的几条道路他都涉猎经历过了,恐怕再难找出一位像他这样有如此丰富经历的人了”。用严正的话讲,欧阳山尊什么角色都敢演,什么舞台都演出过,是个全才。

10年前,在欧阳山尊从事文艺工作70周年研讨会上,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在发言中说,欧阳山尊“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工作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结合在一起,并且70年来一以贯之”。10年后,欧阳山尊逝去,又多活710年,只比中国话剧小几岁的生命,确实未曾偏离这份来自执政党的鉴定。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活化石剧社人艺
戏剧演出
冲锋剧社在唐县
海底活化石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蓝血的活化石
人艺演员队制定管理制度 冯远征:把规矩变规定
教室里的趣事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
用歌声刺穿敌人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