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北故宫被尘封的历史和文化

2009-05-09吴晓东

凤凰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故宫台北

吴晓东

经过1000多个一言难尽的日日夜夜,12集纪录片《台北故宫》最后一集的配音结束了。走出机房,陷入冬日北京的浓浓暮色里,总撰稿胡骁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75年前,也是这样的冬日,也是在这座城市中,无数的国宝悄然离去;60年前,又是一个萧索冬日,这些国宝中的精华部分飘向一座美丽的岛屿。

“历史和文化不应再被尘封下去,如果我们这代人还不为之付出的话,祖先会责怪我们。”在胡骁看来,历史就是一场戏,是戏就总会有落幕的时候。

同样心怀巨大遗憾投身《台北故宫》拍摄的,还有总导演周兵和他的《故宫》团队。和当年《故宫》的恢宏大气不同,周兵这一次更关注的是那些震荡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人物命运。“《台北故宫》告诉给你的不仅仅是一些故事,一些情感,还有一声感叹和更多期待。”周兵说。

重新发掘被淹没的历史并非易事

没有哪个地方的游客会像大陆去台湾的游客那样,对台北故宫充满别样的好奇与向往。有统计数字显示,台湾自对大陆游客开放以来,台北故宫的游客翻了几番,其中,来自大陆不同地方的旅行团占据了相当数量。

在持续强劲的热情背后,是一份已经绵延了整整一个甲子的遗憾。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为避免京城的宝物落入侵略者之手,1933年起,举世震惊的“故宫文物大迁移”秘密开始了。冒着炮火硝烟,这些宝物从北京运到上海、南京,后又辗转到四川、贵州,历时十几年,行程数万公里。抗战胜利后,这些宝物陆续运到南京。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这些南迁宝物中的精品又被分三批船运到了台湾。除了故宫博物院的2972箱顶级文物,当时运到台湾的还有当时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的文物,总数超过60万件。

这么长时间以来被淹没的历史,重新发掘出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剧组最初的资料仅仅是一些回忆录,散落在很多片段、书籍、杂志上的一些简短、零星的回忆文章。包括他们走访过的一些搞近代史和国民党党史,还有北京故宫的一些专家,大都只知道有这么个事儿,但文物迁台的历史从来没有被系统地考证过。当年到底运走多少箱文物,具体是什么?只知道是顶级的东西,但史料在哪儿不清楚。还有那些当年押送文物去台湾的学者,他们是怎么去的,他们的命运怎样,很少有人提起。

“长期以来,两岸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根本没法获得这些资料。”周兵说。周兵一共去过台北两次。两次亲身经历,让他给《台北故宫》定了基调:“它是一种文献解读,和一个大家不知道但特别想知道的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片中,整个台北故宫的历史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披露,比如那批国宝怎样运到基隆,又从基隆到了杨梅,在杨梅一个仓库里放着,放了几天又搬到了台中糖厂,租借台中糖厂仓库存放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转到台中北沟,也就是1950年4月,台中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文物才得以迁入新库。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了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这些文物终于有了一个长久的安身之处。从那时起,海峡两岸就有了“一宫两院”的格局。这段谜一样的历史在史料中一直支离破碎,而在北沟那段十几年的历史更像是一块空白。

“台中我们也去了,当时的现场我们也都拍摄了,‘9·21大地震把那个地方都夷为平地,只剩下已经塌陷了的洞口。我们提起这些,台湾当地很多人都很惊讶:‘还有这回事儿?我们都不知道。”在周兵看来,拍《台北故宫》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那批国宝60年前运到台湾以后,大陆的老百姓从来没见过,通过纪录片可以让大陆的老百姓看到这些珍宝;第二就是要告诉台湾的年轻人,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迁台过程,它代表中华文化怎样的理念。

周兵说,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研究和资料整理的过程,等这些东西汇总之后,台北故宫的一些专家都觉得很吃惊,“他们说你们说的这些事我们都不知道,你们获得的这些史料我们都没有进行过整理。有了这样一种很真诚的东西去打动他们,我们双方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少,认同感越来越强,他们也不想让这段历史就这样淹没掉”。

两岸故宫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

“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一则故事,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出类似的传说。”胡骁说。他认为,这批文物自从1948年运到台湾后,大陆老百姓就再也没见过,反倒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很不正常,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文物概念,它代表着中国顶级的文化、艺术和哲学”。

胡骁第一次去台湾是2D03年,当时他的第一感觉是,台北故宫的建筑不是很宏伟,虽然整座建筑的设计理念秉承了中国宫廷式的建筑风格,碧瓦黄墙、雕栏玉砌,但跟北京故宫没法比,它坐落在台北郊外的一个叫外双溪的风景区,第一次看到它心情却特别复杂,所有在书本上读到的那些文物都在这儿,什么毛公鼎、散氏盘、鸡缸杯、《溪山行旅图》,还有汝窑瓷器、珐琅彩瓷器……这些长期以来都是在图片上看到的东西终于近在眼前,可激动之余却是莫名的伤感。“这是一个宝库,号称65万件文物,而且都是代表中华文明顶级的东西,在世界博物馆界占有第四或第五大的地位,又是从大陆搬过去的。可是大陆13亿人对它的历史一无所知,对它里面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人品以及他们的学养更加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胡骁说。

那时候周兵的剧组正好在拍摄纪录片《故宫》,很想接着拍《台北故宫》,可是被台北方拒绝。而胡骁所在的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因为进行两岸文化交流的性质,和台湾方面有着天然的沟通优势,双方一拍即合。

因为拍摄《台北故宫》,胡骁和周兵现在对这座世界瞩目的博物馆的历史和馆藏已经如数家珍。而对于“北京故宫的建筑世界第一,台北故宫的藏品世界第一”这个洋溢着自豪的说法,他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从这个层面来看两岸故宫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

周兵举例说,台北故宫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它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被乾隆皇帝并称为“三希帖”,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现在“三希”中的真迹除了王羲之的,另“两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台北故宫的北宋孩儿枕,它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孩儿枕,估计原本是一对,可惜因为历史的原因而分隔两岸,不得团圆。最让人惋惜的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此画是绘画作品中的精品,可惜这幅山水画被分成了两段,前半部分保存在大陆,后半部分则保存在台北。有的文物被运到了台湾,盒子却留在了北京:还有的画被收藏在北京故宫,画中的文物却已经远在台北。

据统计,当年从大陆运到台湾来的文物共有60余万件,虽然只占当时北京故宫南迁文物的1/4,但大多是精挑细选、价值连城的精品。其中器物、书画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还有后来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件。当时台湾“行政院”还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规程》,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

但60年就这样匆匆而过。最近几年,“两宫”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1992年双方还共同精选各自的馆藏文物,出版了《国宝荟萃》一书。书中,分离数十载的“三希帖”重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生前曾向外界表达了希望“一宫国宝分飞两岸”的状况早日结束的心愿。他有一个想法,就是1933年南迁的箱子到了台北,他说这些箱子都不动,有朝一日,要把这些文物全都装回箱子里运回北京去。

当年第三船押运文物去台湾的漆器专家索予明,今年已是90岁高龄。他说将来最大的愿望就是“‘故宫的文物还都回到北京,我们‘中博的文物还回到南京,我也跟着回去”。

很难想象,没有历史的台北故宫是什么样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于受展厅面积所限,通常每3个月会换一次展品,即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60余万件稀世文物逐个儿在世人面前亮个相,至少需要30年时间。尽管这里展出的文物是常换常新,但是有三件宝物始终没有换过,这就是毛公鼎、翠玉白菜和东坡肉形石,它们被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如果去台北故宫看的话,你会觉得那些东西离你特别近,就隔着一层玻璃,有很亲切的导览和解说的方式,它把那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想方设法融入人的生活中。比如制作很多纪念品,把台北故宫的名画印在桌布、窗帘或者衣服上,进行民众教育。”也许是从这些地方得到了启发,周兵拍《台北故宫》时不再有当年拍《故宫》时那种居高临下的风格,而是津津有味地在片子中讲述台北故宫对台湾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台北故宫进行的这种民众教育,不是板起面孔来讲历史、讲道理,这正是我们这边所欠缺的,比如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要接受这种传统教育,他们甚至会把文物拿到监狱里去展览,教育那些犯罪的人。”周兵说。

“在那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是按着那个时代的理念来生活的,并且到现在依然延续着。”在胡骁看来,现实和历史是不能分割开来的,民众教育在台北故宫历史上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文物刚迁到台湾时,台湾受日本统治已经50年,1945年光复时,台湾人都姓日本姓。故宫的这些文物和专家去了之后,用这些文物才慢慢让台湾人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哪怕是在北沟那么艰苦的时期,他们都没有间断给学生作讲解,这成了他们的一个传统,很像当年的西南联大。

“他们有个动画短片《国宝总动员》,讲台北故宫晚上闭馆了,那些文物都活起来了。翠玉白菜上的蠡斯从上面跳下来跑了,这些文物就开始找,宋孩儿瓷枕也活起来了,在那里跳来跳去地去找。让小学生去观看这个短片,在游戏中受到一些历史教育。”胡骁说,现在台北故宫的民众教育方式早已鸟枪换炮,可传统没有变。

长期以来,台湾有一股很特殊的势力,也就是常说的“文化台独”。这些人想方设法要割裂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没法割裂,就淡化。比如说以往台北故宫展览,总有很大一个展板,展板上用电灯绘制出文物迁到台湾的地形图,就是告诉人们这些文物是来自于大陆的,后来这个展板就没有了。本来每件文物底下都有简介,比如说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的老家是哪儿,什么朝代、什么地点创作的,一看就是中国的。后来他们把这些都删了,就写王羲之,也不说东晋。当时有很多论文都出来了,有人说这是外国的文物,还有人说这是亚洲艺术品。

然而,台北故宫是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标志。无论采取什么手段,也不可能割断两岸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法理、地缘、血缘、历史和文化铸就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梁金生先生曾说,博物馆研究、文物研究的本质就是溯本追源,“台北故宫文物最大价值就是‘来自北平故宫,是皇宫之物,去掉‘北平或‘北京的印迹,是对这些文物的极大伤害”。

而在台湾民众看来,台北故宫更是引以为自豪的文化根本。台湾媒体评论说,很难想象,没有故宫的台湾是个什么样子,没有历史的台北故宫又是个什么样子。

猜你喜欢

故宫博物院故宫台北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雪中故宫
故宫
台北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