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的融合与冲突

2009-05-07史惠风徐晓晴

译林 2009年2期
关键词:战事劳伦斯支柱

史惠风 徐晓晴

摘要:《智慧的七大支柱》记述了一战时期劳伦斯与阿拉伯人抗击奥斯曼帝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经历。该书的创作采用了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战事的书写中引入了文学想象,在历史真实之上展示了作者的诗性关怀,从而在两者的融合与冲突中找到了平衡。该书的创作实践为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两者的有效结合提供一个有力的范例。

关键词:劳伦斯智慧的七大支柱历史叙事虚构

历史与文学的纠缠一直以来就是学术上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到了20世纪后期,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如洪水巨浪般漫延开来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海登·怀特挑衅式的断言“历史叙事的本质就是虚构”激起了理论界对历史与文学关系新的争议与讨论。他在代表作《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一书中直言:“我想强调的是历史事实是虚构出来的——当然肯定是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不过仍然是虚构的。”该书被看作是历史学的“叙事转向”的标志,由此引发的历史叙事传统中奉为圭臬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实证性的标准还要不要遵守?历史叙事能否允许文学虚构?如果历史离不开叙事,而叙事又总是与想象、虚构纠缠在一起,那么,作为作家的历史叙事者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作为读者又该如何看待一部充满文学想象的历史纪实作品?笔者试图以劳伦斯的代表作《智慧的七大支柱》为例,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

一、历史叙事

《智慧的七大支柱》(以下简称《智》)出版以后首先被看作是“军事历史”的,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劳伦斯就是作者本人,书中的故事就是他的亲身经历。书中记述的事件从1916年12月他加入费萨尔的队伍开始领导武装抗暴时起,到1918年10月攻陷大马士革推翻土耳其统治时止。书中记述的该期间发生的事件和时间与真实的情况并无二致,不仅从日期上吻合实际,就是每一天的时辰、行动的细节等也与实际保持一致。

作为一部军事历史,打仗和战事毫无疑问应成为重点。该书详细记叙了发生在那个时期的大小几十次战斗,如整个第四部记叙的阿卡巴远征和突袭耶路撒冷的胜利,攻克舍赫姆车站,最后一部关于奇袭塔法斯的土耳其岗哨的失败,这些战事的记叙非常详细,从战术谋略、时间地点、战斗场面与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的描述,都得到亲历者和军事理论家的认可。这些关于战事的记载按照传统史学的真实性和实证性的标准,都可以算作有事实支持的历史叙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劳伦斯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记载这段历史的。他在给肖伯纳的信中说:“我接受的是专业历史学者的训练,对原始的历史材料有天然的尊重。但令人吃惊的是,和平到来时我发现我成了战时阿拉伯发生的事件能够书写的唯一知情人,于是写下这一段历史就成了我的专业责任。”

该书以第一人称叙事,事件描述极为具体。如行军的时间,在书中不是精确到某月某天,而是某天某时某刻,我们经常读到“4点差一刻,我们又上路了,沿瓦迪迪拉而下”之类的记叙。这样有根有据的记叙得益于劳伦斯写日记的习惯。他创作《智》的时候,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根据记忆勾画出写作大纲及主要事件。我们现在去看《智》的目录可以轻易地找到佐证:全书分10部共122章,每一部的题目如“起义的基础”(引言)、“袭击大桥”(第6部)、“死海战役”(第7部)、“解放大马士革”(第10部)等都是以军事行动为纲;下面的小题目,或者说关键词/句,如:“费萨尔准备对沃季采取行动,远征的部队,一次试验进攻,阿h杜拉酋长”(第2部/第22章)等,劳伦斯用了太多的具体活动来概括行动内容。仅从以上的标题看,这是一部关于战事的历史记载无疑。写作的第二阶段,劳伦斯对照日记和笔记对每一部分的事实进行订正,这些记录可以说是《智》成为军事历史原始材料的底本,是历史学家展开编撰所依据的史实材料。第三步是劳伦斯对书进行的文学润色和修改,这一阶段劳伦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正是在这里,劳伦斯对“军事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也正是由于这一次的修改,使《智》的“军事历史”性质变了味,引发了批评家关于《智》的文体的长期争论。

《智》作为军事历史,它的史实框架决定它天然所带的真实性。劳伦斯在前两个阶段的创作中,采用的完全是史料编撰的方式,唯恐与当时的史实有所出入。即便他后来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或者说是用了“想象虚构”,但我们仍然有理由说它还是一种有事实材料支持的“历史叙事”。西方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著《希波战争史》时也常常受情绪的影响,喜欢加入想象虚构。我国的司马迁著《史记》,虽然“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但尽管“以人载事”,从作者的选录和剔除中仍能看出作者的个人情感。纵观历史,出色的历史学家往往还是叙事大师,正是他们的那种符合史学精神的文学想象增添了作品的魅力和色彩。作为想象的作品,历史学家的作品和小说家的作品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但是,历史学家的作品在保持文学吸引力的同时要力求真实,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劳伦斯创作《智》的过程表明,他其实正是按照“真实性和想象力”两个标准要求自己的作品的。《智》完成后,劳伦斯在四年里四易其稿,为了把阿拉伯之战和他自己的痛苦经历转化为艺术,他以一种不可遏制的狂热投入写作,常常从日出写到日出。该书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销售早已超过百万册而不衰,成为英语文学中阅读最多的作品之一,除了故事来自真实经历之外,不可否认劳伦斯的“想象力”发挥的作用。

二、文学虚构

《智》出版以后立即大获成功,这不仅是因为劳伦斯用笔生动记录了一战时期阿拉伯半岛发生的战事,书中的异域风俗人情、以少胜多的战例、劳伦斯在阿拉伯人中间的传奇经历,都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劳伦斯在纪实之外,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心理感受应该是该书魅力不减的最根本的原因。对于该书的创作策略,劳伦斯1928年5月7日在给肖伯纳的信中说:“《智》是我把历史变为想象作品的一次努力。这已经是我把现实戏剧化的第二次尝试了。”这意味着劳伦斯决意突破历史编撰的限制,把本来“真实”的记录变为更加“想象化”。

于是,《智》的文体就成了批评家争议的热点。因为全书在纪实的军事行动框架下,展示出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孤傲与自责、批判与反省于一身的痛苦心灵。书中大量使用《圣经》结构,用隐喻式的语言表达分裂、破碎、犹豫与不安的精神苦刑。书的题目《智慧的七大支柱》取自《圣经·箴言书》“智慧建造房屋,凿成七根柱子”的句子,但该题目与内容的联系往往是让读者困惑不解的问题,或者说它与内容根本就不相符合。那么,劳伦斯在这里是用“七根柱子”代表智慧和自由——正如他在开首诗中所言“去为你赢来自由——那有七根支柱的珍贵的房子”呢,还是象征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呢?对此劳伦斯本人也语焉不详。也许劳伦斯从罗斯金的《建筑的七盏明灯》那里受到启发,在《智》中也使用大量关

猜你喜欢

战事劳伦斯支柱
木兰从军
中国最早记载的一场战事竟因盐而起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援越抗美战事回忆点滴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