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一回“糊涂”老师
2009-05-07张宏
张 宏
数学的解题过程就像你走迷宫一样,可以正着走,也可以逆着走;可以横着走,也可以竖着走;当然你还可以直接选择捷径,轻松走出迷宫;或许你也可以故意绕迷宫,寻找那曲径通幽处.数学教学也依然如此,有时,我们不妨故意做一回“糊涂”老师,让学生过一把“老师”瘾,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的表面展开图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题:
例:四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将它们分别对叠成立方体后,其中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第一眼看到这道题,学生往往觉得只要把这些展开图叠成正方体后,把相对面一一对应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糊涂”一把,把“球”踢回给学生,过程如下:
师:(笼统地说)只要你把这个图形还原到原来正方体的状态,前后、左右、上下对应起来,就很好解决此问题了.
生:我对应起来了,但是还是选不准.好象B、C、D都对的啊?
师:你要试一试啊!那大家一起试一试吧!
此时
把相对面列出如下:
发现:①是最容易剔除的,但②③④全都正确吗?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
(观察学生表情)
生:老师,看,这样不行啊?
师:确实,看来这样还不行,那我们还要继续做进一步的限制,怎么办呢?
(观察学生表情,很多人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很想发表观点)
生A: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道题有点象魔方的中间一层,可以四个方向旋转,应该不但要确定相对面相同,还应让折叠后的每一个面都有固定的侧面.即必须让上下底面确定,然后再确定左、前、右、后四个面的顺序,这样才能解决六个面的排列顺序及位置是否相同的问题.于是,进一步进行限制,采取方法为:
第一步:首先确定上、下两个面.
第二步:给左、前、右、后四个面编号,并转动左、前、右、后四个方面.
在上面的思考基础上,现确定都以作为下底面,而作为上底面,即有:上下,左前右后顺序则为:或dabc、cdab、bcda四种情况.
同理可得③有上,下,左前右后顺序为:或badc、cbad、dcba四种情况.
可得图④上下,左前右后顺序可以为:或bcda、cdab、dabc四种情况.
通过观察知:三图都有上下.左前右后面分别为:
图②:abcd、dabc、cdab、bcda
图③:adcb、badc、cbad、dcba
图④:abcd、dabc、cdab、bcda
即可得图②和④的上、下、前、后、左、右排列顺序完全相同,即选择A:②和④这个答案.
师:的确,我们必须确认每个面的顺序才能发现其具体的相邻面.A同学的思考完全正确.
生B:太麻烦了,这样一点都不容易搞懂.
师:请B同学为我们介绍他的好的方法.
生B:通过思考,我发现可以通过小小的转化,使问题能更简单、更直观的解决问题:
分析发现:对图②上底面确定为,下底面确定为,而其它面可以围绕上、下底面旋转,画如下图形:
(其中可以绕旋转)
图③为:(其中可以绕旋转)
图④为:(其中可以绕旋转)
通过直观地观察可以发现②和④就是可以通过旋转,转变成一样的展开图形,即能折叠成相同的立方体.
师:非常好的想法和创意,同时B也让大家体会到了数学就是高级的玩!
通过此题的解决,我发现此堂课存在三大特点:一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让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到此题上(居然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被同学解决了,有意思,值得听),同时,让大家关注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其二是调动了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都在体会B的方法是不是真的实用和方便;其三使数学沉闷的课堂和实际联系起来,不在单调和死板.
为此,我觉得,数学的教学是艺术的,但有时,我们教师不妨“糊涂”点,有时把一些“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天赋和聪明.这样不但让同学们更为关注地解决问题,同时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喜悦和成就感.
数学的教学和教学对象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的教学同时应注意重视和教学对象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我认为在“糊涂”时也要保持几分清醒:
(1)注意观察.在“糊涂”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注意他们的声音,发现机会,及时“糊涂”;对于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提示,让学生思考,再进行讲解.
(2)做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在学生讲解题时,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变换,不再是一个“指手画脚者”,而应该是一名专注的倾听者,倾听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否清晰,解题方法是否新颖,解题过程是否存在问题.
(3)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一题多解.对于一些题,可以让学生从正面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但有些题,不妨提醒他们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一道题的解决,让学生们学会分析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时思考,看能否找出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并且思考能否进行一题多解,通过多种解法深入认识到解决一类题的过程.
(4)让学生及时反思、总结.通过反思,总结出此类题的解决方法,并对错误的解法进行认识,避免在同类题型中出现解法思路错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