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2009-05-07韩白莲沈红娜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3期
关键词:班风班集体教室

韩白莲 沈红娜

校园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鲜明正确、鼓舞激励的导向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下健康成长。为了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是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劳动的财富。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它与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良好健康的班级文化,对班集体形成优良的班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一个健康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的前提,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班级文化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也可以说有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消极的班级文化之分。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学习动力;而消极落后的班级文化却可能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长期下去,一个班级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

二、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呢?我主要归纳如下几点:

1.掌握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时机

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建立班级文化要注意时机的把握,而最好的时机,则是在班级建立初期,比如学生刚刚入学之时。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班集体初创时是开始进行各种工作的最佳时机。以大学学生为例,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充满了对新的学习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同时,新的环境新的集体和新的老师也给了学生一个暗示: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具有一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班主任引导得法,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并在以后不断加以改进和强化,使之成为促进班集体良好风气形成的一个可靠保障。因此,集体形成初期是建立班级文化的最好时机。

2.重视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的组织引导作用。

我们知道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与班级文化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好的班级领导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要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方面,我建议采用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或是一种参与式的领导方式。班主任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订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或是对某事进行集体的裁决;班主任在不损害班级整体利益的情况下,非常乐意给予某个学生帮助,或是指导,同时,接受他们的监督;班主任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在学生做出选择时,班主任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表扬和批评,尤其在批评时,班主任要注意对语言的使用,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建立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应该是班级发展方向的设计师。

3.注重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在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教室”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对教室环境的布置首先要注重教室的卫生。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墩布、扫帚、水桶放整齐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 “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个“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其次,重视教室的布置。在教室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备感温馨、催人奋进。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字画、人物等,这些由学生自己选择; 后面的黑板报应随着时间、国家或学校事件、季节等经常更换,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可以挑选一句整个班级的座右铭。教室后墙一角可以布置一个班级的光荣榜或班级记事本,教室的布置不能乱,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实践证明,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4.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最能体现出班级个性和特色的。首先,班旗、班歌、班徽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体现。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其次,班风的建设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是班级对外的社会形象。

5.不可忽视制度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而班级制度却是有形的、具体的。要建设班级文化,就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班级中的学生就没有约束,从而变成一盘散沙。班级制度是将每个学生凝聚在共同的规范之下,用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班级文化要融入行为,得靠制度落实。否则班级文化就会成为口号。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法制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按照法规办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细碎而复杂的过程,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所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当然,良好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班风班集体教室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班风:班级教育的场域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