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原因分析及处理
2009-05-06高铁民
高铁民
【摘要】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收治31例腹壁切口疝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腹壁纵向切口、腹内压增高、切口感染、营养不良、高龄、糖尿病等是切口疝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保护组织;术后半年内注意防护,避免各种诱因。
【关键词】 腹壁;切口疝;处理
腹部手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约为3%~10%,80%发生于术后1~2年内[1]。引起腹壁切口疝的主要因素是严重的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很多因素能导致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如肥胖、糖尿病、腹水、慢性肺功能不全、贫血、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和手术操作不当、术后腹内压升高、腹部多次手术等。本院于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腹壁切口疝30例,现就其主要原因及处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5~69岁,平均62岁,上腹部手术19例,中下腹部手术12例。切口愈合不良10例;纵形切口26例,肋缘下切口3例,麦氏切口2例,二次以上手术9例约占29%,血胆红素增高和白蛋白降低13例占41.9%,空腹血糖高于正常4例,营养不良8例。均行手术治疗,复发1例。
1.2 术后切口疝发生时间 本组大部分疝发生时间为1年以内,其中6个月内17例,占54.8%;6~12个月9例占29.0%;其余12月以上5例,占16.1%。
2 结果
半年以内为腹壁切口疝高发期;切口疝的发生以腹壁纵切口为主,有26例, 83.9%;切口愈合不良(10例,占32.5% )可能是其基本原因;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8例,占28. 6% )、空腹血糖高于正常(4例,占12.9% )可能是其重要诱因。
3 讨论
3.1 严重的切口感染是造成切口疝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切口一期愈合,疝的发生率小于1.0%,一旦感染,其发生率增至10%。Deitel等[2]提出,与切口疝发生有关的最常见因素是切口感染。Bucknall等[3]报道,择期手术切口感染后,发生切口疝的危险性比没有切口感染者高5倍。100多年来尽管倡用无菌术和抗菌术,以及抗生素的应用,外科感染至今没有消灭,而院内获得性感染不断发生,表明切口感染既有内源性和外源性污染的高危因素,又有影响切口抗感染能力的全身和局部因素。然而肥胖所致的切口感染亦不宜忽视。这些情况与医患双方都有关联,作为医生务必严格遵守外科无菌操作,手术时动作要轻柔仔细,彻底止血,不留死腔,围手术期合理处理,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纠正贫血和蛋白质的补充,强调围手术期的抗生素的应用,对污染创口反复冲洗及切口下引流。
3.2 切口裂开是形成切口疝的基本原因 切口疝是切口裂开的后期结果。当仅筋膜层裂开,无内脏膨出,不易为医生注意,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报道的3%左右,部分筋膜裂开时患者常有“撕裂感”和血性液体自切口流出,极易发生切口感染,应争取尽早减张缝合,可减少切口疝的发生率,本组一例切口裂开早期缝合资料证明疗效肯定,无切口疝发生。切口裂开主要原因是缝线断裂、针距过大及缝线切割撕裂筋膜等。与切口裂开相关的常见因素为性别、年龄、急诊手术、肥胖、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黄疸、贫血、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和术后腹内压升高等,三种因素以上应视为高危病例。
3.3 腹部多次手术 由于腹壁正常组织结构遭受严重损伤,瘢痕组织愈合能力差,切口疝发生率高于其它疾病。笔者对再次手术者,原则上选择原切口入路,必要时适当延长,并使用减张缝合能减少切口疝的发生。
3.4 手术修复至今仍是根治切口疝的首选方法 手术原则包括:切除切口疤痕;显露疝环后,沿其边缘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细致地缝合健康的各层腹壁组织,必要时可用重叠缝合法加强之。以上要求对于较小的切口疝是容易做到的。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因为腹壁组织缺损的范围过大,要求在无张力前提下拉拢健康组织有一定困难,则需内置移植物填补缺损,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术后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获得满意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王炳煌.切口疝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外科杂志,1998,4:184.
[2] 王福顺,祝学光,冷希圣,等.切口疝发生原因探讨.普外临床,1997,1:56.
[3] 裘法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