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失真的三种“相态”
2009-05-05巴晓芳
巴晓芳
对不实传言,笔者主张“让谣言止于常识”。意在通过普及和更新常识来避免谣言的伤害(见本刊2009年1期)。然而,面对较为复杂的信息、一些精心制造的新闻。仅仅靠常识恐怕还不能识别它的真伪,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这一类新闻信息。有的持之有故,有的五个w俱全。再披上形形色色的面纱。示人以真实面容。就是新闻资历较深的受众,也来必能识刺其真假、勘破其奥秘。这种新闻信息大体显示为三种“相态”。
一日“假相信息”。
即通常说的虚假新闻,是一种虚幻的、不存在的信息。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种是道听途说。主观想象。如当初网上一度炒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买豪车的传闻。真实情况是袁隆平仅仅在某车展上多看了两眼奔驰,到了一些媒体上就直接将该车划到了衰老的名下,最后更是演变成:“袁老拥有几辆豪车”。
另一种是子虚乌有,完全凭空捏造。“纸箱馅包子”即属此类。这种虚假新闻播发之初,媒体纷纷转载,很少有质疑之声。就是因为报道具备了某种“新闻要素”:有鼻子有眼睛,有的还有录像为证,不由人不相信。“纸馅”包子报道被广泛转载后,北京工商部门大动干戈,对全市早点经营摊店、餐馆进行清查,最后才发现此新闻纯属捏造,影响极坏,作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还有一种虚假新闻也许仅仅是为了作品好看,后果一般不太严重。如新闻摄影《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揭穿是合成作品后,作者公开道歉。
二日“表象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表相信息是一种事物的外部表现状态。对于道听途说的事情。人们大多可用亲眼目睹来核实、来验证,由此总结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人生经验。新闻媒体对“听说”的线索,也是强调记者要到现场,来个“亲眼目睹”、“眼见为实”。
然而,有时候亲眼目睹也不一定靠得住。
《孔子寥语》中有一个故事:孔子厄于陈蔡,手贡好不容易弄了点米回来,颜回等人做饭。饭刚熟,颜回从锅里抓了一把屹:于贡不巧望见了,“以为窃飧”,就告诉孔子,怀疑颜回“穷改节乎”。颜回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对于子贡亲眼目睹的事实,孔子没有轻易表态下结论,说,大概有什么缘故吧,我了解一下。于是委婉地对颜回说,我梦见了祖先,你不是做了饭吗,我要用饭来祭祀。颜回说,刚才有一块灰尘掉进了饭里,那团饭脏了,扔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饭不干净,不能祭祀。真相大白!孔子以细致的调查透过“窃食”的表象得到了真实情况。
这是一个经典的表象信息,堪为新闻工作者镜鉴。
在新闻实践中,不少新闻报道,有事实根据,有记者亲眼所见,有现场人物言之凿凿,但这并不等于就是真实新闻,不一定是生活的本质。比如这些年强调环境保护,笔者就多次随检查组“亲眼目睹”一些污水处理厂“轰隆隆”地运转,机器运转记录历历在目,可检查组转过背机器就停了。我们看到的机器轰鸣和运转记录,是确切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但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种对付检查的假相。很多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后几乎没有运行过。只不过放在那里的一个摆设。再比如新农特建设中,一些地方在交通要冲建种植基地,在道路两旁建新房子;有的还建了高标准的别墅……人们看到的是一派繁荣景象,但这到底是新农村建设?还是让上面和外面人来参蹦的展品々如今,这种表面文章,这种对付检查的表相几乎无处不在。去年,温家宝总理在西北考察时,就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做表面文章(新华社银川2008年5月7日电)。——穿过表象求真相,即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三日“误导信息”
有些信息并不虚假。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是,它只反映整个信息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被掩盖。受众往往被披露出的那一部分信息导向信息提供者所希望的方向。比如,一些上市套司和分析师对某公司发布信息,尽量说好的数据、成绩、预期,对不好的数据、预期极力回避,有意对投资者进行误导。对此,曾有专家指出:“分析师在证券研究中的不客现:不独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价的异常波动。导致了股价在牛市中被过度高估,而在熊市中则被过度低估。‘黑庄和“黑嘴”利用自己掌握的真实信息。对投资者作出相反的引诱和误导,恶化了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新华社:股市神话背后黑庄黑嘴制造了多少黑洞)。“对投资者做出相反的引诱和误导”,正是这种“误导信息”产生的动机。
还有一种“误导信息”是借题发挥编造事实。如曾被全国数十家网站和报纸转载《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不仅是虚假新闻,还具有明显的误导意图——虽然事实上后妈没有虐待小慧。小慧体表初始伤是自己跌倒造成的。但是。这条新闻最初的导向却让后妈带上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的枷锁,蒙受了巨大的冤屈。诡异的是:最初播发消息的江西电视记者为什么不采用小慧父亲、小慧后妈的说法?小慧为什么要撒谎?最先在网上传播“恶毒后妈”的神秘发帖人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欺骗全国受众?有种说法是有人企图通过炒作“后妈虐童”来筹集小慧的医疗费,如果属实,则全国的媒体和受众都被这种误导新闻愚弄了。
按照新闻传播的“选择性”理论,这种“误导信息”是信息发布者的一种“恶劣选择”,尤其值得警惕。
大千世界,信息浩繁。面对种种难以读懂的新闻“相态”,真的需要借一双慧眼,让人们“把这翁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当然,人们更盼望信息传播者不要故意把新闻信息做成“雾里花”、“水中月”、“迷魂阵”。更不能有意误导受众,为受众设陷阱。